地震,俗稱地動。它像平常的刮風下雨一樣,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因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很小,不用靈敏儀器便覺察不到,約占地震總數的99%;其余的1%,約5萬次,會被人們感覺出來。一般情況下,5級以上地震就能夠造成破壞,習慣上稱為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發生約1000次;7級以上強震平均每年18次;8級以上大震每年發生1-2次。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北緯31.01度,東經103.42度)發生地震,里氏震級8.0級,矩震級8.3級,地震烈度達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確認共環繞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汶川地震的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2億元人民幣。四川最嚴重,占到總損失的91.3%。
由于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曾經經歷過很多次地震,這些大災難席卷全球,人類在面對大自然的浩劫時,顯得多么渺小和無助,災難給人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許多無辜的生命就此終結。5·12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十三年,但其給人們留下的心靈創傷卻是永遠不會被時間磨滅的,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那么,世界上十次最大的地震都有哪些呢?
按矩震級計算,地震分為10個等級,最高為10級,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竟然高達9.5級,那就是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1日下午3時,智利發生9.5級大地震。然而這并不是單純的一次地震,它持續了一個多月,引發了二十世紀震級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從5月21日~6月22日,連續發生了數百次地震,其中超過8級的3次,超過7級的10次,是世界地震史最為罕見的一次。
這次地震直接造成5萬多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傷,數百萬人無家可歸。雖然地震發生在智利,但是受災地區遠不止這里,整個太平洋東岸的城市和鄉村,都被地震掀起的海嘯所吞噬,以蒙特港為中心,南北800公里,幾乎洗劫一空。地震掀起高達25米的海嘯,海浪以每小時600~700公里的速度橫掃整個太平洋,到達太平洋東岸的日本列島時,海浪依舊高達8米,導致日本、俄羅斯以及中國沿海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受到影響最大的是日本,造成800人死亡,15萬人無家可歸。
相信電影《2012世界末日》大家都看過,雖然那只是電影,但是里面很多情節,在這次地震中都出現了。智利大地震造成大范圍的地陷,還有很多地方伴隨著地裂,有些樓房一端被抬高20多米,而另一端卻陷下去20多米,這樣的恐怖現象,跟世界末日又有什么區別呢?你所能看到的一切,都化為了廢墟。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前列。

印度洋大地震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8時53分的海底大推力地震,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西海岸外。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以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引發的海嘯高達10余米,波及范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里以及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為止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已經造成近23萬人傷亡,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發生里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海原地震是中國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余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地震波繞地球兩圈,被稱之為“環球大震”,它的余震維持了三年。

1923年9月1日,日本的橫濱和東京一帶發生地震,因此,這次地震習慣上被稱為關東大地震。震中在附近的相模灣內,在東京的西南方約70~80千米,震級為8.2級。據日本政府發表的數字,死亡和失蹤的人數共計14萬余人,其中東京的4萬余人是被大火包圍因烘烤或窒息而死。震后的三角測量表明,相模灣以北和東邊的房總半島的地面有較大的向東南方向水平位移。對相模灣海底的測量則表明相模灣中部的海底下沉了100~200米,有的區域竟下沉了400米,而在主要的下沉區以北發現一處海底上升了250米。這次地震導致了海底地形大變動。

10月6日是土庫曼斯坦全國哀悼日,用以紀念1948年10月6日阿什哈巴德大地震的遇難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前蘇聯政府在阿什哈巴德進行了大規模的戰后建設,但1948年10月發生了大地震,里氏7.3級,幾分鐘之內城市成為一片廢墟。盡管前蘇聯派遣了1000多名醫生、護士和其他醫務人員,但依然有11萬人遇難。
5·12汶川地震,發生于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此次地震的震級達8.0級,地震烈度達到11度,地震波已確認共環繞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2005年克什米爾大地震于當地時間2005年10月8日3時5分38秒發生,震中位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美國地質調查局測量的震級為7.6級,震中位于北緯34度25分55秒,東經73度32分13秒,伊斯蘭堡東北方95km穆扎法拉巴德附近,震中深度10km。日本氣象廳測量的震級為7.8級印度氣象局宣布震級為里氏6.8級。這是這一地區100年來經歷的最強地震。

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西西里島和卡拉布里亞之間的墨西拿海峽海底發生強烈地震。那天清晨,墨西拿市遭到歐洲有記載以來最嚴重的地震,城市開始晃動起來。這次源自海底的地震,其破壞力遍及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并越過墨西拿海峽影響到意大利本土的南端。在墨西拿和意大利本土的雷焦港(現稱雷焦卡拉布里亞),大地下陷了0.6米。兩座城市均被毀,而墨西拿人口的一半約7.5萬人喪生。在西西里島已成廢墟的村莊里和在意大利本土,還有7.5萬人喪生。

1970年5月31日,秘魯最大的漁港欽博特市發生7.7級地震。在地震中有6萬多人死亡,10多萬人受傷,100萬人無家可歸。該市以東的容加依市,全城2.3萬人被地震引發的冰川泥石流埋沒。容加依市徹底覆滅,欽博特市基本毀滅,楚基卡拉、瓦廉卡半毀滅。欽博特市位于震中,又受次生災害海嘯的洗劫,因而災情特別嚴重。容加依市卻是被意外的冰川泥石流覆沒,全城2.3萬人均被活埋。地震觸動欽博特市以東130公里的瓦斯卡蘭山的冰帽,1億噸的冰體挾帶泥石流覆在山麓15公里的容加依城上,從冰崩到覆城全過程僅僅4分鐘。
地震是地質災害的一種,也是立體災難。地震除了破壞地表、建筑物以外,還會伴有次生災害,如:火災、水災、毒氣泄漏、放射污染、細菌污染、瘟疫等,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面對地震,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處變不驚、及時應對的,許多人因為對地震不夠了解,科學防患意識薄弱,當災害來臨時,稍一猶豫就有可能錯失逃生良機。所以為了自己及親人的安全,了解地震,掌握科學的自救知識尤為重要。

造成地震的原因很多,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種主要類型。構造地震是由于地殼運動產生自然力推擠地殼巖層,巖層薄弱部位突然發生斷裂、錯動產生的;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發,巖漿猛烈沖擊地面時引起的地面震動,火山地震的影響范圍較小,不會造成大面積的破壞和人畜傷亡;陷落地震是地表或地下巖層因洞穴大規模陷落和崩塌引起的地震,洞穴主要有石灰巖溶洞和礦山采空區。此外,水庫蓄水、工業爆破、油田注水等都有可能誘發地震。

地震前,自然界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比如地下水冒泡、發渾、變味等,地下或地面發出地光和地聲。動物行為反常,比如鴨不下水、雞不進窩,驚啼不止;豬、羊煩躁不安,亂跑亂竄;狗狂吠不止等等。這些現象稱作地震前兆,如果能捕捉到這些前兆信息,及時采取避震措施就可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地震預警是一項行之有效的防震減災技術,但“地震預警≠地震預報”。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后,利用電波(約30萬公里/秒)比地震波(約4公里/秒)快的特點,向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區發出地震波即將到達的警報。地震預報是在地震發生前,根據監測數據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作出時間、地點、震級方面的預測。它一般能夠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差”,利用這個“時間差”,公眾可以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或逃離建筑物等危險區域,從而減少人員傷亡。
想象一下,當地震不期而至,周圍的一切開始猛烈晃動,那一刻你應該怎么做?是跑還是躲?
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或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
如果你在樓房內,應選擇較為安全的避震空間就近避震,如承重墻墻根、墻角或堅固的家具旁,不應選擇不利于避震的場所,如窗戶、鏡子以及建筑物外墻。待強震過后迅速有序撤離。
當在家中感到地震時,應盡可能關閉電源、燃氣,以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如發生火災,要壓低身體的姿勢,用濕布捂住口鼻,逆風匍匐逃離火場。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捂住口鼻,逆風逃離。
若無力自救脫險時,應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地震時如果被埋在廢墟中,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冷靜,建立生存信心,設法保護自己。大地震后,往往還有多次余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
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設法包扎,避免流血過多。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對待地震的科學態度是:不怕它,防御它。既要用科學的觀點認識地震,又要用正確的方法防御地震。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就是要樹立防震減災意識,了解地球、認識地震,不信謠、不傳謠。

汶川大地震、智利大地震……這些突如其來的地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和悲痛。每每看到那些讓人觸目驚心的災區畫面,無不讓人垂淚揪心。然而,除了痛悼逝者,寬慰生者,賑濟災區,從災難本身,我們也許還應總結更多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在世界災難性氣候愈發頻繁的今天, 我們更應該增強危機意識,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防災減災,刻不容緩!
那么,世界各國防震減災都有哪些好方法值得借鑒和學習呢?
“9·11”事件后,美國政府再次完善了聯邦應急計劃,各州也制訂了相應的州級應急計劃。以地震頻發的加利福尼亞州為例,學校防震演習特殊且頻繁,隔三差五緊急鈴聲就會響一次,老師和學生會迅速跑到操場上。同時,各個學校都做了細致分配,每個教師都預備了醫療包,并各自領了任務,如:誰負責疏散學生、誰負責善后等。假如某位負責老師不幸遇難,學校還安排了繼任的老師和同學,并以此類推。
按規定,伊朗全國的中小學每年都要舉行為期一兩天的應對地震的培訓活動,由學校統一安排,一般在校園或公園里舉行。學校的所有教職員工也要接受相關的地震知識教育,還需參加相關考試,并取得成績。

日本政府于1982年決定,將9月1日設為全國“防災日”,8月3日所在的周為全國“防災周”,并先后設定了“防水月”“危險品安全周”“急救醫療周”以及“防災志愿活動日”等,每個月還會組織幼兒園和中小學生進行地震演習。另外,日本到處擺著應急箱,以防不測。日本政府還會定期組織“綜合防災練習”,極具實戰性。高層官員們接到地震發生的緊急通報后,會趕往首相官邸,成立以首相為部長的“緊急災難對策本部”,并發布“災害緊急事態布告”。

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8.8級強地震。但即便是震中的許多高層建筑依然完好無損,這要歸功于智利的建筑擁有全球最好的防震功能。
智利房屋的防震設計理念不是建造堅不可摧的建筑,而是盡可能地緩沖、釋放地震能量,并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物。自1985年遭遇8級地震后,智利政府就要求所有建筑必須按能抗9級地震的標準來設計。按照智利法規,所有建筑開建前,必須由專業機構設計。設計圖紙要送到政府公共工程部審核,通過后才能拿到政府頒發的建房許可證。建筑過程中,會不斷有工程師進行檢測。如房屋動工前,施工人員會在地基和周邊區域挖幾個坑,結構工程師和力學計算師需要來現場查看土質,決定新房地基應該挖多深。每一次澆筑混凝土前,監督人員會拿走幾箱樣品,檢測其強度。不建太高的房子,也是智利的抗震經驗。如在圣地亞哥,除了市中心有一些高層建筑外,老城區和中小城市,多是一二層樓的建筑。
在防震經驗上,依賴專業救援隊伍和志愿者體系,是加拿大的一大特色。就抗震救災來說,他們可以在災后運送物資、展開心理輔導、組織災后重建。有些經審核、被確認具有專業資質的志愿者,還能參加現場救援和醫療救護。募捐也是其工作內容之一。
相對于搶救過程,災后重建、災民安置和心理恢復輔導更漫長、艱巨,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財力和耐心。在這一領域,加拿大的志愿者們擔負著主力軍的作用,各種民間志愿團體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希臘由國家出資,印制了多種防震、抗震和救災手冊。文字通俗易懂,并有大量插圖,即使是不識字的老年人都可以看明白。手冊內容包括:發生地震后如何保護自己,以及自救常識。直觀、具體、可操作性非常強。
地震后,希臘政府會立即進行房屋標識工作,尤其是公眾去得多的場所,如醫院、學校、銀行、商場等。通常的做法是將地震后未倒的房屋分為三類,用紅、黃、綠三種顏色標明。紅色意味著危房,不能進入;黃色意味著房屋內可短暫停留,維修后可正常使用;綠色意味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