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不少地區處于地震帶,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大,但目前人類無法阻止地震的發生,“學會與地震風險共處”也就成為了我們必須要面對的課題。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人們會有更多的措施來減少地震造成的災害。只有平時加強應急準備,提高避險意識,在地震來臨時,才能將損失減小到最低。本文總結了面對地震我們所需要知道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地震預警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具有更快傳播速度的電磁波,在地震波到達前進行預警,也就是在地震發生以后,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
地震預警為人們贏得了避震逃生的黃金時間,那我們該如何珍惜呢?首先要注意地震預警,以此獲得最多避震逃生時間。其次,當面對地震時,無論在手機、電腦還是電視廣播上,看到或聽到了地震預警,就證明還有幾秒至數十秒時間來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當已經明顯感覺到地震時,應合理選擇避險方式。
生命三角理論在我國有一定的基礎,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更是以各種形式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但這一理論實際存在許多問題,并非實用性理論,因而遭到了主流觀點的駁斥。
該理論聲稱:地震發生時,要躲藏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間的位置。也就是說,地震時躺在床上的人要盡快下床,如果有可能,還要盡量接近外墻,伺機逃出,而在車里的人要立刻出去坐在或趴在車邊。這就是2004年,號稱“全世界最有經驗的救援隊隊長”的加拿大人道格·庫普所宣傳的發生地震時最應采用的“生命三角求生法”。
其原理如下:當建筑物倒塌時,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會撞擊到這些物體,在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生命三角”。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的余地就越小,留出的空間就越大,利用這個空間躲避的人免于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這些言論很快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批評。地質學家和抗震工程學家告訴我們,房屋受到地震波襲擊時,可能發生各個方向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頂平塌、墻體外倒、墻體內倒和房頂M形向下彎折幾種。所以,盡管觀察地震造成的廢墟,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位置上確實存在類似的“三角空間”,不過,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先得知地震的方式、倒塌發生的方向,也就無法知道什么地方會出現所謂的三角求生空間。
強調“生命三角”可能帶來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原本你指望用來支撐“三角”的支撐物很快就倒下了。在日本利用振動臺進行的一次地震模擬實驗中,研究者就看到一臺巨大的冰箱劃過整間房屋,在翻了幾個跟斗之后將實驗中的“兒童”擠扁。


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前總管洛基·洛佩斯強調,地震最危險的傷害因素并非轟然塌下的屋頂,而是四處亂飛的家具和碎玻璃。“伏地、遮擋、手抓牢”的地震口訣正是針對這個提出的。
這個口訣教導大家,在地震來臨時要趕緊鉆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捂住最脆弱的頭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會大幅度移動的準備。
此外,在地震中,人很難移動位置。移動的距離越遠、時間越長,在途中受到各種雜物襲擊的危險性也會大大增加。在美國地震最頻繁的地區——加利福尼亞州開展的公共健康調查顯示,在地震中,人們跑來跑去找地方躲或者猶豫不決確實會大大增加被空中亂飛的東西擊中的概率。
這也許恰好可以解釋洛佩斯從加利福尼亞州和土耳其地震中得到的令人費解的統計結果——對地震發生時正躺在床上的人來說,躺著不動者受到傷害的概率要小于翻身下床者。
值得一提的是,庫普在宣傳“生命三角救生法”時,指責“伏地、遮擋、手抓牢”的口訣是“殺人的方法”。他的觀點建立在極端設定的基礎上:第一,在地震中房屋必定倒塌;第二,房屋的倒塌必定導致里面的家具完全被砸碎。
不過,不是每棟建筑都會在地震中倒塌,也不是每一場造成傷亡的地震都會導致房屋嚴重倒塌,但幾乎所有會造成人員傷亡的地震中肯定都會出現家具、碎玻璃亂飛的情況。它們帶來的傷害常常是致命的。
即便是發生了房屋倒塌這樣的嚴重情況,“伏地、遮擋、手抓牢”同樣是有意義的。地震救援專家發現,即使房屋倒塌,桌子之類的家具也常常能為人們提供保護。四川省一位退休市政工程人員表示,隨著抗震減災工作的開展,中國近年修建的7層以下居民樓采用了現澆鋼筋混凝土的磚混結構,更高的則采取框架結構,也是現澆的,這些房屋的屋頂不會掉下來。“伏地、遮擋、手抓牢”口訣在這種情況下會更加有效。
延續上述口訣,我國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地震中逃生的重要原則。由此推薦以下應急避險要點,大家分情境運用。
1.假如你在臥室里
千萬別鉆到床底下:以前人們認為鉆到床底下最安全,但床底下能躲不能逃,并非最佳的躲藏之處。
躲開頭上懸掛物:要選擇上面沒有懸掛物,附近沒有電源插頭的地方,以防上面的懸掛物落下砸傷及電源線著火引發的次生災害。
衣柜絕不允許進去:唐山地震時,有人鉆進衣柜躲藏,幾天后被救援隊發現時,人是完好的,但最后憋死了。
把門打開:躲藏地點離門近時,門最好打開,可以背靠在門框上,手抱頭,待地震結束時準備隨時轉移,為逃生準備活路。
2.假如你在客廳里
把客廳當成轉移地帶:客廳是四通八達沒有堆積物的地方,地震中,應把客廳當成安全的轉移地帶。


逃生用具應放在客廳明顯處:中國人傳統習慣是將逃生用具鎖在柜子深處,待到用時卻發揮不了作用。逃生用具應放在客廳明顯處,方便各個房間的人拿起就跑。
3.假如你在衛生間
此處最安全:如果地震發生時,你恰好在衛生間,那么恭喜你,你的生存幾率要大很多。地震時,越小的房間越安全,越大的房間越容易倒塌。衛生間的墻多是承重墻,房頂墜落物少,相對更安全。
水源很重要:守著水源是衛生間的一大優勢,唐山地震,有人靠水維持了很長時間的生命。
人莫扎堆:大家都知道衛生間最安全,但地震發生時,切莫全家人都一起躲在衛生間,分散躲藏可以增加生存幾率。因為,地震時哪里最安全并不確定,只有相對安全的地方,人員分散躲藏意味著總有人在外面以防萬一,可以在震后及時展開救援。
4.假如你在高樓里
遠離高層樓的窗戶:地震時,高層樓面向馬路的那面墻很不穩定,高層樓的窗戶更要遠離。現在的樓一般都是框架式結構,磚起到的作用是隔風隔雨,但不承重。地震時,常常是框架在,墻沒了,如果人躲在窗戶下,很容易被甩出去。
千萬不能坐電梯:地震發生時,千萬不能使用電梯。一旦斷電就出不來了,還很容易墜落。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可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后避難。
往哪兒跑要看情況:地震發生后,一定要往下跑嗎?答案是不一定。尤其是對住在高樓層的住戶而言,往哪兒跑的原則應該是就近——離地面近就往地面跑,離樓頂近就往樓頂跑,總之,“見天見地”都能夠和外界接觸,相對更安全。
確認通道是逃生通道還是過火通道:逃生時,一定要走逃生通道。高樓本身就是拔火罐,現在的高樓在設計時,有的設計了專門的過火通道,是用于疏通火情的,千萬要分清楚。
逃生繩使用分人群:有的家庭備有逃生設備,比如速降繩,一定要在一輪地震波結束后的平靜期使用。提醒您的是,使用速降繩的人一定是經過訓練的,速降過程中需要腳的借力支撐,否則跟跳樓沒什么區別,只是多了根繩而已。
5.假如你在矮樓里
磚混樓更容易坍塌:在同等條件下進行比較,磚混結構的主要承重材料磚砌體為脆性材料,抗震性能較差,框架結構稍勝之。地震發生后,住在磚混老樓里面的人應更主動地尋找機會,迅速撤離。
一定要按順序逃離:2008年在汶川地震現場救援時發現,一些場所樓內的遇難者是在過道、樓梯或者屋門口附近遇難。這表明地震時人們在外逃,但是還來不及到達安全地點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地震時,群體逃生時一定要按順序逃離,前面的人為后面的人留下逃生時間。
低樓層也不能跳樓:住在一、二層樓,也不要選擇跳樓逃生,晃動中人很難站穩,落地的姿勢和地點很難保證,而且跳樓不僅會造成骨折,還會被高處墜落的重物砸傷。
6.假如你在平房里


室內墜物最危險:住平房的居民,如地震發生時在室內,應立即躲到炕沿、墻根下、桌子及床下。要盡量利用身邊物品,如棉被、枕頭等保護住頭部。因為平房內空間狹窄,屋內東西多且多放置于高處,地震時很容易造成墜落傷害。
逃出時謹防斷電線:若正處在門邊、窗邊,且窗外無其他危險建筑,可立即逃到院子中間空地上。平房區電線零落,地震時火災發生率特別高,尤其要防。
最大的危險是街道:平房胡同內路面狹窄,四處皆是自建房,倒塌的房屋可能把路面覆蓋住,逃生之路并不順暢,此時能不能逃出去,就看命大不大了。
最不可取的行為:千萬不要躲在房梁下,不要躲在窗戶邊。切忌逃出后又返回取財物。
7.假如你在汽車里
千萬別躲在車里:汽車看起來很結實,但其實只是薄薄的一層,不堪一擊。發生大地震時,如果你在駕車,汽車會像輪胎泄了氣似的,無法把握方向盤,難以駕駛。此時應避開十字路口將車子靠路邊停下,然后立即下車抱頭蹲在車邊。
抓牢扶手,降低重心:如果地震時你正坐在行駛的電(汽)車內,那么只好就地取材,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8.假如你在公共場所
千萬不要慌亂涌向出口:能否逃離,一切取決于有沒有良好的制度保障。震后,公共場所一片漆黑,驚叫聲四起。千萬不要慌亂涌向出口,避開人流的擁擠,應避免被擠到墻或柵欄處。
躲在近處的大柱子旁邊:與其亂沖亂撞,不如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保護好頭部。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柜臺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
這些地方要遠離:遠離玻璃櫥窗、門窗或玻璃柜臺。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懸掛物。
9.假如你在戶外
就近選擇開闊地:立即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避開高大建筑物:要躲開建筑物,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高大建筑;不要停留在過街天橋、立交橋的上面和下方。
小貼士:地震后如何正確使用手機?
以往提及地震,都是告訴人們逃生方法,但如今,掌握地震后如何正確使用手機也非常重要,比如,保持手機電力、高效使用手機等。手機電量撐得越久,獲救的希望也就相應增大。
那么如何保持手機高電量呢?
首先要關閉耗電設置,關閉震動,亮度調到最低,關閉GPS、藍牙、流量等高耗電且不必要的模塊,以保證手機的續航能力。其次,要克制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不要頻繁刷手機。
在地震后,除了注意手機電量以外,還要時不時發出求救信息。
說起求救,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打電話,但是往往越是這種危急時刻電話越會打不通。這是因為通訊基站可能在地震中遭到破壞,或是同一時間很多人在打電話,導致通訊線路繁忙。所以大家首先要知道,災難中撥打電話很大幾率會遇到沒有信號的情況,這時候首選的求救方式不是打電話而是發短信,要將自己的情況、位置精確地告訴親密的人,也許發短信會慢一點,但是要耐心等待。
其次,要最大化使用通訊資源,盡量到空曠、人少的地方發送求救信息,提高成功率。如果有好幾個人被困,只使用一臺設備即可,節約電量,增加獲救希望。
如果總是打不通電話,要耐心等待幾分鐘再撥打,以防局部基站壓力過重或是網絡擁堵。
另外,地震后使用手機,如果不是求救人,那么要盡量少往災區、災區周邊市縣打電話,避免占用通訊資源。而已經得知親友消息后更要盡量減少通話時間,給其他人留出通信通道。
避開危險物、高聳物或懸掛物:要注意躲開廣告牌、街燈、物料堆放處;要避開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還應該注意自動售貨機翻倒傷人。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避開狹窄的街道,危舊房屋、圍墻,女兒墻、高門臉、雨篷下等處,還要注意避開高壓線和下水道。
要保護好頭部:在繁華街、樓區,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
10.假如你在海邊
越高越好、越遠越好: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感知地震或聽到海嘯警報的話,要盡快向遠離海岸線的地方轉移,以避免地震可能產生的海嘯的襲擊,往高處跑,越高越好。如果海嘯發生時你在船上,那么就隨船往深海走,因為海嘯是越邊上越危險。總之,要么往高處,要么往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