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周刊5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足球的麻煩反映了經濟中更廣泛的問題中國似乎是一個經濟上的巨人。上層設定宏偉的目標,并將資金投入受青睞的行業,當與有才能、有動力的人結合時,就會產生顯著的效果。但在不可預測的足球領域,自上而下的方法可能不像在建設高鐵時那么行之有效。
雖然中國政府對足球抱有很高期望,但中國男足國家隊目前僅排名世界第77位,甚至不如小小的荷屬庫拉索。作為中國足球重要基石的國內各級別聯賽也深陷平庸。
要想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不妨看看中超聯賽。在贏得隊史上第一個中超冠軍的3個月后,江蘇蘇寧俱樂部卻在今年2月宣布停止運營。該俱樂部的所有者蘇寧集團,與其他過度擴張的中國公司一樣,一直在努力償還債務。最近兩年,共有20多支球隊退出中國各級別職業聯賽。
中國足球的經濟狀況非常糟糕。2019年,中超球隊球員的平均年薪約為120萬美元,與法甲聯賽處于同一水平。但是中國足球市場的營收很少,門票通常50元人民幣起步。以揮金如土著稱的廣州恒大(現更名為廣州隊),在2019年的收入僅相當于投入的1/3。此外,球隊支付的大部分工資都進了天價外援的腰包。20世紀90年代以前,外國俱樂部很少正眼瞧中國同行,但現在他們認為中國足球市場“人傻錢多”。
為什么中國俱樂部如此熱衷“燒錢”?部分原因在于打造品牌。身為房地產開發商的恒大曾表示,擁有一家(成功的)足球俱樂部可以讓該公司以遠低于做廣告的成本登上晚間新聞。
為遏制“燒錢”趨勢,中國足協最近規定國內球員的年薪上限為500萬元人民幣,外援為300萬歐元。它還要求俱樂部實行隊名中性化改革,將企業名從球隊名稱中剔除。為促進年輕球員的發展,從2017年開始,各隊被要求在每場比賽至少派出一名23歲以下(U23)球員。但有的球隊“鉆空子”,在U23球員上場1分鐘后就將其換下。
對于中國國家隊來說,根本問題不在精英層面,而在基層。在大城市,可供孩子們踢球的場地很少,競爭白熱化的教育體系也不會給他們留下多少踢球的時間。足協還試圖發掘有前途的苗子,將他們納入某種發展計劃——這種方法適用于乒乓球和跳水等項目,但對于團隊項目的作用不大。▲
(張旺譯)
環球時報202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