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蕊
理解文章的關鍵詞句,有助于我們理解文章主題思想。
什么是關鍵詞句?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關鍵”的解釋是這樣的:“比喻事物最緊要的部分;對情況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文中起關鍵性的詞句,應該是一篇文章或一個段落的靈魂,這個詞句指揮著其他詞句來表達一個意思、一種思想觀念、一種情感態度。
那怎樣判斷文中的關鍵詞句呢?有以下兩種方法可供大家借鑒:
一、把握全文的關鍵語句
1.標題部分常常出現與文章內容或主題相關的詞句。如諸葛亮的《誡子書》,題目就點明了文章的主要內容。“誡”有勸誡、勸勉之義。“誡子書”,即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旨在勸誡、勸勉。
2.開頭部分常常出現與文章內容或主題相關的詞句。如美國作家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開頭第一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觀察了牧羊人數十年;“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這里直接點明了題旨,概括地介紹了牧羊人的形象。
3.文中起線索作用的關鍵詞句。如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便以時間為線索,運用了一些代表時間發展或進程變化的詞句,如“一個酷熱的七月天”“然后他們出發了”“幾分鐘后”“時間在慢慢地過去”“暮色中”等,使文章敘事清晰,不蔓不枝。
4.結尾部分也能探尋到點明文章內容或主題的詞句。如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的結尾,作者借助“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樣一組排比句,不僅贊頌了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也道出了文章的寫作目的——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精神。
二、把握文章段落的關鍵詞句
1.要通讀文段,對文段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2.要分清文段有幾句話,每句話各表達了什么意思;3.要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根據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分清層次;根據層與層之間的關系,分析了解文段的中心意思。
如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用詞方面就極其講究。他在解說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時用了兩個“極端”,這個程度副詞深刻地體現了白求恩對工作與同志的態度;而在批評一些人時,則運用了“拈輕怕重”“喜歡自吹”“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等詞語,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些人對工作、同志、人民的態度,與白求恩的兩個“極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形象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植樹的牧羊人》則多處運用比喻手法,描寫生動,使語言更具表現力。如:“狂風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發出吼叫”“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這兩個比喻句,前句寫遠景,比喻生動;后者寫近景,不僅寫出了新生的白樺樹的外形,也寫出了其勃勃生機,神韻猶存。
《誡子書》中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句,作者用雙重否定句明確了如果沒有“淡泊”“寧靜”的修養,就不可能“明志”“致遠”,強調“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殷切期盼。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關鍵句——“這才開始滿頭大汗、渾身發抖往上爬。”“這種情景讓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巖石。”“我趴在巖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勞已經讓我麻木。”從這些表現心理的語句中可知“爸爸”來之前“我”爬上懸崖,爬到山腰后進退兩難,一直趴在那兒,神情恍惚,十分害怕。
理解文中的關鍵詞句,對幫助我們更好地梳理故事情節,厘清文章思路,品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題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