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晨
《黑圖檔》又稱“盛京內務府檔案冊檔”,是以清盛京總管內務府衙門與京師六部、總管內務府、盛京將軍衙門、奉天府、盛京五部間往來公文為主的抄存檔案。《黑圖檔》所收檔案遍歷六朝,凡二百年,其中既反映了清廷的關外故地、皇室產業管理制度變化,又反映了盛京內務府的職能活動和治理行為,也記錄了盛京地區的社會發展情況,是研究盛京內務府所轄地區行政、經濟、司法、環境等情況的重要歷史材料。
至今為止,基于《黑圖檔》進行的宮陵管理、皇莊管理、官員查考、文檔制度、經濟發展、災害賑濟等方面研究都已有相當數量的成果,然而目前雖有對《黑圖檔》所見文字書寫規定的研究,卻仍未出現針對其中俗字的考察。與已有一定數量俗字研究的敦煌文書、徽州文書、清水江文書、巴縣檔案等古文書、檔案相比,《黑圖檔》作為清代東北地區的官方文書抄存檔案,除可供勘考滿文在歷史上的發展、演變、體式外,其漢文部分中亦存有相當數量的俗字,同樣可在俗字研究領域發揮巨大作用。有鑒于此,筆者以《黑圖檔·咸豐朝》為本,對其俗字研究的價值、俗字特點、俗字類別進行初步探討,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在引起學界對《黑圖檔》俗字關注之余,略補該領域研究之缺。
俗字是漢字在其漫長使用過程中多次歷經演變、字形遷異的結果[1]158。漢字俗字現象與相關研究一樣由來已久,自漢代開始就為文字學者所認識、關注,后漢《說文解字》中有“俗某字”之標示,唐代顏元孫則將正體字之外的漢字明確分為通體、俗體,認為“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卷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2]69-70。
近現代文字學家對俗字的認識則更趨成熟。蔣冀騁認為,“俗字是相對正字而言的。正字,指可在《說文》中找到依據,可用六書條例進行分析,并且可以在高文大冊中見到的字。俗字指那些不見于《說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冊,民間所慣用的字”;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要》將俗體定為“日常使用的比較簡便的字體”;張涌泉的《漢語俗字研究》則稱“俗字,是區別于正體而言的一種通俗字體”[3]25[4]48[5]1,此外諸說不煩歷舉。概言之,俗字即為不符合當時正字規范,但于非正式場合被廣泛接受、使用的字體。
一方面,《黑圖檔》作為清代盛京內務府抄存檔案,與徽州文書、巴縣檔案等俗字研究材料相比,具有著官方來源和地域上的顯著不同,故而以其為基礎的俗字研究也自有其獨特價值;另一方面,由于同為俗字研究,對《黑圖檔》所見俗字研究的價值也與其他歷史文檔中俗字研究有共通之處。
1.輔助大型字書編纂。漢字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大量異體字常見于各類古代纂修、刻印文獻,在這些文獻的解讀工作中,錄有大量俗字的字書是必不可少的。《漢語大字典》《字海》等大型字書都廣泛收錄大量俗字,但隨著新文獻材料的不斷發現和研究的不斷深入,現有大型字書中的俗字數量已漸顯不足,有些俗字雖在古文書、檔案中有所使用,卻少見于此類字書。通過對《黑圖檔》中出現的俗字加以研究,可以析明其字形、字義,填補字書編纂中的不足和缺失,為日后的字書編纂提供材料。


2.反映清代盛京地區及其管轄官署俗字使用情況。與徽州文書、清水江文書、巴縣檔案等歷史文書、檔案相比,《黑圖檔》同樣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清代盛京地區乃至東北地域文牘傳抄間的俗字情況。同時,由于《黑圖檔》內容來自盛京內務府公文,對其所使用的俗字進行研究也可揭示清代盛京官衙乃至北京內務府、六部公務活動中的俗字使用情況,與其他清代中央官衙形成的文檔材料相互支撐。此外,目前雖受制于盛京內務府檔案的缺失和整理、開放得不充分,難以對《黑圖檔》與其正本間的俗字使用情況進行對比研究,對《黑圖檔》中俗字是否來自盛京內務府檔案、來自盛京內務府檔案者所占之多少等問題形成清晰認識,但隨著盛京內務府檔案的逐步開放,應可對正副本間俗字的使用情況作系統的比較研究。目前,基于徽州文書、清水江文書進行的俗字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闡明了安徽、貴州等地不同歷史時期的俗字使用情況,通過對《黑圖檔》進行俗字研究,可對增進清代盛京地區俗字使用特點的認識發揮重要作用。
3.為厘清漢字發展演變過程提供材料。俗字出于民間,初時多不登大雅之堂,被文人社會視為不正規字體。但在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俗字表現出了顯著的時代性,舊時被視為俗體的,后世可能就被視為正體,甚至隨著時代發展,還有可能出現正體、俗體互換的現象。就漢字發展演變而言,俗字逐漸被接納為正字的過程既是漢字演變的途徑,也是漢字字形變化過程的反映。《黑圖檔》前后涵蓋的年代雖長度有限,但正處于中國古代晚期和近代早期的過渡階段,其中的俗字可對手寫漢字在這一特殊歷史區間的演變提供見證。《黑圖檔》的俗字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當時正體漢字進行簡化的結果,其中不乏與近代簡字相近者,作為古今之間手寫漢字演變的記錄,可為探討漢字發展提供珍貴研究材料。
4.輔助《黑圖檔》的編纂、研讀。2016 年后,遼寧省檔案館所藏《黑圖檔》雖已全部出版,但由于出版形式為影印本,并無轉錄后的排印本,《黑圖檔》在充分保留其原貌的同時,也對初入門者的閱讀、利用造成了困難。目前,已出版付印的《黑圖檔》雖內容完整、編排系統,但如想更好發揮其價值,確有必要在影印本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編纂。而無論是讀者研讀利用,還是開發者做進一步編纂,都需要對《黑圖檔》中的大量俗字進行準確的辨認、識讀。只有準確把握字句含義,才能對《黑圖檔》形成有效、嚴謹的理解,進而將其轉換為更易于閱讀、利用的排印本。對《黑圖檔》中所見俗字進行研究,將為利用和編纂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
【襍】(雜)
《掌圖記佐領岫云等為莊頭承領廣寧界內官地被水可否減免差糧等事呈請咨總管內務府》:“伊系四等莊頭,一成差糧十九石二斗,共剩二成差糧,計三十八石四斗,不敷抵銷飼養牛羊口分以及襍項差徭。”[8]339
按:此處“襍”字為“雜”俗體,與前后文連綴為“雜項差徭”,泛指除前文提及喂養牲畜外莊頭應承擔的其他差徭,如不能辨明其正字,就難以判明該句是否與喂養牛羊外的他項差徭有關,進而對影響差糧減免的差徭種類產生誤解,或有將“襍項差徭”誤為某項具體差徭的可能。《漢語大字典·衣部》載:“襍,同‘雜’。《說文·衣部》:‘襍,五彩相合。從衣,集聲。’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作雜。’《集韻·合韻》:‘雜,或從衣集。’”[9]427由是可知其正體,進而解明所引句意。
《黑圖檔·咸豐朝》中俗字為數不少,于詞句間俯拾可得,為更好認識、研究這些俗字,有必要通過分類梳理其中異同和關聯。
俗字的分類方法在學界素有爭論,根據不同的標準和視角提出的分類體系紛繁復雜,各有依據,即使取單一分類標準,析入鞭辟,也可分列七八大類、三四層小目。出于篇幅考慮,也受限于本文研究水平,謹以簡明為要,將《黑圖檔·咸豐朝》中所見俗字劃入三類,各舉樣例考釋,說明三大類別中俗字的歸類依據。
1.簡省。書寫者尋求對部件、筆畫進行簡寫和省略以利書寫是俗字出現的重要原因,也是大量俗字的形成方式,《黑圖檔·咸豐朝》中亦有許多俗字是對正字進行簡省而得。
【収】(收)
《掌圖記佐領岫云等為截留伍田租銀散放食辛者庫折給口糧事呈請咨盛京戶部》:“查,冊開地銀數目核算相符,除將冊存部,另案辦理外,相應仍咨復盛京總管內務府,俟前項銀兩散放完竣余剩若干造冊,連銀一并咨送本部,以便劄庫查収,如無余剩,亦即咨復本部可也。”[10]60
按:“収”是正字“收”簡寫意符而形成的俗字,《說文解字·攴部》:“收,捕也。從丩聲。”[11]63在該處俗字中,意符“攵”(篆體原為“攴”)被換為更為簡單的“又”,應為方便書寫而成的俗字。《漢語大字典·衣部》引《廣韻》:“收,俗作収。”[12]427
【縂】(總)
《盛京將軍衙門為壯丁張利貞價買紅冊地令其持契鈴印事咨盛京內務府》:“須至咨者,縂管內務府。”[13]278
按:“縂”是簡省聲符形成的俗字。《說文解字·糸部》:“總,聚束也。從糸悤聲。”[14]273與“収”字相反,在留意符的同時,該俗字將聲符簡省為了更簡單、更接近現代簡體的“總”。《宋元以來俗字譜》載:“‘總’,《嶺南逸事》作‘縂’。”[15]80可知此處為“總”俗字。
【搃】(總)
《盛京工部為派員會修大清門前照壁西紅墻等處事咨盛京內務府》:“相應移會盛京搃管內務府,速即先行出派會員移知本部添寫銜名,立待具奏可也。”[16]277
按:“搃”“縂”同為“總”字俗體,但該處所引“搃”字不僅聲符與正字不同,意符也有所改換,在更為簡省的同時構字也更不合于六書法。《宋元以來俗字譜》載:“‘總’,《目連記》作‘搃’。”[17]80由此可證。
【両】(兩)
《正黃旗佐領承安等為關領兵李連舉之弟李連卿娶妻恩賞銀事呈請咨盛京將軍衙門》:“今身胞弟李連卿年十七歲,于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娶妻,實系身承辦其事,懇祈案下恩準,轉行請示,可否援照身現充兵役關領賞項銀両,實為德便等情。”[18]50-51
按:“両”是“兩”部分構字部件簡化形成的俗字。《說文解字·部》:“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平分,亦聲。”[19]15《4宋元以來俗字譜》載“:‘兩’,《白袍記》《東牕記》《目連記》《金瓶梅》作‘両’。”[20]119由此可證。
2.改換構字部件。除部分極簡單者,多數漢字都為不同構字部件組合而成,書寫時對正字中單一部件進行替換即形成俗字,這種替換少出于簡化書寫,而多為漢字演變過程中同一漢字寫法分別演化的結果。《黑圖檔·咸豐朝》中部分俗字即為改換構字部件而成。
《盛京將軍衙門為旌表八十八歲五世同堂閑散霍常山事咨盛京內務府》:“本月二十七日奉△△:依議。”[21]77
【囬】(回)
《武備院為收到鹿皮等事咨盛京內務府》:“再,查此項鹿皮系關預備上用等項活計,俟本年務須擇選上好,不得以無處採買,輙將鏇尾尺寸窄小等皮濫行充數,致始全行駁囬。”[24]304
按:此處所引“囬”字是“回”部分筆畫延長形成的俗字。《干祿字書·平聲》載:“……囬回,并上俗下正,諸字有從回者并準此。”[25]9由此可證。
【觧】(解)
《掌圖記佐領岫云等為查辦打牲朱顯達朱恒禮等懇恩酌減雜差事呈請咨盛京兵部》:“查,鹿肉條等項向由身等自行觧京交納,今既折變銀兩或可遵照舊章仍歸身等自行赴京交納,免其一切扣項,則身等按年輪替赴京撙節備辦,庶不致于扣銷錢糧之外,更復額外賠累矣。”[26]53
按:“觧”是“解”改換意符形成的俗字。《說文解字·角部》:“解,判也。從刀判牛角。”[27]88該檔中的“解”字被意符復雜程度相近的“觧”替代。《宋元以來俗字譜》載:“‘解’,《通俗小說》作‘觧’。”[28]128由此可證。
3.增繁
除簡省或改換部件外,亦有部分俗字來自于對正字的增繁。增繁與簡省同為漢字演變中的常見現象,有些源于區分形近字的需要,有些則完全是被廣泛接受的書寫習慣。
【桿】(桿)
《武備院為收到椽子箭桿槍桿事咨盛京內務府》:“派出侖長代寬等將咸豐十年分年例應交核桃木椽子二百根、樺木棆桿五十根、樺木箭桿五千根、柳桿四百根如數解到。”[29]304
按:“桿”是“桿”的俗字,為在正字聲符“干”上添加“日”而成。《正字通·木部》載:“桿,俗桿字。”[30]505由此可證。
通過對《黑圖檔·咸豐朝》中部分俗字進行研究,可發現其中俗字使用現象的若干顯著特點。
1.具有傳承性。俗字是漢字發展演變的產物,出現在不同時期的俗字自然也存在前后之間的聯系。《黑圖檔·咸豐朝》中俗字具有顯著的傳承特點,多可于前代古籍、碑帖中尋見,反映了《黑圖檔》中盛京地區衙署所用俗字的承襲性。基于所使用的前代俗字,《黑圖檔》不僅成為近代前夕漢字演變過程中承前啟后的見證,也為研究俗字發展變化提供了材料。
2.正俗并用。《黑圖檔》中一方面有意識地廣泛使用俗字,另一方面也存有大量對應正字,可見《黑圖檔》在形成中并未回避正體字,刻意使用俗體,在正俗字的選用上較為隨意。
《兵部為將爭缺妄訴之驍騎校劉廷弼等嚴加議處事咨盛京內務府》:“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咸豐十年四月初三日奉上諭:倭仁奏請將爭缺妄訴之驍騎校議一折……候補驍騎校劉廷弼、徳春均著交部嚴加議,以肅官方。”[31]311-312
按:此字不見于《說文解字》《正字通》《康熙字典》等古代字書,《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等現代字書亦未載明,但究其文意,結合下文“均著交部嚴加議”一句及所引上諭內容可推知此處應為“嚴”字。該檔中“嚴”的正體與俗體同時出現,足以說明至少對《黑圖檔》抄錄者而言,并無禁絕一字多體的要求。
3.同一字不同俗體并用。《黑圖檔·咸豐朝》中不僅存在同一檔案中同時使用正、俗體的情況,而且還存在同一漢字不同俗體現于同一檔案中的現象。這似乎說明對不同俗字寫法的選用有時并無固定規則,即使是書寫的簡便性也不是決定書寫者是否使用俗字、選擇何種俗字的唯一標準,對俗字的選用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是完全隨機的。
【縂、搃】(總)
《武備院為收到鹿皮等事咨盛京內務府》:“南鞍庫案呈,據盛京縂管內務府來文內開,廣儲司案呈,據堂主事記名司庫承祥等呈稱”,“業經呈明,奉堂臺批準,咨行盛京搃管內務府查照辦理,其咨覆文交執事人依力布帶回可也。”[32]304
按:該文中“縂”、“搃”二字俱為“總”俗字。《說文解字`糸部》載:“總,聚束也。從糸悤聲。”[33]273《宋元以來俗字譜》載:“‘總’,《嶺南逸事》作‘縂’。”[34]80又,《宋元以來俗字譜》:“‘總’,《目連記》作‘搃’。”[35]80由上述所引可證二字俱為“總”字俗體。該檔所用“縂”“搃”俱出于“總管內務府”一名,系同詞同意,且選用俗字在簡省程度上有相當差異,足以說明《黑圖檔·咸豐朝》在俗字使用上的隨意性。盡管具有形成時間橫跨古近代之交、形成地區滿語傳統濃厚、出自清皇室內府、多有與北京公文往來等優勢,具有相當廣闊的研究空間,但目前以《黑圖檔》為對象的俗字研究仍屬鮮見,其俗字研究的廣闊前景有待探索。本文以《黑圖檔·咸豐朝》為研究材料,對其中俗字所作考察亦猶顯淺略,并未深入。僅就《黑圖檔·咸豐朝》而言,在俗字研究價值方面,本文僅有概括性論述,對其在各項實踐活動中的作用并未深入實例進行揭示;限于能力,在俗字特點的論述中,也未能和其他古文書、檔案所見俗字對比分析;此外,本文關于俗字的類別劃分也僅具輪廓,其具體細分及各類別俗字的考釋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