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黨全國都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這段時間,我經常回想兩件事:一是自己的入黨過程,二是自己追尋紅色足跡的過程。這些年按照黨的歷史發展脈絡,我把北大紅樓、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南湖紅船、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韶山、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重慶渣滓洞、北京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幾十處紅色紀念地,都走了一遍。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聽,一邊想,由衷地感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歷經千般磨難,也鑄就了舉世輝煌。今天參加這次“延安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的‘兩個一百年”座談會,重溫塵煙往事,回味風雨征程,再次讓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與李大釗的故鄉樂亭縣是鄰縣。從師范學校畢業以后,我在縣里做過工會、公安、人事、司法等項工作,并多年擔任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和司法局長。20多年前我就在《中華魂》雜志《清涼山雜談》欄目發表作品,但我知道延安則是初中時代的課本。賀敬之的一首《回延安》,把我帶到了那個充滿夢幻的地方:“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直到2007年,我才有機會來到延安。一踏上這片熱土,就感到分外親切。滿腔的敬意,也油然而生。巍巍寶塔山,清清延河水。說不盡的故事,訴不完的情懷。因為紅旗在這里漫卷,曙光從這里升起。延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也是每個中國人都十分向往的地方。
自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延安所在的這片土地,就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中樞和戰略后方。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這里運籌帷幄,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習黨的歷史的時候,我牢牢地記住了這樣兩個數字:3萬和120多萬。1936年各路紅軍長征結束的時候,全國的紅軍隊伍加在一起,只有3萬人。而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已經達到了120多萬人。從1936到1945年,短短9年時間,就增加了40倍。那些年代,全中國人民的目光,全中國人民的希望,都投向了延安。無數愛國青年,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從全國各個地方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
于是我經常想,這看似普普通通的延安,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
是那座“寶塔”嗎?延安寶塔在延安市東側延河岸邊的土山上,因塔建于山頂,故山名為寶塔山。延安寶塔始建于唐代,現存塔為清代重建。塔高44米,八角形,旁有明崇禎年間造鐵鐘一口。1937年7月1日后,黨中央進駐延安,寶塔便成了延安革命圣地的象征。
是楊家嶺的“窯洞”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都曾在此辦公。就是在這里,中共中央領導了中國的抗日戰爭,領導了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也是在這里,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是南泥灣的“歌聲”嗎?南泥灣位于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1941年春,由于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對陜甘寧邊區及抗日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實行生產自救。短短三年時間,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就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是毛澤東用過的那張“小炕桌”嗎?“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這首大氣磅礴的詩句,我們都曾無數次地吟誦過。但你知道嗎?1936年2月7日,毛澤東竟然是伏在清澗縣瓦窯堡袁家溝農民白育才家的小炕桌上寫就這首詞的。
是陳嘉庚的那頓飯嗎?抗戰時期,從美國歸來的科學家陳嘉庚先生,分別到重慶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慶,蔣介石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塊大洋,在重慶最好的酒店為他擺了一桌接風宴。接著,陳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澤東也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并請他吃了自己親手種的菜和鄰居送的老母雞湯。只是這一頓飯,只花了兩毛錢。事后,陳嘉庚深有感慨地說:蔣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澤東招待我只用了幾毛錢,與重慶的腐朽墮落截然不同。得天下者,共產黨也!
延安的魅力,來自于延安精神:為崇高的革命理想自覺獻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民主、團結的精神;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正是因為有了延安精神,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才紅旗漫卷,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才由弱到強。
延安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一代又一代地繼承和發揚。過去的光榮,不是現在的光榮;別人的光榮,不是自己的光榮。每個共產黨員,都該擔當自己的責任,創造自己的光榮,為民造福,為黨增光。
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地擘畫出“兩個一百年”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2021年,即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時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然后,再奮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接著,再奮斗15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80年前,《東方雜志》曾經做過一個社會調查:“你夢想中未來的中國,會是什么樣子?”包括老舍、冰心、徐悲鴻、茅盾等在內的100多位文化名人,都給出了答案,抒發出自己對未來中國的愿景。葉圣陶的回答是:“人人有飯吃,個個有工作。”巴金則希望:“在眾人的幸福中,求得自己的幸福;不掠奪,也不被人掠奪。”
40年前,當鄧小平提出要在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時,很多人都在猜想,未來的小康社會,是個什么模樣?是不是家家都能吃飽飯、戶戶都有電視機?是不是村村都能通馬路、人人都能坐汽車?
而真的到了2021年的時候,我們又驚訝地發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成果,比我們那時的憧憬和想象,還要好很多。不是家家有飯吃,而是家家都能吃得好;不是收入翻一番,而是比一番還要多;不是戶戶都有電視機,而是人人都已有手機;不是村村都能通馬路,而是村村都能通寬帶;不是人人都能坐汽車,而是許多人家,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小汽車。我們的國家,也已從貧窮到全面小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用發展的目標凝聚力量,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困難,用發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我相信延安精神一定能夠繼續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有了磅礴前行的精神力量,我們就會不懼任何艱難險阻,不怕任何外來挑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也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只要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創新,奮發努力,就一定可以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續寫新的更大的發展奇跡。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我鄭重地申請加入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并承諾遵守會員章程、參加研究會組織的各項研討活動。為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中弘揚延安精神,凝聚前進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