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20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鄉村要振興,人才必振興。今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培訓機構作用,加強對高素質農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養。站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和“十四五”的起點上,加大人才培養,一定要扭住農民教育培訓這個“牛鼻子”,吸引人、增能人、育新人,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為鄉村輸送智力源泉。
吸引人。鄉村振興需要更多優秀人才來農村興業創業。引才有如“及時雨”,關鍵時刻能降甘霖、解焦渴。南京市農廣校近年來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對從事農業的青年提供精準補助和金融支持,同時通過各類媒體宣傳青年高素質農民,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吸引了大批青年農村人才回鄉創業,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增能人。引才需要育才來“接力”,為鄉村振興激活內生動力;育才像“自流井”,汩汩涌流、潤澤原野。要深度挖掘鄉賢資源、搭建“鄉賢智庫”,也要跳出農業挖掘良工巧匠、創業能手,選好用好農村發展“領頭雁”。沂蒙老區著力培養創富型、帶動型、骨干型和服務型四類群體,不斷強化培訓對象的精準性、培訓體系的多元性、師資隊伍的專業性和教學資源的多樣性。老區的農村實用人才更多了,老區的鄉村力量更強了!
育新人。問渠怎得清如許,只因源頭活水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隨著農業逐漸展開科技的翅膀,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數據成了“新農資”。農業農村現代化呼喚著了解新事物、擁有新思路、掌握新技術的時代“新人”,全國各地也涌現出了培育新人的生動實踐。浙江省自2015年開始實施農創客計劃,至今已累計培育了六千余名農創客,為美麗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民教育培訓,是一個春風化雨、成風化俗、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也是為鄉村振興接續人才力量的過程。筑巢引鳳引才聚才、厚植沃土儲才育才,“人各有能,因藝授任”,才能人盡其才、百事俱舉。緊緊扭住農民教育培訓這個牛鼻子,搭建一組大有可為的好平臺,讓各類人才干成事、創成業,才能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育得出、帶不走,從而實現“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盛景之下,奏響鄉村人才振興之歌,續寫那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