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喜

基層派出所等所隊民警,日常接處警及執法辦案中,經辦的治安、刑事案件多為各類民事糾紛引起。由于“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執法實踐中,民警多關注案件如何按程序快速結案,辦案民警通常將行政處罰、刑事處理與民事糾紛解決人為分開處理。部分案件雖然公安執法環節已給違法犯罪嫌疑人以治安行政處罰或偵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起訴了,在法律程序上公安機關已算辦結,但對于大部分當事人來說,他們最為關注的卻是案件涉及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等民事賠償問題。由于民事部分未能在公安執法環節一并解決,特別是因損害賠償不到位,部分案件受害人對法律規定的民事糾紛處理機關法定職權分工也不了解,加之民警解釋疏導不到位,造成受害人對辦案民警不滿,導致公安環節“案結事不了”,所辦案件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不好,影響了和諧警民關系和執法公信力。這種情況應引起基層民警的關注。
日常執法實踐中,派出所、交警、刑警等所隊警種辦理的治安行政、交通事故、刑事案件中大部分都涉及民事爭議,特別是民事賠償問題。現有法律框架內,雖然公安機關對一般民事糾紛只有調解權,并無法定最終裁決權,大量的民事賠償糾紛要依法通過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但日常執法中,公安機關通過接處警等途徑,是較早接觸到各類民事糾紛矛盾的機關,這類民事糾紛類矛盾如果疏導或解決不及時,一旦激化,很可能引發民事轉治安、刑事案件,成為公安機關必須受理的分內管轄案件,也使公安機關事后投入更大的警力和精力去解決,我們日常接處警中同一糾紛類警情,由于初次解決不及時,造成事后民警多次出警的情況已屢見不鮮。如前所述,平時執法辦案中,辦案民警通常將行政處罰、刑事處理與民事糾紛解決人為分開處理,由于民事部分未能在公安階段一并解決,既增加了案件受害人的維權成本,又使當事人走上了漫漫維權路,因此往往引發當事人不滿,滋生怨恨情緒,甚至引發上訪投訴。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是目前部分民警對法律規定的公安調解職權認識有誤區。其實對治安行政、交通事故、刑事案件中涉及的民事糾紛問題,《人民警察法》及《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都作了行政、刑事附帶解決民事爭議的相應規定。如《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條: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于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對公民提出解決糾紛的要求,應當給予幫助;對公民的報警案件,應當及時查處。《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條: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人或者監護人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第九條: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并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一條: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而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對民事爭議的處理作了專門規定,如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條: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計算。
依據上述法律規定,基層公安機關民警執法中,對案件中的民事爭議部分可一并調解處理。這既是一項法定職權,也是一項法定義務。既然群眾通過接處警等途徑找到公安機關,說明對公安機關及其民警是信任的,應按照法律賦予的調解職權,因案施策、能調盡調,不能簡單敷衍了事,怠于履行職責。即便經過一番工作,履職到位了,確實調解不成,辦案民警也應結合案情以案釋法,向當事人講明相關法律規定和公安機關的職權范圍,引導其通過法定的途徑解決其糾紛,防止矛盾繼續激化,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基層民警在遇到民事糾紛類報警求助時,凡能通過說服教育,能夠調解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的,就應主動履行調解職責。對于經過說服解釋確實不能解決的糾紛,也不能強行調解,久拖不決,或變相強行插手他人之間的民事爭議糾紛,應依據我國現行民商事法律的規定,說明解決該民事糾紛的途徑和法定的管轄機關。處理此類民事糾紛類警情,出警民警應先盡力平息、制止當事人之間的現場沖突,穩定情緒后,再積極引導當事人選擇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民事爭議解決途徑維權。同時,處警民警要利用執法設備全程記錄好現場糾紛情況和民警所做的調查、訪問等項工作,并盡量為當事人附帶收集固定有關證據,做到仁至義盡,扶上馬送一程,以便日后法院等單位受理民事案件后調取證據,同時也為民警自己日后維權自證清白提供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