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正值育秧時節。
在江西省吉安縣敖城鎮茶園村,偉鳳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喜鳳正在工廠化育秧基地的大棚里查看秧苗長勢,一株株青綠色的小秧苗在育秧設備的幫助下,均勻地吸吮著水分和養分。依靠電力的驅動,每一層、每一行秧盤循環移動。同時,培養土被傳送進機器,經過浸泡的谷種也被均勻地播撒進秧盤。“建設高標準農田前,機器下不了田,只能靠人工耕作,勞動力成本高,雙搶時節還耽誤農時。現在好了,土地平整連片,全程機械化,省力省心!”黃喜鳳說。黃喜鳳是鄉親們眼中的種糧“女狀元”。她深知要想在這一行干出名堂,光靠吃苦耐勞是不夠的,還要靠規模、靠效率、靠品質。2015年,她拿出500萬元積蓄,流轉土地2200余畝,成立了偉鳳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
這里的農民春耕不買種子
敖城鎮的種糧大戶王振并沒有像往年那樣,隔三岔五跑農資店張羅買種子的事情。“過去春耕要選種、買種,還要自己育秧,現在是直接向偉鳳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買秧苗,他們還負責插秧。”早在春節前,王振就和合作社簽約了一張“春耕訂單”,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由合作社負責提供秧苗以及統防統治的社會化服務,等到糧食豐收后,王振再以市場價格回售給合作社。“以前只聽說過建筑工程外包,沒想到現在種田也能外包。”談起春耕的變化,王振感慨道,種田再也不用“肩挑背扛”,甚至還可以當起“甩手掌柜”。王振算了一筆賬,過去人工拋秧,600多畝水稻要請60多個人,平攤下來畝均成本300元左右,現在有合作社開展機插服務,每畝地只需花費210元,光是插秧這個環節就能省下90元。王振介紹,他身邊有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選擇“春耕訂單”的模式,種糧成本大大降低,關鍵是還不用擔心賣糧難。從“買種子”到“買秧苗”,一紙“春耕訂單”背后,折射出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市場化程度正在不斷提升。
在吉安縣敖城鎮偉鳳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的育秧車間里,育秧流水線正在高速運轉,工人們正在加底肥、灑水、蓋肥,一盤盤成品秧盤通過流水線迅速生產出來。而在旁邊的育秧大棚里,一畦畦綠油油的秧苗擺放齊整、長勢喜人,這批秧苗一周后就可以直接移栽至田間。合作社負責人黃喜鳳介紹,前段時間又接到鄰縣一位種糧大戶的600畝訂單,工人正開足馬力為客戶“趕制訂單”。“我們剛引進工廠化育秧設備的時候,只有不到500畝的訂單,隨著大家開始接受這種模式,目前訂單面積已經發展到將近2000畝。”黃喜鳳說,現在合作社有烘干機、高速插秧機、育秧流水線等機械化設備,除了滿足合作社種植的2000余畝水稻之外,還為周邊種糧大戶提供社會化服務,進一步降低他們的種植成本。和傳統育秧相比,工廠化育秧不但能減輕農戶的勞作強度,而且統一選定品種、催芽管理的秧苗折損率低,品質和產量更高,有利于機械化耕作,從而實現增產,因此通過訂單將農事生產各個環節進行“外包”,已經成為田間地頭的新風尚。隨著農業機械化日益普及,通過訂單將分散的小農戶集中起來規模化經營,引入現代生產要素改造小農戶,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提高產量、鏈接市場。
推行“一領辦三參與”產業模式
合作社在取得成功后,心心念念的是父老鄉親們。合作社按照“一領辦三參與”的產業發展模式,即由合作社領辦,村干部、貧困戶、農戶參與的產業合作模式,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按照“一領辦三參與”的產業發展模式,主動吸納貧困戶77戶以勞力入股合作社,并按照入股資金的10%每年給予其固定分紅。糧食合作社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年用工量在1萬人次左右。為讓貧困群眾分得一杯羹,合作社聘請了21名貧困戶長期務工,讓他們獲得除股金分紅外的二次收入,參與貧困群眾實現年均增收3500元。
發揮土地最大效益
針對如何種出優質產品,如何發揮土地最大效益,是合作社一直潛心鉆研的課題。合作社擁有2000多畝土地,如果都能充分利用起來,效益一定十分可觀。在高質量完成早、中、晚稻栽植收割的基礎上,冬閑時節在土地上種上了油菜、有機花菜、甘藍、萵苣、西藍花等經濟作物,顯著提升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除此之外,合作社還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始終堅持品質至上的理念。基地生產的水稻及蔬菜、玉米通過了國家有機認證,獲得了有機認證證書,極大提升了產品影響力與含金量。如今,合作社每年產值400余萬元,凈收益達80余萬元。
經過六年的發展,合作社被評為縣“巾幗農業創業示范點”和市“雙學雙比先進集體”。“目前農業種植風險大收入小,應該要引起社會各界更多的重視,不論是種植大戶還是小戶,只有保持了付出與收入的平衡,才能提高務農人員的積極性。”黃喜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