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琴
卓文憲多年前曾帶著家人到雷波馬湖旅游,馬湖的美景令他這個攝影迷沉醉。但家人住了一晚上就嚷著要走,因為這里除了風景,再沒什么好玩的。他一直惦記著馬湖的美景,想什么時候自己再來一次。沒想到有一天他真的告別家人,獨自來到這里,成為脫貧攻堅戰役中的一員。
兩年時間,卓文憲與家人聚少離多。妻子發現,每見一次,卓文憲的白發又多了一些,以前他從不抽煙,現在手指頭都被煙熏黃了。
卓文憲忘了是從哪天開始,接過了當地干部遞過來的煙,也接住了對方拋過來的信任。在雷波的兩年,他參與了沖刺之戰,也見證了深度貧困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懊撠毠允俏覀冞@代人的使命,能參與其中做些事情,實屬人生光榮。”
出生于1980年的卓文憲曾有10年部隊經歷。2007年,他轉業到四川省建設監察總隊,曾參與“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工作。2014年,卓文憲轉戰省紀委第八紀檢監察室,2018年,調任駐科技廳紀檢組綜合處長,先后參與、牽頭、督辦了多起重大案件,被領導和同事戲稱為“拼命三郎”。
2018年12月開始,卓文憲掛任雷波縣委副書記,投身到脫貧攻堅戰中。他的拼勁,給當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剩下的都是“疑難雜癥”
卓文憲告訴廉政瞭望記者,雷波有276個村,24.14萬農村人口,是三級紀委幫扶的地方。多年來,從三級紀委下派雷波的干部來了一批又一批。自己到雷波后,親眼見證了“脫貧摘帽”,十分幸運。
但在幸運背后,也有很多棘手的工作。卓文憲說,來到雷波后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一種說法,好治的前面都治好了,剩下的都是“疑難雜癥”。
省紀委監委對雷波縣的幫扶措施之一,便是由省紀委主要領導組織召開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為雷波縣協調脫貧攻堅資金項目。
上任伊始,卓文憲發現事情的進展沒有預想中順利。離2019年項目協調會僅剩3個月,大量的準備和對接工作卻尚未啟動。他梳理前期的項目發現,2016年至2018年省紀委監委為雷波縣共協調項目193個,其中95%為脫貧攻堅項目,但完成率僅24.35%。
“抓好項目是解決扶貧根上的東西。”上級在催、資金在等、群眾在盼,如果不科學申報2019年項目,項目滯后的不良效應將會被放大。
同事告訴他,脫貧攻堅任務繁重,加上雷波縣專業人才匱乏,導致項目滯后。但推動項目,涉及眾多單位部門,利益盤根錯節,協調資金項目大家都歡迎,但推動項目搞不好就是四面樹敵。
“紀檢干部扶貧,是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不容易協調來的資金項目,卻躺在賬上睡大覺。項目不落地,脫貧怎么見效?到任第三天,卓文憲向雷波縣委書記王榮華報告了這個情況,并建議首先要理順機制,把具體的牽頭單位,由幫扶辦調整為縣委辦。
兩個人進一步商議后,初步敲定了成立協調項目督導領導小組的方案。督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組長,各分管縣級領導任副組長,卓文憲兼任辦公室主任,開展常態化督導,一月一通報,兩月一督導。
協調有了抓手,工作才能有效推動。但是項目管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毫無頭緒。卓文憲到四川省發改委要來了3本厚厚的項目管理書,白天忙碌工作,晚上就學習項目知識。通過學習,他認識到,項目不能落地,關鍵問題在前期工作不充分,盲目上報。
為此,縣里抽調專業力量成立項目督導組,把各部門申報的項目審核“搞清楚”后,再去省上各部門“求指導”,然后回到縣里“抓落實”。
在剛到任的3個月里,帶領省紀委掛職雷波的兩名同志,學習和梳理項目,經常工作到凌晨。卓文憲召開項目審核推進會30多次,去省級部門協調工作60多次,在成都和雷波之間來回穿梭20余次。最終,在2019年省紀委監委項目協調會上,雷波縣申報的項目通過率達到100%,且新增項目24個。
為推動協調項目落地見效,卓文憲組織開展項目督導、業務培訓,在縣委常委會會議上聽取督導情況匯報并進行專題研究。最終,雷波縣將項目分解到縣四大班子領導牽頭推進,制定《協調項目推進目標績效考核辦法》,將項目進度量化成考核分值,與目標績效獎掛鉤。對嚴重滯后的項目由牽頭領導在常委會上說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通過一系列的工作,雷波縣的項目完工率提高至70.4%,其余項目正常推進,部分項目進度在涼山州名列前茅。
抽煙、聊天后成了朋友
扶貧項目落實只是卓文憲到雷波后啃下的第一塊“硬骨頭”,挑戰遠未結束。尤其是他負責的中田和谷米兩個鄉,當地干部的工作激情不高、群眾脫貧愿望不高。
怎么才能提振當地干部疲沓的狀態?
他發現單靠開會起不到作用,于是就找他們抽煙、吃飯、擺龍門陣。
當地一名鄉黨委書記告訴記者,有一次,卓文憲拍著他的肩膀說:“你是一個男人,你曉不曉得,你要為你的血性而戰,不能(讓你們鄉)總是當尾巴(排在后面)吧?!?/p>
卓文憲這句話,讓這個彝族漢子愣住了。從那天開始,他整個人的狀態變了,不再懶懶散散,干事也麻溜起來。其他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也隨之高漲。
趁熱打鐵,卓文憲帶領聯鄉、包村單位領導與兩個鄉14名黨委班子成員交心談心,查找班子建設問題,督促整改;召開民主生活會等,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建立脫貧攻堅重大任務黨員積分考核制度、每周微信群工作通報、班子成員工作定量考核通報等機制……兩個鄉黨委班子的士氣也提振起來了。
脫貧攻堅僅僅靠干部是不行的,還必須緊緊依靠群眾。
第一次去谷米鄉的路上,卓文憲就被一名老鄉攔住詢問:“你是不是新來的書記?我要反映問題?!?/p>
他心下一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當地干部告訴他,谷米鄉雖然不是雷波最貧困的鄉,但當地歷史遺留信訪問題多的情況十分棘手。
要解決問題,先得理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卓文憲帶著當地干部一起下鄉開壩壩會,來的群眾很多,但他剛一開口,就被群眾反映問題和發泄情緒的聲音淹沒了?!叭罕姽ぷ魍挡坏脩?,還需要用笨辦法解決?!?/p>
此后,卓文憲帶領縣級部門干部挨家挨戶走訪了120戶貧困戶,拉家常,了解群眾訴求,宣傳扶貧政策?!耙灿斜涣R、被排斥的時候,那就反復去拜訪,久了他們就知道你是真心實意要解決問題?!?/p>
卓文憲表示,縣委書記王榮華經常說的一句話叫做“每個貧困戶都有一把打開他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是真心和努力。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當地一名建卡貧困戶,2016年享受彝家新寨補助政策4萬元,但此后卻3年都沒有建房,一家八口擠在幾平方米潮濕破敗的土坯房里。鄉、村干部磨破了嘴皮、想盡了辦法,他就是不愿修房。周圍人都說,做這戶人的工作,比其他幾十戶人加在一起還難。但這個村民也架不住卓書記的軟磨硬泡,最后還指名要把手里的2.5萬元“交給卓書記保管”,作為修房的第一筆啟動資金。如今,他們家已經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房。
村里有一名“老倔頭”,一開始見到卓文憲就要罵人、擺臉色,但卓文憲還是鍥而不舍地前往看望,并叮囑村干部多給老人關照。有一回,老人在外地打工的兒子兒媳帶孫兒回家探望,卓文憲得知后連夜從縣城開車一個多小時趕到老人家,在火塘邊跟一家人聊天至深夜。這次,老人終于不再板著臉抱怨。
當地干部都開玩笑說,谷米鄉的鄉道都被卓書記“踩實了一些”。此后,卓文憲又陸續組織干部召開壩壩會,村民的情緒漸漸平復了,溝通也順暢起來,長期積壓的信訪問題逐漸得到解決。
在2019年的省級摘帽驗收中,卓文憲聯系的兩個鄉順利通過了摘帽驗收。
探索鄉村振興產業新模式
一名當地干部對卓文憲印象深刻,因為他到中田鄉第一天,就帶隊到距縣城最遠、山最高的銀廠村霧路坡組走訪?!爱敃r路還沒有修通,山高坡陡,道路泥濘,從村委會到村民家里至少要走1個多鐘頭?!?/p>
此后不久,卓文憲便協調政府投入資金,號召群眾出工出力,修建了銀廠村、金海村兩個貧困村的通組路,方便了群眾,也為產業發展打下基礎。“要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銜接起來,特別是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這樣既可以擺脫貧困,又可以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卓文憲沒想到,當初對馬湖的情結,有一天會以促進馬湖旅游開發來解開。他說,他的目標就是讓更多與自己家人一樣的游客,能夠在馬湖舒心地玩上幾天。
如今的馬湖確實已經變了樣。
雷波縣委、縣政府將文旅產業作為全縣經濟轉型發展的戰略性主導產業。2019年,馬湖景區啟動國家4A景區創建工作,同年,景區通過涼山州級評定。去年8月,接受省級驗收評定。今年1月,馬湖景區通過評定成功創建國家4A景區。卓文憲說:“讓雷波吃上旅游飯,脫貧致富的基礎就夯實了?!?/p>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是當地的另一條致富思路。經過細致調研,卓文憲發現,省紀委監委幫扶的帕哈鄉八合村適合發展蔬菜產業。他為當地爭取了省科技扶貧項目資金,通過村合作社集體流轉土地76.34畝,開啟了以辣椒、茄子為主的蔬菜種植產業。
從省上回到地里,他意識到:怎么把蔬菜種好,出產后怎么打開銷路才是關鍵。經他組織協調,由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的組織引領,以村農民合作社為項目主體,農戶參與種植,縣國資公司派員指導并負責收購、銷售等方式,探索出“高校+專合社+農戶+公司+市場”的農業產業推進模式。
產業建起來了,卓文憲又考慮到,要想當地經濟長足發展,必須培養一批本土人才。他先后邀請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鄭陽霞等人到村開展實地指導,組織農民技術培訓,培養帶動了一批致富帶頭人。
2019年,當地通過蔬菜種植項目惠及貧困戶122戶551人,帶動非貧困戶34戶145人,戶均增收3000余元,村集體經濟增收近8000元。通過蔬菜產業興農業、富農民,當地正在探索一條切合實際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