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那迦
身穿淺色工作夾克,腳下踏著一雙沾滿灰土的運動鞋,蔣青淞正坐在村道路肩上和幾名村民聊天。這是廉政瞭望記者對四川省簡陽市紀委監委第二紀檢監察室副主任、石鐘鎮火燒廟村駐村第一書記蔣青淞的第一印象。
從簡陽城區出發向西北方向驅車約半小時,就能抵達火燒廟村。村子在當地地勢較高處,道路修繕之前,從這里到最近的鄉上場鎮要走近1個小時,村民賣農產品極不方便。在蔣青淞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路通了,村民的致富路也打通了。
不久前,在火燒廟村工作近4年的蔣青淞剛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北京之行——2月25日上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接受先進個人表彰。從紀檢監察干部到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蔣青淞用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的擔當。
主動請纓,抓基礎設施建設
火燒廟村因歷史上有過一座香火旺盛而屢遭火災的寺廟而得名。2014年,火燒廟村成為省定貧困村。2017年3月,脫貧攻堅戰正如火如荼,28歲的蔣青淞得知組織要選派年輕干部駐村幫扶的消息后,主動請纓,到火燒廟村任第一書記,協助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建設的核心力量,蔣青淞到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基層黨組織建設。他發現,火燒廟村黨員年齡偏大,水平偏低,黨組織生活開展得還不夠充分。
蔣青淞通過開展重溫入黨誓詞等組織生活,提升了整個村集體黨支部的凝聚力,同時推進“兩委”班子年輕化、高學歷化,發展年輕黨員。“現在我們村‘兩委的班子,除了支部書記屬于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其他干部年齡都在二三十歲。”
駐村頭幾個月,蔣青淞和駐村工作組把全村貧困戶走訪了一遍。“說句實話,剛開始時還是不習慣,因為自己過去從大學到機關,課本上、理論上學習得多,到基層一線工作機會很少。”蔣青淞回憶說。
當時進村的主路只有2米多寬,僅容一車單行,大型車輛難以進出,從進村到村上的辦公室整個路段起起伏伏。蔣青淞深知:“要想富,必須先修路!”同時,村子遠離水源,缺乏成系統的灌溉設施,農作物生產受到自然條件制約。
剛一履新,蔣青淞就開了一次會專門談基礎設施提升,會上有村民質疑說:“你說咱們的村道能夠變寬,能夠安太陽能路燈,這些什么時候能夠實現,會不會是一張空頭支票?”當時,火燒廟村部分村民對這個第一書記不太信任。
從那時起,蔣青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精準幫扶,全面落實扶貧政策,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改(擴)建村組道13.28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105盞,實施危房改造35戶、貧困戶安居工程15戶,新(改)建蓄水池20口。
如今,蔣青淞指著已經拓寬的主道說:“我們一直是用實際行動來踐行當初的諾言。”
尋致富路,踐行脫貧諾言
記者跟隨蔣青淞來到火燒廟村產業發展項目所在地,對面是正在緊鑼密鼓施工的金簡仁快速路。曾經擔任過大隊隊長的村4組村民曾全孝從三輪車上搬下兩只藍色塑料大桶和一些有機營養劑。看到蔣青淞,他親切地招呼道:“蔣書記又來了喲,十天有九天都在村上忙來忙去。”
旁邊的村民們紛紛開始調制營養劑,一邊忙活著一邊和蔣青淞打招呼。看到幾個大姐忙碌著,蔣青淞上前幫忙,拿起大瓢往裝藥的大桶里舀水,直把一人高的大桶裝滿。
待村民們把調好的藥水裝進噴灑器,蔣青淞才和記者一起爬上種植著藤椒的土坡。他說,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在火燒廟村占大部分。這是他一直強調要發展集體經濟的主因:把留守婦女及一些有勞動能力的留守老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家門口掙錢。
但脫貧攻堅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在蔣青淞和村“兩委”研究產業升級之前,火燒廟村的土地里主要種植玉米、紅薯等,這些作物產出后被用來喂豬,整個村子產業結構封閉、單一。“我們火燒廟村離簡陽市區只有20多公里,但以前它相對封閉,整個經濟就在內部循環。”蔣青淞說,傳統種植觀念成了脫貧增收的“攔路虎”。
2017年,火燒廟村開始嘗試產業升級。蔣青淞選擇種植了50畝抗旱能力較好、經濟附加值較高的紫山藥,并在當年有一定收成,產業開始起步。2018年,村里再一次種植了紫山藥,蔣青淞和村民們看著長勢喜人的紫山藥,憧憬著好收成的到來。然而,當年夏天的一場綿延數日的暴雨差點擊潰蔣青淞的信心。因大雨引起的澇害讓大多數紫山藥患病枯萎。眼見半年多的辛勞付諸東流,有村民泄氣地說:“蔣書記,你是個有想法的人,可好心卻沒辦成事兒啊……”
雖然給自己取了個外號叫“心酸書記”,蔣青淞卻沒有就此放棄,他總結這次失敗,琢磨出一個道理:要種植好經濟作物,必須擺脫“靠天、等天、看天吃飯”的困境。經過反復考察論證,2018年9月,蔣青淞和村“兩委”第二次嘗試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設蔬菜大棚,示范種植羊肚菌等經濟作物。
他創新推出1個黨支部+專合社+農企+農戶的“1+3”管理模式,協調幫扶資金160萬元率先示范種植羊肚菌30余畝。大棚建成后采取“菌菜套種”,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種植羊肚菌,3月至11月種植甜瓜、苦瓜等作物。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轉變。
不過,第一次種羊肚菌的時候,好多老百姓表示不理解:“蔣書記,我們從來沒聽說地里能種這種菌的。”“咱們土地里就從來沒有賣出超過10塊錢一斤的作物,你還跟我們說能夠賣到50、100塊錢一斤。”
面對村民的困惑,蔣青淞建起現場教學點,邀請農學專家、種植能手為貧困群眾講授選種、施肥等田間管理技術,帶動種植苦瓜、圣女果等經濟作物,并發展藤椒產業200余畝。至今,火燒廟村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20余萬元增至2020年50余萬元,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已從2017年6719.8元增至2020年13562.6元,年均增幅33.9%。
這些嘗試促使村民思想觀念發生轉變。蔣青淞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咱們走的這條發展產業的道路是正確的,大家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實現脫貧致富。
村6組產業致富帶頭人劉位光受啟發后發展種植業,短短幾年間承包的土地從4畝上升至50來畝,種植耙耙柑、血橙、愛媛、李子、桃子等多種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去年,劉位光還和兒子一起新建了一個小型養豬場,全家收入達到10萬余元。“開始我也根本沒有這么大膽,是在蔣書記的鼓勵支持下才有今天。”
現在已經有十多戶人家和劉位光一樣種植水果。“今年隊上跟我買了不少柑橘苗,很多村民說,我都能賣掉他們也有信心。”劉位光笑著說,關鍵還是要把品質把控好。
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蔣青凇和村“兩委”成員經常到劉位光家交流種植經驗。村“兩委”還為種植戶引進買主,果子還在地里就已經不愁銷售。“這些果樹已經種植下去兩三年了,今年就要掛果了。”劉位光指向一塊田地,眼中憧憬著豐收。
在火燒廟村,面對發展經濟產業中的挫折,蔣青淞不輕言放棄、不輕易服輸,與當地干部群眾風雨同舟,想方設法闖出一條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的致富路。蔣青淞的熱情和干勁也感染了不少紀檢人。簡陽市紀委常委李傳松評價道:“蔣青淞同志工作熱情高、思路清晰,有開拓進取精神,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他走出機關,下鄉扶貧扶志,真正做到了從‘心到‘身都扎根于基層,用真心實意取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申請留下,為鄉村振興謀前景
蔣青淞是四川安岳縣人,駐村以來很少與家人團聚。“每次和家里打電話,母親第一句都愛開玩笑喊:‘喂,蔣書記。”蔣青淞笑道。對于他扎根火燒廟村的想法,父母都很支持,特別是生在農村的母親常常對他說,家里別擔心,把自己工作干好,多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好事。
記者在村中走訪時看到一棟兩層樓的屋子墻上貼著貧困戶幫扶明白卡,上面顯示火燒廟村5組村民王永川一家三口因為家屬殘疾的原因致貧。聽記者談起蔣青淞,王永川進屋端出凳子,邀請記者坐下來慢慢講。
“他第一次來我家就說,我們家這種特殊情況需要經常關心。他經常來看我們,特別是駐村前兩年。”王永川告訴記者,蔣青淞鼓勵他,只有一個勞動力的家庭也可以參與村上新發展的產業。“把自己地里的活干完,就會去幫著種植羊肚菌等作物,一天也有幾十元的收入。”去年王永川一家收入達到4萬多元,相比前兩年又增長了1萬多元。
“蔣書記真的辛苦得很啊,他舍得干,不怕苦不怕累。”已脫貧的曾凡生對蔣青淞評價很高,他說這個個頭不大的年輕人十分懂得和農村基層打交道。
蔣青淞堅持抓發展給曾凡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家所在的8組原本位于村中較偏僻的位置,家門口的小路本是一條爛泥路,蔣青淞駐村后才把它重新修整成水泥路。“為了帶我們致富,蔣書記開了很多學習班,給我們介紹多種經營。”
2017年底,火燒廟村實現貧困村退出、77戶2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年3月,蔣青淞第一書記兩年屆滿,他卻主動申請繼續留任。
“兩年時間,我與這片熱土,還有老百姓有了感情,這是我愿意繼續留任的第一個原因。2020年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我覺得自己有必要也有這個使命,把最后一班崗給站好。”蔣青淞說。
這些年,蔣青淞發現并解決村里問題達263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阻斷了火燒廟村正常銷售農副產品的渠道,給剛有起色的集體經濟籠上一層陰影。除了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如何解決農副產品銷售瓶頸,降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成為蔣青淞想得最多的問題。
幾經思考,他將自己所在片區的16支駐村工作隊力量整合起來,聯合簡陽市社區公益志愿者協會開展“城鄉互助盼春歸”行動,同時開展“第一書記直播帶貨”活動,借助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平臺發布農副產品銷售信息,通過直播帶貨、網絡訂購、定向配送的方式,將農副產品直接送至購買者小區門口。線上線下銷售農副產品17噸。
脫貧攻堅告一段落,鄉村振興這個更大的考驗到來。目前,蔣青淞又將全部精力放在鄉村振興上。從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返回村子的第二天,他就與村干部一起討論如何進行鄉村振興,他強調要加緊人才引進,帶動產業的提檔升級。
穿村而過的金簡仁快速路讓蔣青淞嗅到了村子發展的機遇和前景。這條連接起金堂、簡陽和天府國際機場的新路對火燒廟村而言將是一個新的起點。“下一步我們將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引進更多的業主,推動一、三產業融合、互動。”他直言,過去思考的是產業有沒有、產品能不能賣出去的問題,現在思考的是產業強不強、產品如何提升品質和打響名氣的問題。
“我們‘兩委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兒,做好協調和謀劃。”蔣青淞總結這幾年駐村的經驗說,要堅持專業的事請專業的人來做。即使駐村工作隊、村“兩委”都在田間地頭工作過,但是現代化的產業就應該引進專業的業主和村子一同發展,各司其職、各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