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在中國傳統戲曲評書中,“女將風采”素來是個不朽的亮點。北魏有花木蘭從軍,隋唐有黑、白夫人戰尉遲,北宋有穆桂英掛帥,南宋有梁紅玉破敵。但上述故事,或為虛構,或是真實人生基礎上的“藝術加工”。但晚明亂世,卻實實在在出了一個女英雄秦良玉,她在國家危亡時挺身赴國難,為挽大廈將傾的明王朝,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秦良玉初建功
秦良玉,字貞素,重慶忠縣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女軍事家。
秦良玉生于明朝萬歷二年(1574年),秦家的祖訓就是“執干戈以衛社稷”。早年他們就在當地集合鄉勇,編練民團,幾代下來漸成規模。少年時的秦良玉即展現出文武全才的資質,每與父兄縱論帶兵之道,常侃侃而談,揮斥方遒。依照現代人對于秦良玉遺衣的估算,她的身高可能在一米八六左右。曾與她并肩作戰的明朝四川總督李化龍曾形容秦良玉“劍眉鹿目,姿容秀美,體魄雄壯”。
二十一歲那年,秦良玉與四川石柱宣撫使馬千乘喜結連理。馬家特有的“白桿步兵”素來是明朝強軍。針對這時期戰場熱兵器地位日重的趨勢,秦良玉幫助丈夫更革戰法,在保持白桿兵驍勇善戰的同時,大量裝備火槍武器,形成了白桿長矛與精良火槍協同作戰的戰法。她更效仿秦家軍陣,設立了以四川梆子發布軍令的方法,依照梆子聲音長短的不同,部隊演變不同的戰法。秦良玉的到來,令馬家白桿軍如虎添翼。夫妻數年苦心經營下,馬家白桿軍漸成西南勁旅。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楊應龍叛亂,攻陷重慶、瀘州等地,兵逼成都。萬急局面下,秦良玉夫婦率三千五百白桿兵出擊。他們手持四川特產白蠟樹做成的長矛,槍頭上配鐵鉤,槍尾配鐵環,既可捅殺亦可砍殺,更可用鐵環作錘重擊,他們戰陣之上更兇悍無比。秦良玉夫婦出征后連戰連捷。次年四月,明軍轉守為攻,進兵至楊應龍的咽喉地帶——貴州桑木關。此地易守難攻,而白桿兵又大顯神威,他們以白桿槍攀掛城墻,像攀巖運動員一般快速翻墻,一舉登上敵城。城頭叛軍們還沒緩過神來,就成了白桿軍的槍下鬼。桑木關一破,楊應龍大勢已去,上吊自殺。
平亂之戰,讓秦良玉名滿天下。明朝四川總督李化龍打造了一面刻有“女中豪杰”的金牌,贈予秦良玉表敬意。馬千乘也獲明朝彩緞獎勵。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石柱當地發現銀礦,稅使邱乘云眼紅索賄萬兩白銀,馬千乘憤然拒絕。結果邱乘云誣陷馬千乘謀反,致其死于京城詔獄。
遼東浴血驚天下
馬千乘含冤而死8年后,秦良玉及其麾下白桿兵再赴國難。
此時已是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努爾哈赤的女真騎兵早已肆虐遼東。潰爛局面下,明王朝想起了馬家精銳。遼東開戰后,秦良玉先命其兄長秦邦平和弟弟秦民屏,率領三千精兵先行趕赴遼東。他們與從浙江趕來的童仲揆部合兵,一齊馳援沈陽。但他們趕到渾河時,沈陽卻已淪陷,這支僅有六千人的川浙步兵,一下子與努爾哈赤的六萬主力騎兵遭遇。
大戰打響后,努爾哈赤先派扈衛精騎沖陣,被白桿軍擊退。隨后又以后軍大攻,白桿軍結陣迎敵,火器齊發,八旗軍一上午就損失數千人。努爾哈赤緊急命令沈陽城剛剛投降的明朝炮手,以大炮向白桿兵猛轟,更集中5倍于白桿兵的精騎猛沖。敵眾我寡下,白桿兵終于不支,防線被八旗軍陸續突破,直到日暮西沉時,除了秦民屏率少數部隊突圍而出外,兩千白桿精兵壯烈殉國。與此同時,和白桿兵并肩戰斗的童仲揆部浙軍,也血戰到最后一刻。
渾河岸的這場悲壯廝殺,白桿兵與浙軍并肩戰斗,以眾敵寡的八旗軍傷亡慘重,清朝人魏源稱之為“遼左用兵第一血戰”。天啟皇帝朱由校稱贊此戰“凜凜有生氣”,又加封秦良玉二品武官。這期間,她還受命平定了四川永寧土司奢崇明的叛亂,穩定了明朝的西南大后方。
白桿兵與八旗鐵騎的再次交手,發生在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此時已是“后金”政權的八旗軍,繞過明朝重兵把守的遼東防線,經河北攻入北京地區。接到勤王命令后,秦良玉馬不停蹄,率五千白桿兵奔赴京城。這時北京周邊的救援部隊多達二十萬,但竟無人敢戰,僅在周邊觀望。秦良玉迎難而上,以五千精兵屯兵宣武門外,與后金精兵對峙。但北京城外的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鎮和大明都城,儼然成了八旗軍案板上的弱肉。
為挽救危局,明朝兵部尚書孫承宗決定發動反擊,收復四鎮,秦良玉再次主動請纓。是年二月,秦良玉和關寧鐵騎名將祖大壽密切配合,先攻灤州。白桿兵再次發揮善于攀爬的優點,持白桿槍強登灤州城門,一舉奇襲成功。次日,明軍又攻遷安,再次攻克。留守四鎮的金將阿敏企圖在遵化與明軍決戰,結果明軍先用炮轟,再以白桿兵正面出擊,遼東騎兵兩翼包抄,數千八旗鐵騎一下子被白桿軍長矛捅成了稀巴爛。阿敏又在永平城下擺開了陣勢,又被明軍打得稀里嘩啦。僅5天時間,淪陷的關內四鎮全部收復。在這5天中,秦良玉衣不解甲,屢屢沖鋒在前,和八旗鐵騎硬碰硬地廝殺。這場被稱“遵永大捷”的勝利中她居功至偉。
北京保衛戰結束后,崇禎在平臺召見秦良玉,并贈彩帶等物。崇禎命她守御川地,防備此時已然興起的“流賊”張獻忠。
保衛西南功業傳
很長一段時間里,白桿兵都是張獻忠的噩夢。從崇禎七年(1634年),秦良玉以數千白桿兵解夔州之圍,殺退進犯四川的張獻忠開始。之后幾年里秦良玉相繼擊敗羅汝才、張獻忠等各部侵擾。但好景不長,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在向明王朝投降兩年后再度造反,楊嗣昌統兵南下征討。急于求成的楊嗣昌,將四川精銳全部用于搜殺張獻忠,卻導致四川本地防務空虛。張獻忠反而掉轉槍口殺奔了夔州。這時的秦良玉,麾下白桿軍精兵已有數萬人,聞訊后立刻馳援。但四川巡撫邵潔春無能,錯誤的指揮使白桿兵在夔州一戰中失去了地勢優勢,以三萬兵馬抵擋張獻忠數十萬大軍,被殺得全軍覆沒。成都淪陷,秦良玉多年苦心經營的白桿精兵,一戰幾乎盡沒。
秦良玉回到石柱家鄉,重新整頓兵馬,以圖恢復。不到幾年的時間,一支近萬人的新白桿軍重新建立起來。然而就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王朝滅亡,崇禎皇帝煤山上吊。噩耗傳來,秦良玉悲痛欲絕,在石柱舉行了盛大的葬禮。這時已經占據荊楚大地的張獻忠,又再向四川殺來。張獻忠率幾十萬大軍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直撲成都。秦良玉聞訊后,立刻親率麾下一萬多白桿兵在夔州阻擊。一場惡戰之后,秦良玉終于不支退走。之后張獻忠乘勝追擊,連下成都、重慶各重鎮,盡占四川大地。
懾于秦良玉的威名,張獻忠著力拉攏,派人送來了冊封印璽,秦良玉憤然拒絕,堅定宣布:“石柱有敢從賊者,皆族誅之。”噩耗接踵而來,秦良玉的愛子馬祥麟受命鎮守湖北,在血戰后壯烈殉國,臨終前給秦良玉留下遺書:“勿以兒安危為念。”秦良玉得知后并未落淚,相反朗聲大笑:“好,真我好兒也!”之后的南明弘光、隆武、永歷各政權,皆曾派人冊封秦良玉。南明隆武政權在1646年封秦良玉為“忠貞侯”,她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戰功封侯的女將軍。
1648年,這位一生忠于國事的愛國將領,帶著未能匡扶社稷的遺憾,閉上了疲勞的眼睛。而她所鎮守的四川石柱地區,此后一直堅決抵抗外來入侵。直到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得悉南明永歷政權業已滅亡后,其孫馬萬年才宣布歸順了清王朝。
秦良玉的不凡一生,即使是她的敵人清王朝也甚為敬佩。清軍占領石柱后,曾為秦良玉舉行了盛大的祭奠儀式。清朝康熙、乾隆兩朝,還曾由政府出資修建祠堂。而在清朝人編修的《明史》中,她也是唯一一個被列入將相傳的女子。不但是明王朝的唯一一個,更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
(摘自現代出版社《明朝原來是這樣(白金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