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


“對于一間房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當人們住進去后會在里面生長出什么樣的生活,這常常是意想不到,但又最為美妙的部分。”設計師謝柯如是說。
THE OWNERS
女主人棠棠,重慶人,喜歡音樂,經常和朋友在家彈彈吉他、唱唱歌。她的先生來自西安,女兒已經9歲了。這個新家讓一家人深深體會到慢生活帶來的幸福味道。
棠棠的家,是在重慶渝北的一棟別墅。買下來之后一直沒有入住,全家人都覺得采光有嚴重問題,讓地下一層顯得陰冷潮濕。她找了許多設計師也沒有找到解決方案,房子一放就是十年。之后遇到一間瑜伽館,樸素的材質和簡約的風格讓她喜歡,她找到瑜伽館的設計師——謝柯。“除了設計風格,更重要的是設計解決了采光的問題,更讓我欣賞的是讓光線成為了整個空間中最靈動的部分。”

房子入戶層下面有一個下沉式的地下一層,這一層面積很大,但采光很差,加上重慶天氣潮濕,常年需要開燈,這里曾經是一家人最不愿去的房間。設計師在這一層開了一個天井,加大了窗戶的面積,頓時為200平米的空間引進了光線,將這一層設計成了客廳和全家的活動區。一層則全部是廚房和餐廳,這樣棠棠一家就擁有了大大的餐廳空間,“我們喜歡和家人朋友一起隨時聚會,餐廳其實是個很放松的環境,我希望大家在這里能盡興聊天。空間夠大,大家才坐得住,聊得開。”
而在長長的客廳空間,處處又都是有趣的小景:將落地窗滑向一邊,就能去花園里玩耍;挖半墻,嵌書柜,讓餐廳區和起居室串聯,空氣也跟著流動起來;餐廳區邊的飄窗臺也很妙,無論是望著忙碌的家人,或是自己讀書,都能怡然自得。這個家在不知不覺中就有了可以游走穿梭的路線和安靜坐下的所在。在一動一靜中,主人漸漸找到了與空間的互動、交融。




在幾年前的一次旅行中,棠棠看到朋友帶著自己的一整套茶具,她意識到,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當你可以拿出自己熟悉的老物件來使用,整個環境都變得和你親近了。從那時開始她體會到時光在物件上留下的溫度,也喜歡上了老物件,慢慢開始留意收藏老的茶器和家具。“我幾年來收藏了不少木質的家具,隨氣候的變化,它們也會開裂。”棠棠并不介意。“在重慶的梅雨季節里,老物件上的裂紋有時還會收回去,即使回不去,那也是木器的生命呈現,很有趣。”于是如今的家里從窗到地面,以及墻面和柜子、家具都是木質。“木材給人溫潤的感覺,它是有生命、有血液的。”木,讓整個鋼筋水泥的空間變得松弛而不堅硬。



新家落成,棠棠一家人都愛上這里,9歲的女兒也變得更安靜了。周日的下午是她們兩人的讀書會,現在她們可以選擇在不同的角落,擺上茶點,坐在陽光里,一起讀到夕陽西下。男主人竟然也開始研究上了食材,享受烹飪的樂趣,棠棠覺得他更有溫度了。春天的時候,大面積的開窗,可以看迎春花開、返青的樹木發出新芽,聽鳥語聞花香;冬天,圍坐在壁爐前,隨著木柴燃燒發出的劈劈啪啪的聲響,看著火焰里綻放出來的火花,和幾個好友彈彈吉他、唱唱歌……家里每一層都有可以泡茶的“水點”,還有圖書角,也在不同的樓層分布著展柜,里面陳列著她的茶器,隨手可以取出品玩器皿、飲茶閱讀。棠棠說有時感覺好像小時候“過家家”,帶給她極大的歸屬感。手捧著溫暖的茶具,看上面紋理,感受光線在木色上的移動,身放松,心也沉靜。


當問到謝柯設計思路或技巧想法時,他顯得靦腆:“技法無非就是那些,平面規劃、空間結構。我更看重和人溝通相處的時候,了解住戶的生活方式,甚至過去的經歷,還有對未來的期許。包括后期和團隊討論方案時產生的差異性,發現不同人對空間的想象力是不一樣的,尋找到共通性,探索出全新未知的答案。這個都是比直接奔向一個結果更有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