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璇
談到家國情懷時,“自豪感”常被提及,那到底什么是自豪感呢?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教授周莉解釋,自豪是人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結果超出一般標準從而產生的積極情緒體驗。
自豪感是一種比較復雜、高級的情感,其產生受一些因素影響。1.社會比較。人們將自己的成就、信念、態度等與他人做比較,一般而言,自己做得好、更優秀的時候,自豪感更強。2.成長環境。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人體驗自豪感的程度不一樣,溫暖、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更容易讓人產生自豪感;而在條件比較差、負面情緒多的環境中成長的人,比較容易自卑,影響自豪體驗。3.文化價值觀。在個人主義比較盛行的文化中,人們更多“以己為傲”;而東亞文化以家庭、集體、國家為重,所以對中國人來說,自豪感更多源于增強社會榮譽與和諧。
作為一種積極情緒,當自豪感充滿內心時,它會像“激素”一樣刺激人的潛力,引入最佳狀態。美國東北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只要自豪感來自于個人或集體的成功,且不表現為自大,就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鼓勵人們繼續努力,促進個人堅持完成任務,激勵對長期目標的追求;還有,真正有自豪感的人會比自卑者更容易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和喜愛,他們也會表現出更多親社會的助人行為。
自豪感可以來源于環境,也可以靠個人去提升,周莉建議從三個方面做起。
避免盲目自信。提升自豪感首先要避免盲目自大。清朝乾隆帝曾稱英格蘭為“蠻荒之地”,并以大國自居,這種脫離事實、生拉硬套的自負不是真正的自豪。自豪感源于實事求是,不能輕信盲從、無限拔高,應客觀地評價自己。
多些正面鼓勵。無論是來自他人還是自己,只要感受到“被肯定”,我們的自豪感就會被喚醒。在個人層面,可以經常給自己積極的暗示與鼓勵,堅定自我,多去肯定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避免他人不客觀的評價以減少對自信的打擊。組織層面,家庭、學校、企業等單位,多樹立優秀、值得學習的榜樣,鼓勵團隊的進步和成績,也多宣傳組織的愿景和貢獻,能提升團隊的自豪感。
努力提升自己。自豪感還需要腳踏實地,不滿足于現狀,堅持學習。當經過努力,最終達成目標后,會收獲安穩、實在的喜悅,對自己能力有切實的肯定,由衷產生自豪感。(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