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波 范天燕 劉義

在黔西南州興仁市、普安縣、晴隆縣交界處的潘家莊鎮楮皮田村,有一所名為大壩田小學的村級小學,然而,就是這所偏遠的山旮旯小學,卻是許多學生爭先想去就讀的學校,這是為什么呢?
大壩田小學的校長名叫張澤龍,他不僅是村民、同事眼中的傳奇人物,更是學生心目中的好校長、好老師。今年57歲的張澤龍,在過去的36年執教生涯中,他始終把鄉村教育當成一生的事業,用愛心和知識鋪就孩子前行的道路,更用責任和誠心堅守著對家鄉教育的不懈追求,即便身患癌癥也不放棄三尺講臺。在他的辛勤耕耘下,校園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教學水平遠近聞名,學生人數從最初的40來人增加到如今的近400人,更為傳奇的是讓一個只有3000余人的村莊走出了近100名大學生、研究生……
心系家鄉貧困孩子
放棄進城回村任教
張澤龍1984年師范畢業后,懷著“做一名光榮人民教師”的夢想,被分配到興仁市潘家莊鎮姑屯中學(鎮中心學校)任教,由于工作踏實認真,很快便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張澤龍的老家在興仁潘家莊鎮楮皮田村,是興仁、普安、晴隆三地交界處的最偏遠村寨。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重視,認為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許多孩子小學沒畢業就輟學,有的孩子根本連學校門都沒進過,村里的初中生、高中生寥寥無幾……”面對當時村里的情況,張澤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如何改變鄉親父老對孩子們的教育觀念?如何激發孩子們的讀書學習興趣?更不想眼睜睜看著家鄉孩子一個個繼續成為“文盲”,這些都是張澤龍常常思考的問題。思來想去,張澤龍便萌生了請求回老家村小任教的想法,由于他是學校的骨干教師,每次提出自己的想法時都沒能實現,直到1994年,興仁城區學校選調優秀教師進城任教,張澤龍是被選調人員之一,可他不但不想進城,反而又借機提出了要回老家村小任教的請求,領導被他的誠心和決心打動,終于同意了他的請求。就這樣,張澤龍在人們的議論中回到家鄉,開啟了他絕不尋常的辦學、教學之路。
一棟只有三個教室的破舊樓房、一位民轉公的老校長、2名代課老師、40多名學生,水電路不通是當時張澤龍來到村小的現狀。到校后,張澤龍被任命為學校教導主任,為緩解教師緊缺現狀,他把在外代課的妻子召了回來,成為學校的一名代課老師。為改善教學環境,張澤龍開始四處尋求幫助,籌到資金8萬元,為節省資金,張澤龍便帶領妻子和其他幾名老師一起協調學校建設用地、協調供電部門拉電、自己動手修路、鋪設自來水管道、平地基、拌泥沙……歷經1年多的辛苦付出,一棟占地200平方米、擁有6間教室的教學樓終于竣工,圓了他來到山村小學的第一個夢想。
有了教室,接下來就是如何說服家長讓娃娃入學的問題,為不落下一個孩子,張澤龍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戶動員家長、引導娃娃,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如果遇到因無錢繳納學費讀不起書的,他就承諾由自己墊付,一個暑假的走訪,光鞋他就穿破4雙,被狗咬傷5次,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秋季入學時,學生人數首次突破了100人,學校也從原來的1至3年級3個班增加到了6年級6個班。
把學生當自己孩子
用心呵護快樂成長
當初,作為一位只有幾名老師的學校教導主任,張澤龍在排課時,總把最重的教學任務留給自己,他平均每周要上30多節課,通常給這個年級上完數學,又馬不停蹄給另一個年級上語文,再跑去上思想品德,幾乎沒空放松和休息。除了教語文、數學,他還要教孩子們音樂、科學、體育等科目。
為了不讓每一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張澤龍這些年來一直利用下午放學后、周末及假期,免費為孩子們補課,從未間斷。
市里統測一等獎、鎮里統測一等獎,每年都有學生被興義一中、八中錄取……幾十張榮譽證書的背后,不僅僅是張澤龍老師辛苦付出后的收獲,更是他對家長負責、對學生負責、對教育事業負責的態度。
在潘家莊鎮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如果有哪位老師遇到與張澤龍老師上同級同科目,那就是這些老師的‘不幸,因為這位‘對手太強了,想要超越張澤龍老師去拿到教學質量獎談何容易?”
由于從該校畢業升入中學的孩子基礎扎實、品德優秀,無論到哪所學校就讀,展現出來的大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形象,因此,很多中學都會慕名前往招生,甚至搶著與學校結盟為生源地學生招生學校。學生家長們更是無一不對他稱贊:“張老師對待學生就像是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把孩子交給他,我們都放心。”
患癌仍然堅守講臺
學生是他最好良藥
2014年5月,張澤龍感覺身體有些不舒服,上課時常有些耳鳴,甚至講課太激動時會頭暈,批改作業也比較費勁,但他并沒有因此耽誤一節課,還是堅持上完了春季學期的課程。同年7月,他來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經過詳細檢查,張澤龍被確診為鼻咽癌,但他僅進行1個多月的治療后,不顧同事及親友的勸阻,堅持趕在秋季開學前出院回校上課。
對于醫生要求他要好好休息調養的建議,出院后的張澤龍就忘得一干二凈,甚至連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的規定他也不屑一顧,總是要拖到假期,就生怕耽誤學生課程。
張澤龍說:“教了這么多年的書,我真的舍不得這些娃娃。看到他們,我就開心。心情好,心不悶,對養病有好處,學生就是我的良藥,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樸實的穿著、和藹的笑容、清脆的聲音、工整的板書……講臺上的張澤龍,從未在他臉上看到過愁苦,時刻保持著良好的狀態,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時時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不知情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名癌癥患者。
辛勤耕耘桃李芬芳
山旮旯飛出金鳳凰
張娟娟考上了蘭州大學研究生、李關云考上了西藏大學研究生、鐘雄以理科596分被福州大學錄取……僅2020年,村里就有20名學生考上研究生、一本或者二本,其中有8名學生來自于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截至目前,該村也有近100名學生考上大學,成為遠近聞名的狀元村。
“我曾經教過的學生,許多考上了名牌大學,現在,他們當中有的在外發展得很成功,有的還走上處級領導崗位,他們都很關心我,我感到很光榮。”談到自己教過的學生時,張澤龍格外激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每年春節,村里在外就讀大學的張任、張來、張沙、張戰4兄妹借春節回家之際,都會去看望張老師,這4兄妹曾因家庭貧困面臨多次輟學,是張澤龍一次又一次的幫助才得以繼續上學,一家4個孩子全考上大學,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狀元之家。
辛勤耕耘,育得桃李滿天下,這就是張澤龍36年堅守教學一線的精神支柱。
面對張澤龍老師的敬業精神,興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潘家莊鎮黨委書記龔詹倫感慨道:“張老師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三尺講臺,用愛心和責任心為一個個農村孩子實現了走出大山的愿望,是教育扶貧的優秀典范。”
張澤龍不僅對學生負責,對家庭也極其負責,他父親去世早,作為家里的老大,不管是對自己的5個弟弟妹妹,還是對妻子的7個弟弟妹妹,他都盡力幫助,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妻子的7個弟弟妹妹在他的鼓勵幫助下考上大學,并參加了工作,張澤龍自己的孩子去年重點大學畢業后又考上了研究生,這些都離不開張老師幫助和言傳身教。
如今的大壩田小學,已有教師17名,學生近400名,學校還建起了教師宿舍、食堂,校園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無論是教學環境、還是教育水平都成為同類學校的佼佼者。
三尺講臺不算長,卻是孩子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人生起點;一本教科書不算厚,卻是孩子們汲取人生營養的沃土;一根教鞭不算重,卻挑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重任;一支粉筆不算大,卻為孩子們描繪著“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天空。36載的堅守,張澤龍老師用不變的初心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山里娃走出大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