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日歷書的銷售排行榜中,既有《故宮日歷》《豆瓣電影日歷》《物種日歷》等“老牌強隊”的身影,也有《敦煌日歷》《頤和園日歷》《天壇祈年歷》等后起之秀。
日歷書這一波熱潮的開始,無疑要從《故宮日歷》說起。
2010年《故宮日歷》以1937年版為藍本復刻出版,憑借其深厚的故宮文化內涵、活化文物藝術的形式以及精美的圖書品質,在日歷書市場上掀起“驚濤駭浪”。
“這些年,故宮博物院在年輕人群體中日益受到關注,故宮文創和出版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獲益于故宮深厚的文化給養,故宮出版社在大眾文化傳播和新媒體融合領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故宮日歷》正是在這樣的懷抱中成長壯大起來的。”故宮出版社非遺編輯室主任、《故宮日歷》責編徐海表示。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為介紹故宮藏品,推動文化傳播,1933年至1937年出版《故宮日歷》,后因戰亂戛然而止。《故宮日歷》從一開始編輯出版,就已經形成了“國寶日讀”的理念,甄選藏于故宮浩瀚寶藏的文物,每日一張藏品圖片,歷代書畫、器物交雜穿插。
2010年起,復刻出版的《故宮日歷》在繼承原有理念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審美、知識、記事等功能,每張文物圖片都配以短小的文字說明,融古代藝術于現代生活。在日期頁上,還可臨摹習字、記載日記和心情隨筆。這些變化都讓日歷從傳統的、一次性的日用品變為可以收藏和反復閱讀的圖書。
走過12年的《故宮日歷》,如今儼然成為人們了解和走進故宮的“紙上博物館”。“如今,很多人將購買和贈送《故宮日歷》作為迎接新年的一個儀式,還有不少人將《故宮日歷》作為收藏品,這些都賦予這本書滿滿的生活氣息和儀式感。”徐海說,“這種儀式感陪伴我們每天的生活,若干年后某一天回頭看,會發現里面承載的是文化和審美,也是自己的過往。人們通過文物,看得見傳統,留得住美麗。”(撰文:鄭娜、韓一,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