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明
2020 年7 月15 日至8 月15 日是我們《影像評論》小組精心策劃的學習法規活動月,根據小組要求,小組五位發起人都要率先用自己的文章、作品、對話做靶子,激發大家研討的積極性和學習法規的自覺性,讓活動月不走過場、不流形式,扎扎實實讓攝影人在學習研討中,從思想與行動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長進、有新成果。
為此我拿出一批老照片,同時又帶著法規的意識去拍了些新片,加以整理,理出了討論中我認為應該理清的三大問題,作為對攝影肖像權的判斷與理解。
我認為攝影應主要圍繞肖像權問題掌控作品的三個判斷。
第一類是無需肖像權許可的作品,主要是不以人物為主體的風景、建筑、生態、動物、靜物以及社會紀實、藝術創作的作品,判斷標準是作品沒有分層次細膩表現以人為主體的主題內容,而是以景觀、氣勢、場面為主題,這類作品不用許可,可大膽拍,盡情使用發表。
第二類為需要有肖像權許可的作品,其作品畫面明顯可辨是以人為視覺中心,以人的肢體語言來敘事和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畫面中其它陪體、環境是襯景,是為該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與寓意的表達而服務的。判斷標準是,離開人物主體,后面的一切場面將成為無主題的碎片。此作品不能盲目拍,事先和事后要充分考量如何獲得肖像權人的許可授權,否則拍了在使用和發表時有侵權的風險。這類作品是新法規時代攝影人最核心最需動心思的關鍵環節,需三思而后行。
第三類為有肖像權爭議的作品。其作品以人物為主體,但畫面虛實融合很難辨證,只有肖像權人可能辨認出自己,或是作品沒有人體大部分,只有局部的手、腳、背影、特殊標記的服飾,或有多重曝光渲染而異化的人體造型,人物個體有的可辨有的不可辨,較有難度定位肖像權人影像。判斷標準可能眾說紛紜,加上藝術手法的轉換,使該作品處于肖像權與非肖像權的交界處,這類作品也不計其數,值得深度討論。
上述三類作品需要通過學習理論、學習法規并結合實存影像以及大家的判斷來理清多方的權益關系。
為了使大家通過案例來剖折,本人推出我的新老照幾十幅供大家爭辯是非,首先以我的理解已把本人作品劃分定性三類,至于分的對不對,懇請大家幫助決斷,借此促進研討深度、提高學習質量。
第一類無需肖像權許可:
如圖(1),作品拍于沈陽烈士陵園。此片以戰斗英雄為主體,以周圍群眾為客體,以烈士英雄紀念碑為環境特征,構成特定公共環境下的公眾人物與群眾互動的感人情景。在發表中也是以公共利益、贊美英雄為目標進行宣傳,按法規界定應是無肖像權爭議的合理使用,其它群眾的出現是為主體而出現的,不必群體許可。這樣為公共利益而出現公眾人物的活動是很多的。但公眾人物如在搞商品推銷,那就產生肖像權許可問題,甚至會對周圍被拍人群產生侵權行為。如圖(2),雖以人的動態貫穿畫面的全部位置,但沒有人物突出的主體,是拍照大場景為目的,無肖像權之說。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第二類需要肖像權許可:
如圖(3),作品以人物為主體呈現勞動者在鬧市街旁休息的場面,共享單車、摩托車都具有時代特征,背景墻照片也恰到好處托出了主體的內涵,但肖像權人可提出作者未經允許侵害他光膀子的隱私權,而背景照沒有侵權,只是在不可避免的環境下拍照,不是主體。但發表需前景四人簽名許可使用,其中一人不同意,照片也很難公開發表。而且此片也不是重要新聞,也無法通過合法部門合理使用。
如圖(4),作品以動靜虛實的手法,反映地攤百姓的生活趣聞。但照片主體的老大爺卻很清晰可確認,屬于有肖像權問題。盡管這類照片追責甚少,但公開發表不應總懷僥幸心態,尤其近期的好作品,應采取追認的舉措,減少過多作品失效。
第三類肖像權有爭議:
如圖(5),作品近期拍于中街,運用慢速度拍,有意讓游人模糊,既增加藝術性的動感,又避免追認許可的難度。但是模糊程度不同,辨認結果也不同,模糊不等于沒有肖像權問題,此片如較真起來,畫面左側兩人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特點的色彩服裝辨認肖像。此片處于一二類之間,屬有爭議作品。
如圖(6),作品近期拍于中街的某一展覽,手與手臂顯然是被拍者的,但被拍者也在拍別人作品的照片,這一戲劇性取景,構成了耐人尋味的遐想空間和審美情趣。有人認為拿手機拍照人無法辨認是自己,因而沒構成侵權,但墻上的畫被拍得扭曲了原作品風格,有歪曲他人著作權的嫌疑;也有人認為墻上照片只是作品背景不存在詆毀之意,更無權益是非,主體是手機拍照人,確有肖像權許可問題,應追認后免責使用。
上面所列舉的這三類作品的分類只是我個人在學習法規、理清攝影法律問題的主題研討與學習中的初步認識,為了說清觀點,我還特意親臨現場拍回一些案例加以補充,目的是從法理到實踐深化對肖像權的侵權與不侵權的貫通理解。其實拍照不僅僅是涉及肖像權問題,還有隱私權、名譽權、網絡信息傳播權等問題,只有理清拍與被拍的法律關系,以及相互合理、平等的權益平衡,尤其是第三類有爭議作品有了更貼近法規的約束,才能讓作者以更精準的站位、更規范的創作路徑和更清醒的頭腦來創造適應這時代要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