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 霄
百年前的新青年們奔走于救國救民的革命之路,百年后的新青年們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
百年前,《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的發刊詞,讓一代中國青年奮發昂揚的氣息躍然紙上。
百年后,站在新時代的新青年們奮力扛起歷史使命,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辛亥革命的失敗與中國時局的變化,催生了要以思想改革救亡圖存的“新文化運動”,《青年雜志》就此誕生。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愛國青年與有識之士以此為陣地,以“賽先生”(科學,Science)、“德先生”(民主,Democracy)為武器,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
一年后,《青年雜志》更名為《新青年》,并且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呼喚人性的覺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青年》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一代中國青年的影響無法估量。
毛澤東在延安對美國記者斯諾這樣談到《新青年》:“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志。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
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同時也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的惲代英等人給《新青年》寫信道:“我們素來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從看了《新青年》漸漸的醒悟過來,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見了曙光一樣。”
《新青年》雜志的文章及后來的五四運動,讓一代中國青年得以“覺醒”并迸發出排山倒海的巨大能量,開始救國復興之路的艱辛探索。在五四運動兩年后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與會者的平均年齡僅為28歲。
在建黨百年之際回望先輩足跡,百年前的新青年們奔走于救國救民的革命之路,百年后的新青年們則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五四運動以后,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力軍,恰是一批風華正茂的青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時代、一場運動、一本雜志和一群人的故事。”在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大幕鄉第81期“云臺夜讀”活動中,青年干部楊天慧認真分享黨史專題內容——“《新青年》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現場20多名青年干部認真聆聽,憶往昔崢嶸歲月。
而在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推出的“百名青年講百個黨史故事”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崔猛帶來了李大釗《燃盡自己寶貴的生命 傳播馬克思主義火種》的故事:“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在李大釗的紅色旗幟下圍繞著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一大批進步青年。毛澤東深情地稱李大釗為‘真正的老師’。”

任鳴給小學生講航天故事
曾經的新青年們,用一腔愛國熱情與堅定信念,將“五四精神”傳承至今,傳入到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心中。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時,北京大學就推出了系列紀錄片《新時代新青年》,展現新時代的北大青年如何在五四精神激勵下,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理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各行各業發揮引領作用。
這其中,首位獨立獲得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獎的華人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余淼杰講述了自己報考北大的故事:“1996年暑假我來到北大,走在未名湖畔的小路上,突然發現路上刻著五個字,‘為人民服務’,讓我非常震撼。”于是,余淼杰下定決心報考北大。
如今,余淼杰在深耕國際貿易學、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領域,為中國經濟發展出謀劃策的同時,也不忘將五四精神、北大精神傳遞到同學們心中:“北大是常為新的,傳承下來的精神,一個是追求真理,一個是振興中華。”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的《青春》一文中如此大聲疾呼,至今百余年來,千千萬萬青年人用奮斗凝聚起一個活力四射的青春中國。
“在初中時,我看到發射現場那些令人激動的畫面,當時就覺得非常感動和自豪,就想要成為一名航天工作者,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曾經夢想成為一名宇航員的宋嘉琦,如今成為北京航天控制儀器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員,參與了多款測試設備的電路測試。
和宋嘉琦一樣,任鳴也在年少時種下過探索宇宙的夢想。任鳴回憶,恰逢2003年中國宇航員第一次探索太空之時,他又讀到《航天飛行器如何返回地面》文章,于是渴望加入航天大家庭就成了他的夢想。“我就是那個實現了夢想的人。”如今,任鳴已經多次參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嫦娥五號”探月器等重大發射任務。
在為夢想奮斗的同時,宋嘉琦和任鳴在第六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走進校園,用自己的故事和生動有趣的航天知識,在孩子們心中播撒著夢想的種子。
“我第一天上班,師傅給了我一輛二八自行車,從此正式開啟了我的投遞生涯。”就這樣,崔壯在投遞崗位上一干就是19年。崔壯負責河北廊坊管道九區2000戶居民的報刊投遞,每天要記100多個密碼,工作難度大,任務重,但他始終兢兢業業保證投遞任務按時完成。在疫情期間,崔壯還努力建起了郵政便民服務站,不僅減少了密切接觸,還起到了分流作用,讓居民贊不絕口。
在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后,崔壯簡樸地將勞模精神變成這樣一句話“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做精一件事。”此后,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廊坊市分公司成立了“崔壯投遞班”,憑借著用心和專業,崔壯投遞班先后榮獲“全國郵電先進集體”“全國青年文明號”“工人先鋒號”“河北省青年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像宋嘉琦、任鳴、崔壯一樣的中國青年不勝枚舉,他們胸懷理想、腳踏實地,與新時代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