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 雯
曾在1986年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又以新的發現“再驚天下”。


大口尊、罍、有領玉璧、玉琮、金面具、象牙微雕……隨著新一輪挖掘的展開與500余件重要文物的出土,曾在1986年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以輝煌燦爛的新發現“再驚天下”。
此次發掘不僅再次說明了古蜀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為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發展提供了典型實證,展示了幾十年來中國考古發掘技術和手段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更彰顯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而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李白在《蜀道難》中為我們展現的古蜀國神秘而令人向往,然而這顆歷史之中的璀璨明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湮滅,徒留“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無限遐想。
直至1929年的春天,四川廣漢的農民父子在疏通自己家田地附近的小溪時偶然發現的大量玉器,讓這個曾經被視為神話故事的古蜀文明揭開了冰山一角。
1986年,兩個商代同時期的大型祭祀坑被發現,經過考古工作者搶救性發掘,大型青銅立人、青銅神樹、縱目面具、青銅神像、黃金面罩、金杖、大量玉器和象牙等相繼出土。三星堆的“驚艷”問世轟動了海內外。世人由此看到了3000多年前生活在現今中國西南部的古蜀先民創造的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
與此同時一個問題值得深思,著名考古學家童恩正先生指出:“三星堆的發現,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問題,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否僅局限于黃河流域?”
20世紀80年代以前,學術界占主導地位思想的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在黃河流域,但隨著長江流域包括良渚、石家河、三星堆等重要遺址發現,學術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即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時隔30多年后的今天,三星堆遺址祭祀區重啟發掘,再度體現了三星堆與其他文化的交融。
“這次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為認識古蜀文明補充了珍貴材料?!碑斈暝鞒职l掘過1、2號祭祀坑的領隊陳顯丹說,“尤其是再度發現大口尊、罍、有領玉璧等文物,更加說明三星堆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其他文化之間一直存在交流互動,古蜀文明并不閉塞!”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施勁松認為:“三星堆的新發現確實令人振奮。結合近幾十年的發現可以看到,三星堆體現了當時青銅文化的發達,它與中原的商文化相比毫不遜色。它改變了我們對中國古代文明圖景的認識。以前,人們認為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中心,四川無論在地理還是文化,都很邊緣。正因為有了三星堆等系列重大考古發現,讓我們得以用區域角度看各地文明和文化資源的關系?!?/p>
對于低秩矩陣X∈Rm×n,矩陣補全理論依據部分已知元素來重構所有未知元素.該問題可以表述為以下優化問題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則指出:“這次發掘對完整認識三星堆時期古蜀人的禮儀空間、宗教思想、宇宙觀,以及認識這批坑的性質,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我認為三星堆的兩次發掘,不僅在四川考古、中國考古,甚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是重要發現?!?/p>
在1986年的老照片里,為免壓壞文物,派體重更輕的女隊員下坑清理;青銅大立人出土時,只能多人合作一起抱出坑外……為避免文物遭到更多破壞,考古人員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爭分奪秒完成了三星堆1、2號祭祀坑的發掘。
如今,在三星堆祭祀區3號坑至6號坑的發掘,再也沒有前輩們面臨的困窘。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考古大棚將祭祀區圍得嚴嚴實實,放眼望去,大棚內6座新發現的祭祀坑每座均搭建了單獨的工作艙,這里的溫度和濕度完全可控,最大程度地保護脆弱的出土文物。祭祀坑一側,是6座文保實驗室和考古工作室。此次發掘肉眼幾乎不可見的絲織物痕跡、碳化稻、竹和闊葉林樹種等遺存,便是在這里被有了各種高新儀器輔助的考古人員找到。
除此之外,可以快速了解檢測對象材質的便攜式X射線熒光應用在檢測青銅器、象牙和金器上,掃一掃成分便知;可以實現原位無損或微損分析的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譜儀被主要應用在銹蝕物和顏料分析上;用于觀察物體表面微觀形貌和結構信息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在確認絲綢及紡織物痕跡等環節“屢立戰功”……諸多考古“黑科技”完全打破了人們對于考古的刻板印象。
“此次考古發掘秉持的精細發掘理念,采用的多種現代科技手段,構建的考古發掘現場預防性保護新模式,可以說為今后考古發掘和研究豎起了一個新標桿。”王巍說。
“這相當于把整個發掘現場搬進了實驗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感嘆道。“在恒溫恒濕的玻璃方艙內,通過電子顯微鏡、三維激光掃描和三維攝影建模等,就可以不間斷地發掘、發現、記錄那些細小的遺存現象”。

考古人員在工作
而在考古發掘先進科技手段“大顯身手”的同時,可以為文物穿上“防護服”的3D打印技術第一次用在了剛出土的青銅器身上。青銅器在地下埋藏了數千年,往往有銹蝕、斑駁,甚至斷裂等,采用3D打印技術制作硅膠保護套則要較之前傳統的保護方法更能有效防止文物被破壞?!斑@種創新型的應用,值得點贊。”王巍說。
2020年9月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上海大學、四川大學等組建的專業團隊陸續進駐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參與此次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發掘以及文物保護兩個環節的工作人員約200人,其中有150多人都是“90后”。
大量“飛行專家”前來指導。5號坑發現金面具后,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兩位文物科技保護專家飛赴現場,在文物保護實驗室內進行黃金面具的展開、矯形以及文物樣品的分析檢測工作;在有著豐富象牙考古經驗的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研究員吳順清指導下,工作人員在發現的象牙上鋪上濕毛巾、裹上保鮮膜,以避免以往象牙遇到空氣脫水后快速粉末化的遺憾;針對可能發現的絲綢遺痕,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員周旸提前飛到四川培訓考古人員,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專家團隊指導下,三星堆3000多年前已開始使用絲綢的結論得以證實。
“據我了解,這在中國考古史上是新創,是里程碑式的探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陳顯丹說道。


三星堆遺址中新發現的青銅器局部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在4號“祭祀坑”內清理象牙
如今,三星堆祭祀區的考古發掘才剛剛開始,一場基于學術研究的考古發掘,正在帶領人們重新認識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此次三星堆重啟挖掘中國內多單位、多學科參與三星堆祭祀區發掘研究工作,堪稱一流的考古發掘大棚、工作艙、實驗室設施,正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探索與實踐。
與此同時,印證著中華文明的無限精彩的造型奇特的頂尊跪坐人像、神秘的黃金面具殘片等多元文化印記突破了空間的距離與時間的阻隔,讓三星堆“上新”頻頻登上熱搜,央視連續4天直播三星堆考古發掘更是引發了“考古追劇”熱潮。對此,浙江日報評論員張萍說:“全民在追的‘三星堆考古記’,追的是文明之問、追的是生命之遠、追的是國力之變?!?/p>
如何讓三星堆考古成果“飛入百姓家”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考古發掘不只是業內的事,而是與全社會相關。我們公布階段性考古成果,讓公眾了解三星堆考古進展,并接受社會監督,吸收寶貴意見?!比嵌堰z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冉宏林說,此次新發掘的文物可能會在2021年底跟公眾見面。隨著發掘工作推進,積累了一定成果后,還會向社會公布。
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的開展,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