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毅迪
(岱山縣海洋與漁業局,浙江 岱山 316200)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隸屬鲉形目、鲉科、菖鲉屬,俗名虎頭魚、石狗公,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為暖水性底層戀礁型卵胎生種類。褐菖鲉生性兇猛,喜食小型魚蝦、多毛類、口足類、長尾類、短尾類等。近年來隨著捕撈強度的增加,褐菖鲉資源量有一定的下降趨勢。褐菖鲉也是休閑漁業的良好產品。對褐菖鲉人工育苗技術進行研究不僅能夠為其規模化繁育生產提供理論依據,還能為保護海洋資源,發展綠色漁業提供助力。
褐菖鲉親魚選自網箱養殖性成熟個體,體重70~130 克/尾。親魚于1-2 月轉入室內水泥池中越冬培育,室內養殖池為長5 米、寬4 米、深1.1米的水泥池。越冬培育水溫10~14℃,光照強度200~500勒克斯,鹽度22~26,pH 8~8.6,溶氧大于6 毫克/升。親魚培育期間除了每天投喂5號飼料外,還有冰鮮魚蝦肉,投喂量為親魚體重的2%~3%。每兩天吸污換水1 次,換水量100%。褐菖鲉親魚性腺發育與海水溫度有關,一般每年的12 月其性腺開始快速發育成熟,2-4 月為性腺成熟并產出卵黃苗的時間。因此,在每年2-3 月需要提前將性腺發育成熟的褐菖鲉雄魚和雌魚選出放置于親魚培育池內,投喂沙蠶進行營養強化。
褐菖鲉育苗餌料主要為海水褶皺臂尾輪蟲、豐年蟲無節幼體、淡水枝角類以及顆粒飼料。其中輪蟲和淡水枝角類均購自江蘇,為池塘培養個體;豐年蟲無節幼體為市場購買豐年蟲卵經26~28℃水溫孵化24~30 小時而成,先將卵殼分離再用100 目篩絹網進行收集。顆粒飼料采用魚寶飼料,飼料粗蛋白質水平≥52%、粗脂肪水平≥8%、粗灰分水平≤17%。
初孵仔魚布于5 米×4 米×1.1 米的水泥池中,密度控制在5 000~10 000 尾/米3,水溫控制在16~20℃,光照強度為200~500 勒克斯,海水鹽度為22~26。第3~4 天開始向水體中添加3~5 個/毫升的輪蟲,輪蟲投喂前需要用60~80 目網兜過濾雜質并反復清洗;每天上午、下午各檢查1次輪蟲密度,保持其數量相對穩定。另外及時補充小球藻或者微濾球藻供輪蟲攝食,增加其EPA和DHA的含量。第25天開始向水體中添加1~2個/毫升的豐年蟲無節幼體,此時輪蟲密度可降低至2~3 個/毫升,混合投喂10~12 天,停止輪蟲投喂。第40~45 天開始投喂淡水枝角類,此時褐菖鲉稚魚體長15 毫米左右,生活方式從集群浮游逐漸轉變為伏底聚集,尤其喜歡尋求隱蔽物。在此期間褐菖鲉個體間殘殺情況較為嚴重,需要及時按照個體大小用魚篩分苗并降低養殖密度。第45~50天開始少量投喂配合飼料,從“魚寶3號”料開始,根據魚口徑變化逐漸改變飼料大小,苗種階段顆粒飼料粗蛋白質水平≥57%、粗脂肪水平≥8%。第60~65 天時褐菖鲉幼魚主動攝食配合飼料的能力明顯提升,此時投喂“魚寶5號”料,飼料粒徑0.63~1.06 毫米,褐菖鲉個體體長30~35 毫米。褐菖鲉幼魚適合少量多次投喂,每天的投喂量占幼魚體重的3%~5%。
褐菖鲉苗種較其他海水苗種病害少,但是在高溫期易感染淀粉卵甲藻和刺激隱核蟲。育苗時要以定期取樣、顯微鏡下檢查為主,發現病原后要及時做好育苗工具、池子與池子之間的隔離及消毒工作,避免傳染。
第80~85 天時褐菖鲉幼魚體長40~45 毫米,此時個體間基本不存在相互殘殺現象,可以降低水位后用軟抄網將褐菖鲉幼魚撈出,利用活水車或者活水船轉移至網箱內飼養。
褐菖鲉與一般海水魚苗不同,對于豐年蟲及枝角類的需求時間相對較長,因此不能過早地停止投喂生物餌料,否則會造成個體間相互殘殺。
褐菖鲉在稚魚期間,除了自相殘殺現象外,日常的吸污、換水均會造成魚苗的死亡,從而導致育成率的下降。因此在之后的育苗過程中需要改進現有的管理方式和育苗設施,盡量避免魚苗與工具的接觸,同時可以嘗試在水泥池內安裝小網箱,改善現有的育苗條件。
褐菖鲉幼魚移入網箱后由于海水具有一定的渾濁度,對其攝食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出苗前需要在室內水泥池沙濾水中緩慢添加沉淀水,待其完全適應環境后再移入網箱內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