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醫學院管理學院 宋曉芳
韶關學院科技處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曾關秀
濰坊醫學院管理學院 王波(通訊作者)
會展經濟是指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會議和展覽展銷,帶來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也被稱之為“會展產業”或“會展市場”[1]。會展經濟是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經濟形式,近年來,會展經濟不斷升溫,會展產業已成為社會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展覽總數為11033場,展覽總面積為14877.38萬平方米,較2018年分別增長0.6%和2%。全年凈增展覽65場、展覽總面積 301.62萬平方米(如圖1)[2]。另據統計,近年來全球會展業每年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3000億美元,為世界經濟帶來的增長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開新局”提供了有力指導。作為朝陽產業和新經濟形態,會展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其高質量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圖1 2011—2019年全國展覽數量、展覽面積增長趨勢
2020年伊始,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響,各種會展活動基本停滯,會展產業深受打擊,為積極推進會展經濟領域復工復業,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視角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肖龍(2021)等認為應從政府、行業、企業等不同主體視角出發聯動打造多位一體的綠色會展發展路徑來應對中國綠色會展發展中遇到的問題[4]。方子強(2021)等認為應從產業融合的視角對會展業進行轉型升級[5]。楊翕雅(2021)等對新時期中國會展業如何融入國際化發展進行了分析[6]。張雨釗(2021)從區塊鏈視角下對電商平臺體系的構建及應用進行了分析[7]。趙富森(2016)在其博士畢業論文中對新常態下中國會展業發展現狀與對策進行了分析[8]。侯曉博士(2019)則基于共生理論對會展綜合體設計進行了研究[9]。但諸多研究均未涉及大數據技術與會展經濟的融合發展這一主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及“互聯網+”與各領域的深度融合而生產的大數據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與會展經濟的融合既為會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技術層面的支撐,推動了傳統會展經濟形態和結構的變革,同時也帶來了可能由于過度關注“工具理性”而易于產生的一些社會或倫理問題。后疫情時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大數據技術融入會展經濟的利弊進行分析,進而推動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無疑兼具理論和現實的雙重意義。
全球著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認為,大數據是指用傳統的數據庫軟件工具無法在一定時間內對其內容進行收集、儲存、管理和分析的數據集合[10]。而大數據技術則是基于某種需求對海量數據進行收集、儲存、管理和分析的技術。“互聯網+”為大數據技術與會展經濟的融合提供了平臺,具體而言,二者的融合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大數據的收集是大數據技術使用的前提,面對海量的會展信息,挖掘會展經濟信息是大數據技術與會展經濟融合的第一步。會展經濟參與主體是以會展舉辦方、會展參展商和會展參會者為主體,囊括其他直接或間接受會展活動影響的組織和個體而共同構成的一個多元治理系統,信息是會展經濟多元主體實現協商共治的基本前提。因而,會展經濟大數據的挖掘要盡可能把相關主體的基本信息和活動信息都納入其中。比如對于參展商這一主體而言,要挖掘的相關信息包括參展商的業務范圍、在供應鏈和產業鏈中所處的環節、戰略規劃、客戶群體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以及參展產品的種類、外觀、數量、質量、性能和產品定位等方面。
會展經濟大數據的挖掘只是會展經濟與大數據技術融合的第一步,收集信息不是目的,從收集到的信息數據中研判出不同群體經濟活動的規律才是“互聯網+會展經濟”的目的。為此,首先需要建立會展經濟信息數據庫。包括展會基礎信息數據庫、展會場館數據庫、參展商數據庫和參會者數據庫等。在構建數據庫的時候,應有意識地對不同類別的信息或同一類別但可根據不同標準來區分的信息分別構建不同的數據庫,前者如分別篩選出參展商的信息構建起參展商數據庫和篩選出參與者的信息構建參展觀眾數據庫,后者如對不同省份或城市分別構建起不同省份和城市的參展商數據庫等。不同類別數據庫的構建是為了提升展會經濟大數據處理的效率和靶向針對性。其次,需要對入庫的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大數據處理的技術有很多,既可選擇基于線下處理軟件的傳統處理,也可選擇基于線上處理平臺的“云服務”進行處理。應根據不同的目的和需求來選擇最合適的處理技術對篩選入庫的會展經濟大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會展經濟與大數據技術的融合,其實質就是運用各種大數據技術,對會展經濟的相關信息進行深度挖掘、歸類,集中到統一的大數據平臺,然后對篩選出的各類信息進行統計和比較,最終得出想要的分析結果,并通過各種界面和渠道把結果展示給會展經濟各方參與主體的過程。因而,會展經濟大數據處理的最終歸宿是為會展經濟服務,推動整個會展經濟從傳統經濟形態向新經濟形態轉變,進而提升會展經濟的效率和效益。
大數據技術的使用恰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其與會展經濟的融合既能推動會展經濟轉型升級,也可能會因為自身的“工具理性”而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二者的融合之利在于如下四個方面。
傳統會展產業主要依靠建設線下會展場館,通過宣傳、交通便利度以及優質參展商家的引入等方式吸引參與觀眾進入展覽會場進行參觀或交易。作為大數據技術使用的基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突破性發展和“互聯網+”與各領域的深度融合為會展產業拓寬吸納界面提供了技術層面的支撐。通過“互聯網+”與會展的融合,可以形成“線下+線上”的雙在線會展模式。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把線下展會的場景在線上展會場館中動態再現。“雙在線會展模式”的運用拓寬了會展產業的吸納界面,可以把無暇親自去實體線下展會或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意去實體線下展會的網民吸納到展會參觀過程中來,而且也可以有效避免參觀群眾在實體線下展覽場館出現擁擠或其他公共危機事件的發生,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時期,這一優勢更為凸顯。
擁有充分和正確的信息是科學決策的前提。會展經濟大數據的挖掘和統計分析,可以為會展經濟科學決策提供信息支持。比如會展舉辦方可以通過對參展商家展會服務需求的分析,有針對性地為參展商家提供個性化的參展服務;可以通過對參會者興趣和購買意愿的分析,定向對參會者推送其所關注的展會舉辦信息及會展展覽的商品信息。大數據技術與會展經濟的融合,推動了會展經濟決策的精細化和科學化發展速度,也提升了會展經濟決策的質量。
首先,會展產業需要被更多的潛在參展商和參會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所熟知,唯有如此,才能把會展經濟逐步做大做強,實現參與主體多方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作共贏。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作用,把會展產業所能帶來的潛在收益向四方傳播。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傳播渠道單一,缺乏信息發布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雙向互動,而且受諸多因素影響,傳統媒體所發布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其所影響的群體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其宣傳效果并不明顯。以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使用為基礎的新媒體改變了會展產業的宣傳方式,通過“線上+線下”、個性化定制和定時推送,會展產業宣傳的方式和宣傳的界面一改原來單調乏味的風格,多樣化的宣傳形式和五彩斑斕的宣傳界面更好地迎合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其宣傳效果與傳統媒體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其次,會展經濟的基本功能在于借助展會平臺,調節產品供需,促進商品交易。傳統會展經濟是“實體線下展場+人工服務和操作+簡單的計算機數據處理”,這種會展經濟模式費時費力,成本較高,且收集的信息屬于小數據樣本,難以從中挖掘和分析出會展經濟運行的規律性結果。而依托“互聯網+”這一平臺,憑借大數據技術及云計算技術的使用,可以簡化交易流程,高效準確地實現供需雙方的有效匹配,提升會展經濟運行的效率。
大數據技術與會展經濟的融合,不僅推動了會展經濟的技術更新,也給相關產業的技術更新提供了推動力量。作為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一個環節,展會產業的技術更新勢必要求其上下游環節也隨之進行技術更新,以便實現鏈條各環節之間的良好對接。比如通過會展活動的舉辦,可以分別在鏈條的前后兩個方向推動交通運輸、餐飲旅游、通訊建筑、零售批發等行業的技術升級,最終將發揮經濟加速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推動整個產業鏈條轉型升級。
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既能推動會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存在唯技術論而容易產生社會和倫理問題之弊端。具體而言,其“弊”可能為以下三個方面。
在挖掘會展經濟大數據的時候,可能面臨相關參與主體隱私泄露的問題。比如,用戶的身份登記信息可能泄露,而成為潛在騷擾電話或電話營銷打擾的對象;比如,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和購買習慣,可以推斷其年齡、性別和偏好,從而定向對其推送會展信息及商品信息,這會泄露用戶的購物隱私;再比如,LBS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可以實時監控展會人員的流動和聚集情況,從而對會展決策產生影響,因而LBS大數據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除展會產業之外的諸多行業,但用戶在使用這些基于位置商業服務的同時,也會面臨包括自身位置在內的個人隱私信息被泄露的可能。而這些被泄露的信息,一旦被心懷不軌的歹徒所獲取,這些歹徒就可以依據位置信息推斷出用戶的移動軌跡,對用戶實施守株待兔式的人身和財產侵害。當然,并非大數據技術在融入會展經濟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隱私泄露問題,但只要這種可能性存在,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大數據技術融入會展經濟從而改善各方參與主體的參展體驗和參展效果,需要一定的軟件和硬件做支撐。而互聯網的存在和一部移動終端設備(如計算機和智能手機)是最基本的兩個支撐要素,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隨著“線下+線上”會展模式的不斷完善,“線上”展會將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而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而這種“線上”展會模式可能將一部分非網民或不會使用移動終端相關功能的群體排除在外,這一方面帶來了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數字鴻溝問題,拉大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融入差距,另一方面,也面臨喪失潛在重要合作伙伴的風險。即便在互聯網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非網民群體的數量也非常龐大。2020年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但依舊有一個數量巨大的非網民群體,報告顯示,其規模是4.96億人[11]。這接近5億的人口,由于種種原因,將無法與其他網民同步跟上大數據技術融入會展經濟的變革過程,這個問題也不容小覷。
依托“互聯網+”的大數據技術嵌入會展經濟進而推動會展經濟轉型升級以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逐漸調適的過程,在這個“融合+調適”的過程中,大數據技術的使用面臨從粗放式向精細化的逐步轉變,這就可能在大數據技術融入會展經濟的早期存在不精細的問題。大數據技術融入會展經濟的不精細,容易導致數據挖掘儲存、統計分析和結果展示的不準確,從而使得據此作出的各方決策偏離會展經濟本身運行的軌跡,這不但可能影響到會展經濟本身的發展,而且會對上下游產業鏈條也同樣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出現“漣漪效應”,影響整個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當然,該問題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成熟得以解決,但在當下該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總之,大數據技術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在改變傳統會展經濟運行方式、推動會展經濟轉型升級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隱私保護、數字鴻溝、技術發展精細化程度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大數據與會展經濟不斷融合和共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得以解決,囿于篇幅,相關問題將會在隨后繼續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