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皓瑋

未成年人也有很多自己的權利,那是不是意味著,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樣,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隨意購物呢?本期法苑微課堂就給同學們聊一聊與未成年人“買買買”有關的法律知識。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法律專有名詞一“民事行為能力”,按照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就是說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可以獨立從事社會各種活動,如買房、工作、訂立合同等等。法律之所以這樣劃分,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社會經驗少,對很多事情還不能完全辨別,也不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2020年年初,家住上海的女孩小婷(化名)以學習為由,偷偷拿著媽媽的手機給自己喜歡的網絡主播打賞,兩個月內花了5萬元。小婷的媽媽發(fā)現后,對小婷進行了談心教育,小婷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對于已經打賞給主播的5萬元,律師支招,該事件屬于自愿打賞行為,不屬于詐騙,因此不構成刑事案件,但可以通過民事途徑解決。小婷未滿18歲,屬于限制行為能力人,其行為超越了自己的認知,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對打賞出去的5萬元做無效認定。可是,如何證明小婷是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實施的打賞行為,也是索賠的關鍵。所以,同學們也不能因為有法律的保護就可以“揮金如土”。在本期的漫畫中,小林用自己的壓歲錢去買了電話手表,小林媽媽有權要求商場進行退款處理,因為小林是在沒有父母陪同的情況下獨自去商場購買了商品,這個買賣行為是可撤銷的。
那么,有的同學要問了,難道未成年人買什么都是無效的嗎?當然不是,比如我們可以買一些價錢不貴的東西,像筆、本子、零食等。總之,作為未成年人對事物的辨識能力比較低,在消費方面還是應該聽從父母和長輩的建議,并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