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期實驗開始前,先來看一下這個神奇的結構——由一些非常簡單的零件與軟軟的細線組成的擺件模型,不僅能穩穩地立起來,還能承受一杯水的重量。細細的線如同柱子一般,支撐起互不接觸的整個結構。雖然結構之間有連線,但上半部分就像是反重力一樣懸浮在空中。
明明是細軟的線,為什么能提供如此強大的支撐力呢?想必大家也和我一樣覺得不可思議吧!
為了探究其中的力學奧秘,我們來一起做個小實驗吧!
細線是如何讓整個裝置保持平衡的?你能提出自己的假設嗎?
實驗材料
棉線,PVC長管和短管若干,PVC 連接彎頭10個,PVC三通接頭2個,鉆孔器一個。


1首先,在短管和彎頭連接處鉆孔,孔洞要保持上下對稱。注意不要傷到手。

2將長管、短管組合成上圖中的結構,一共組裝兩組。兩組結構的形狀、大小保持一致。

3用三條棉線分別連接側邊與中間的部分。

4看似兩個散落的裝置,只要將其中一個放置在另一個的上方,就能構成完美的平衡。

實驗里的“懸浮結構”其實是張拉整體式結構,這個詞最早由美國著名建筑師富勒(R.B.Fuller)提出,是張力和整體兩個詞的混合體,是指由張力和拉力共同作用并達到平衡的結構。
提供張力的部分是中間較短的棉線,而兩邊的長棉線是提供拉力的,棉線在拉扯下會變得緊繃。這樣一張一拉,剛好達到“力矩平衡”,就出現了實驗中的“懸浮”現象。
由于張拉整體結構固有的符合自然規律的特點,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材料和截面的特性,所以可以用盡量少的鋼材建造超大跨度建筑。
美國已故的著名工程師蓋格爾(D.H.Geiger)在富勒創造的富勒張拉整體穹頂的基礎上,發明了支承于周邊受壓環梁上的一種索桿預應力張拉整體穹頂體系,即索穹頂,從而使得張拉整體的概念首次應用到大跨度建筑工程中。

其實,張拉結構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的身體上就有張拉結構——肌肉在收到適當的神經信號時,會縮短自身從而產生拉伸力。
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張拉結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