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老師
這當然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又躍上一個新的大臺階。除此之外呢?

國家統計局1月18日發布了2020年宏觀經濟數據,中國GDP總量實現了百萬億的歷史性突破。
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7%,居全球第11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從新中國成立時的百廢待興到邁上1萬億元臺階,我們花了37年;2000年突破10萬億元,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從1萬億元到突破10萬億元大關,我們花了14年;2010年突破40萬億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9.2%。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重要關口。2016年越過70萬億元;2017年越過80萬億元;2018年越過90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16%。
從10萬億元到破百萬億元,20年成就舉世矚目。
GDP突破了100萬億元大關,對于中國意味著什么?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認為,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又躍上一個新的大臺階;這標志著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標志著我國經濟實力顯著提升,我國工農業生產能力明顯增強。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指出,2020年2.3%的增長來之不易,也大超預期(此前IMF預測中國增長1.9%),如果折合成美元,2020年中國GDP超過了15萬億美元,中國成為近幾十年來,經濟總量達到美國70%以上的唯一的國家。
宗良認為,2020年的中國經濟從不利開局到超預期收官,呈現出以下四個方面的亮點。
第一個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非常不利的環境下,中國實現了超預期的增長。從數據來看,四個季度的增速分別是-6.8%、3.2%、4.9%、6.5%,全年增長2.3%,這個數據來之不易,2020年全世界都面臨著嚴峻的環境,中國可能是主要經濟體里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國家。IMF預計中國全年增長1.9%左右,現在能達到2.3%的水平,大幅超出預期。
第二個方面,三大需求之間雖然有波動,但是仍然實現平衡的增長。疫情在一季度對消費影響是非常大的,全年影響也是不小的。
從投資角度來講,房地產投資達到7%的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9%,制造業投資仍然是下降了2.2%,在這個過程中,1到10月份開始,民間投資開始逐步轉正,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新趨勢。而出口呈現出超預期的狀況,即便是特殊背景下的中美貿易,也達到了8.8%的增速。
第三個方面,新經濟、數字經濟發展特別值得關注。高技術制造業中,醫療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8.4%、22.4%,高技術服務產品中,電子商務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0.2%、15.2%,這說明中國經濟中正在呈現形態上的一種變化。
第四個方面,2020年中國取得的另一個非常突出的成績,就是RCEP簽署和中歐CAI談判完成。這是基于國際社會對多邊機制的廣泛的認可,而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東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就是歐盟,簽署這兩個協議,將進一步加緊中國與最大的兩個貿易伙伴(東盟、歐盟)的經貿聯系。
1988年美國GDP是中國的近17倍(具體為16.814倍);到2010年,兩國差距不足2.5倍;到2012年,中國與美國GDP差距已經低于2倍了;2019年按照美元計算中國的GDP 14萬億美元,美國21萬億美元,差距正好是1.5倍。
觀察GDP,還要看這個國家GDP的結構。按產業可以分為三大產業,第一產業以農林牧漁業為主,占比方面,2018年中國是7.19%,美國是0.8%,增加值方面,中國是9782億美元,美國是1641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6倍。
第二產業,以制造業為主,中國占比是40.65%,美國是18.6%,中國增加值是55308億美元,美國是38151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1.5倍。
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中國占比是52.16%,美國是80.6%,中國增加值是70960億美元,美國是165147億美元,中國為美國的43%。
綜合來看,美國已經成為了一個服務業為主的國家,但是制造業占比過低,而中國目前也是服務業為主,但制造業占比也很高,整個經濟結構相對于美國來說要相對更均衡。未來中國的服務業占比也會逐漸提升,制造業和農業的占比會逐漸降低,但是發達國家過度去工業化這種老路中國會引以為戒。
經濟學家管清友分析,2020年全球經濟GDP總量下降5.2%,為83.18萬億美元,中國在全球中的GDP占比將從2019年的16.3%提升至18.8%。美國GDP總量將跌到20.8萬億美元,最快在2028年中國名義GDP將超越美國,受疫情控制影響,中國反超美國的時間將明顯縮短。
而早在2020年12月,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了亞太15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3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預測值顯示,中國GDP或在2028年超越美國,比原本預測最早要到2036年以后才會出現的美中逆轉現象可能會大幅提前。
對于“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作出了中國經濟會出現五大趨勢的展望。
第一個趨勢是全要素生產率的繼續增速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前40年完成了工業化進程,要想完成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需要保持很高的增速。中國有四個相對而言可能是有利的因素:第一個是工業化,第二個是新基建,第三個是大國工業,第四個是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這些因素合在一起之后,有可能幫助我們保持一個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
第二個趨勢,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位置向上游邁進。未來要形成一個產業鏈、供應鏈的閉環或者擺脫對外的高依賴度,需要朝上游邁進,這是未來必須發生的事情。
第三個趨勢,強大的國內市場與消費的基礎作用。當下中國居民消費率大概是GDP的39%,至2035年基本達到60%,這意味著未來15年時間里消費占GDP的比例至少要大幅提升20個百分點。誰來消費?有沒有這個能力和意愿消費?這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很重要的、需要去回答的問題。
劉俏對于消費也有一個判斷,那就是有60%以上的消費將會變成服務消費。也就是指未來100塊錢的消費里有60元不是買具體的手機、電腦,而是購買服務,比如養老服務、理財服務、文化娛樂等等。他認為,中國要成為現代化國家,需要完成消費結構的變遷,這對未來理解中國消費主要依賴什么市場、什么行業,會提供一些啟發。
第四個趨勢,有效市場、資源優化配置與提升投資收益率。城鎮化也是推動投資的重要發動機。現在中國的城鎮化率為60.6%,到2035年可能到75%,未來還有將近15%的人口會到城市,他們會帶來龐大的投資需求——他們要有地方住,公共服務也需要投資來解決。
第五個趨勢,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當下中國城鄉差距頗大,現在有2.8億農民工,未來還將有15%的人會隨著城鎮化進程來到城市;農業貢獻了7.1%的GDP,但用了27%的就業人口。這意味著到2035年會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的重新配置。中國怎么完成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勞動力的創新配置?這里面涉及數字化戰略或教育職業培訓。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也會從另一個角度提供非常龐大的商業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