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隗延章 差評君
10年前,他創辦了中國民間唯一一家無名逝者數據庫,用一根網線,將自己與那些失魂落魄的家屬、無名的尸體、走失在他鄉的人的命運,連結在了一起,也借此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男,莘縣燕五路妹冢五里屯南100米處,死亡原因:交通事故。”
“男,身高170cm,發長11cm,泰鑫溫泉香郡小區工地2棟2樓西側樓道外邊沿,死因不明。”
姓名不詳、死因不詳,甚至連面容都不為人知,第一次看到這些信息的時候,以為自己打開了阿加莎的偵探小說。了解之后才知道,這是一條條無名尸信息,他們真實存在于城市的很多角落里,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在工地、路旁遭受意外去世,因為身上沒有明顯的身份信息,被發現時相貌大多已難以辨認。
上面這些信息,來源于一個網站,叫做“無名逝者數據庫”。
網站上,無名尸的信息滾動更新,從2015年到2020年,時間跨度極大,地點更是天南海北,稍微幸運的人在醫院里去世,樣貌有據可查。
而更多不幸的人則是在入海口、樹林里,乃至大壩下離去,被發現時,往往只剩下一具白骨。沒人知道他們叫什么、從哪里來,網站上刊登著身高、穿著等斑駁的信息,像這樣的記錄,已經有100多頁了。
單看這樣的信息,可能并不能觸動你,但如果你打開網站的留言板,就會瞬間意識到,這100頁的信息,代表著幾千個人間蒸發的生命,也牽動著無數家庭的喜怒哀樂。
網站的主人叫張大勇,身高有185cm,身體幾乎占滿整張床。他床鋪右邊,是雙拐、書桌和凳子,有客人來訪,他就向右側過身,與客人聊天。床鋪左邊,是一臺臺式電腦。他最常打開的網頁,是自己創建的“無名逝者數據庫”。他在百度、微博、微信和各地公安、民政系統的官方網站中找尋無名尸的信息,然后將那一切整理到這個網站中。
網站創辦8年來,整合有4000多條無名尸信息。留言板中有180條留言,幾乎都是在尋找失蹤的親人。現在每天有500-600個IP登錄網站,平均會瀏覽20個網頁。
張大勇第一次幫逝者家屬找到無名尸是在1997年的冬天。那是他臥床的第六年。一天中午,母親買菜回來,告訴他小區樓下發現一具尸體,很多人在圍觀。尸體有焚燒痕跡,是一位女性,穿著紅色毛衣,袖子上有碎花圖案,褲子褪到一半。
彼時,張大勇脖子、脊椎都已僵直,無法看電視,只能聽。第二天,他躺在床上,聽到電視里,洛陽電視臺正在播放一則尋人啟事:洛寧縣一對夫妻拌嘴,女方離家出走,丈夫尋找妻子。其中描述的女性體貌特征與張大勇昨天聽母親講述的無名尸幾乎一致。張大勇記下電話,叫弟弟張小勇聯系家屬。不久,家屬在公安部門確認那具無名尸正是自己的妻子。
正是這段經歷,使張大勇在2001年開始試著做尋人網站時,在網站中單獨設立了一個“無名尸”欄目。
尋人網站運營幾年之后,市面上同類尋親網站已經有200-300家,其中很多是企業化運營。張大勇覺得競爭不過,2007年左右,他考慮將“無人尸”欄目獨立出來,單獨做成網站“無名逝者數據庫”。
想完成這一目標,需要大量無名尸的信息。彼時,張大勇擁有的信息,是通過多年來閱讀報紙,在報紙中摘錄下來的警方發布的無名尸信息。這些信息中留下的聯系方式有很多還是BP機號碼,早已不可用。信息的收集遠比預想中艱難。
由于大部分信息都掌握在派出所手里,除非是刑事案件,不然派出所根本沒有義務向他提供信息,他給全國的警方、醫院、救助站和賓館打去電話索要信息,大多數時候都沒什么收獲。
努力了幾年之后,張大勇做出了一個壯舉,決定開始“臥行中國”,沿著2008年奧運圣火的路線,親自到全國各地,登門收集無名尸的信息,這件事登上了當年的央視新聞。
因為自己特殊的身份,又親自登門,工作人員往往會“同情他,可憐他”,這么一圈下來,他收集了500多個無名尸信息,這遠遠超過了他幾年來的收獲。
不過對于張大勇來說,此行最重要的目的,還在于推動媒體的關注,乃至政府的立法。因為在他看來,無名尸數量龐大,廣州每年就有1000多例,且很多都是流動人口,再加上這方面的法律存在空白,各地的處理方法都不一樣。
事實的確如此,在張大勇的網站上,就記錄了很多相關新聞:因為尋找困難,法規空白,很多無名尸的骨灰在殯儀館保留20年,沒法入土為安。
就拿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廣州來說,尸體60天內無人認領就會被火化,3個月內無人認領,就會被送到陵園里統一埋葬,日后家屬再想尋找,已是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在張大勇之后,廣州市殯葬中心也開設了自己的無人尸體認領網站,信息全面,更新也很快,但張大勇說:“現在每年幾十億人口流動,因為疾病,因為凍餓,因為高溫,因為刑事案件,因為交通事故等等原因出現的無名尸,大多都屬異地,信息浩如煙海。”僅憑那些瑣碎的當地警方媒體刊登信息,想要尋找異地親人,無異于大海撈針。張大勇想做的是整合全國的信息,讓家屬們有跡可循。
張大勇住在河南洛陽一個叫瀍河回族區的地方,用他的話說,這里是個“城中村”,小區正在進行全面改建,但還是可以看到路旁有關他的介紹。
張大勇的房間里有很多自制的工具。書桌旁,放著一個帶電機的合金康復儀。
張大勇重病之前,是洛陽一中排名前列的學生,對未來的設想,是做一名科研工作者。高一那年,在一次大量的地塞米松激素治療之后,身體變得極度虛弱,選擇休學。休學在家10年后,1991年7月,他連續高燒多日,最終臥床不起,身體能活動的只有手臂和手掌,無法翻身,只能整日對著天花板,覺得前途盡毀。
王玉平是張大勇的母親。她記得,張大勇剛臥床那段時間,有過自殺的念頭。她發現之后,寸步不離,“夜里困了打個盹,然后一直是醒的狀態。”王玉平回憶說,轉變在那年除夕前,張大勇對她說,“就是再難再艱苦再痛,我也能挺。”

臥床的第一個10年,張大勇閱讀了近10噸的報紙。這些報紙是靠收廢品的方式買來的,有些上面還沾有面條、飯粒。他留意到報紙上,尤其報紙中縫中,有大量的《尋人啟事》,其中很多是離家出走的學生。張大勇就將這些尋人啟事一個個收集起來,制作成3本相冊,打算日后辦一個展覽,規勸學生不要離家出走。
1998年,張大勇在新華社的報道中,得知美國全美失蹤兒童中心,建立了一個網站用于尋人。于是,他想制作一個中國的尋人網站,將自己在報紙中縫中收集到的尋人信息,更新在上面,供親屬找人。
輔助張大勇做網站的人,是他的弟弟張小勇。哥哥提供構想,弟弟執行。那時,恰逢弟弟張小勇下崗,有時間做這件事。張小勇在書店蹭書學了一年多制作網站的技術,也去咨詢洛陽本地的高校老師,最終在2001年,張小勇在洛陽圖書館附近一個網吧中,熬了幾夜,按照哥哥的構思制作出尋人網站。這在2001年是很超前的。
網站制作好之后,張大勇根據自己平時閱讀報紙的經驗,覺得《洛陽電視報》可能會對這件事感興趣,于是讓弟弟小勇給該報打電話爆料。不久,該報關于“中國首家尋人網站”的報道刊發,一些媒體相繼報道。
也是從這之后,張大勇的家里來來往往的人驟然變多,大量尋親者匯聚于此。幾年來,張大勇的尋人網站,一共幫助300多個家庭找到失蹤親人。
張大勇臥床的第一個10年,每天陪伴他的只有報紙、家人,“表面上我躺在洛陽這個大都市,實際上是躺在一個孤島,見不到人,也沒人說話。”張大勇對記者說,網站建立起來之后,一切變得不同。孤島開始與大陸相連,他也獲得兩次手術費用的資助。第二次手術之后,他能拄著拐,走到臥室外的露臺上,曬曬太陽,呼吸室外的空氣,眺望遠方的樓宇和馬路上穿梭的車輛,感受轟鳴的汽笛聲和飛揚的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