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四川省煤炭設計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毛嶺-羊龍山鐵礦位于四川省汶川縣城280°方向、直距約7.5km的威州鎮茅嶺村、禹碑嶺村境內,區內鐵礦資源豐富,通過實地勘查和室內綜合分析研究,對區內含礦地層、沉積環境、變質作用、礦石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在此基礎上對該區鐵礦的礦床特征進行歸納總結,進而淺析該區鐵礦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區內含礦地層具有較明顯的沉積旋回和韻律特征,具有明顯的水平微細層理,灰巖中含有海百合莖和瓣鰓或腕足類化石碎片。可以推斷含礦地層的沉積古地理環境屬淺海淡水湖相鐵質泥質巖灰巖建造。
本區位于區域變質巖區,主要產出綠泥片巖、絹云綠泥片巖、含石榴石綠泥片巖、綠泥石英片巖、含黑云母變斑晶綠泥片巖、大理巖等。區內奧陶系下統含黑云母變斑晶綠泥片巖下部夾黑云斜長變粒巖,說明該區屬中性淺成脈巖變質。
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它形粒狀變晶結構(見圖1、圖2),次為柱狀變晶、斑狀變晶、篩狀變晶、交代骸晶等結構。礦石構造以稀疏-稠密浸染狀構造和塊狀構造為主,次為條帶狀、條紋狀構造[2,3]。

圖1 磁鐵礦露頭中見黑色半自形-它形磁鐵礦晶體

圖2 顯微鏡下見半自形-它形磁鐵礦晶體

表1 區內巖、礦石物性統計表
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磁鐵礦、黃鐵礦和磁黃鐵礦等,屬成巖后期層控迭加成因的礦物;脈石礦物主要有硬綠泥石、絹云母、鐵鋁榴石等,呈柱狀、鱗片狀、聚斑狀變晶結構,屬典型區域變質成因的礦物。
礦石類型主要依據金屬礦物磁鐵礦及共生主要脈石礦物組合而定,為一般低溫低壓區域變質礦石自然類型,主要包括綠泥石磁鐵礦、絹云磁鐵礦、含石榴石綠泥石磁鐵礦和鐵白云石磁鐵礦等基本類型及其脈石礦物復合磁鐵礦類型,局部見磁黃鐵礦含鐵白云石。
礦石化學組分與礦石礦物特征基本一致,屬全鐵品位24%左右的貧鐵鐵礦石。各組分中以鐵、硅、鋁為主,磷、硫、含量也較高,其它有益有害伴生組分均很低,屬高硅富磷酸性磁鐵礦石。
根據區內鐵礦床的含礦地層特征、沉積環境、變質作用和礦石特征等,可以得出區內鐵礦床具有如下特征:
(1)產于古生界底部寒武系的一套淺海淡化湖相泥質巖、粉砂巖、灰巖地層建造中。
(2)礦體由數層~數十層薄層磁鐵礦組成,礦體(層)順層斷續或雁行狀產出,與圍巖界線清楚。
(3)礦石礦物組分簡單,以磁鐵礦、石英、綠泥石、絹云母、鐵鋁榴石、磷灰石為主。
(4)礦石主要為粒狀變晶結構、浸染狀構造。
(5)礦石化學組分具有富磷高硅,低硫、錳、鈣、鎂的特點。
早前寒武系地殼薄,富鐵質幔源巖漿大量噴發到海底,提供了豐富的鐵質;此時大氣缺氧,海洋僅上部水體含氧,其下巨大體積的水體缺氧、貧硫,溶解了巨量Fe2+;溶解了巨量Fe2+的海水在上升洋流等作用下,在大的海侵沉積旋回開始的間斷面上和整齊次級小旋回的海侵層序以及海退層序中,運移到潮線以下靜水環境的氧化-還原界面附近,由于Fe2+被氧化為Fe3+,鐵質大量沉淀成礦;由于上升洋流的活動是周期性的,因此形成了條帶狀構造。
隨后發生了大面積區域變質變形作用,在區域變質作用發展到一定階段,泥質頁巖、粉砂質頁巖和石灰巖等變質成絹云綠泥片巖、綠泥絹云片巖和大理巖層,沉積鐵礦中的鐵質重組富集,形成黑富礦。
因此,毛嶺-羊龍山鐵礦屬沉積變質型鐵礦床。
通過對區內854塊鉆孔巖(礦)心和地面巖礦標本磁參數的測定(測定結果詳見表1),可以得出:
(1)凡磁鐵礦都具有強磁性,在地表及井中均能引起強磁異常。
(2)凡與礦化有關的含礦綠泥片巖(稀疏浸染狀磁鐵礦)及鐵鋁榴石綠泥片巖均具有弱磁性,在地表及井中磁測能引起一定幅度的磁異常。
(3)其它巖石(圍巖)無磁性,不能引起磁異常。
(4)礦石的感磁遠大于剩磁。
礦體頂底板巖石含有數量不等的石榴石,多為含石榴石綠泥片巖。
因此,區內鐵礦的找礦標志主要為含石榴石綠泥片巖和礦石具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