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志遠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6地質隊,安徽 安慶 246000 )
當前,隨著我國地質領域的不斷發展,諸多學者開始對水文地質因素進行研究,并著重探究其對工程項目的影響,通過整理不同水文因素與地質災害之間關系,為實際生產中對于水文地質災害的防范提供參考[1],并已經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情況下,想要實現對水文地質災害的多維分析,首先就要重點對水文地質因素進行,在此基礎上,通過提高各類工程項目對水文地質災害的防治能力,完成對工程項目安全保障的提升[2]。
基于此,本文提出工程地質勘查中的水文地質危害及防治方案研究,將水文地質因素造成的具體災害情況進行分析,最終設計出一種能夠較好的保護工程項目安全生產的防治方案,以期提高水文災害防治的有效性。
水文地質是對地下水情況的描述,包括流動方向、流量變化等因素,而地下水也是也是水汽循環中的一部分,因此,這里的地下水包括地表降水等外界水環境因素。同時,由于地下巖層組成及結構較復雜,也造成了地下水的流動情況的多變性[3]。在實際環境中,地下水的變化不僅作為一種地殼自然運動的表現方式存在,也是各工程項目水文地質危害的發生的主要原因[4]。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由于該原因造成的危害的主要形式。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由于水文地質因素造成的工程項目結構崩塌,當施工地質環境滿足以下條件時,就存在較高的崩塌災害發生的可能。首先,當所處地質環境的土層中滿足以下條件時,即錳、鎂、鈣含量高,上部疏松,下部存在地下水徑流,在這種環境下,地質環境會受到較大沖擊力[5]。且經過時間的推移,就會出現地質環境嚴重破壞的情況,地質環境底部的土層在出現強度降低的同時,韌性也會大幅下降,并最終引發崩塌災害。
其次,冒頂也是一種常見水文地質災害,當工程項目進行過程中出現壓力保持平衡狀態失衡的情況時,就會出現工程上部巖層坍塌的情況。誘發冒頂的原因相對較多,但其根本原因是水文因素引起的壓力變化,導致工程項目壓力失衡,面對這種受力變化,地質環境會進行自身形態的調整,形成頂板變形、離層的情況,當這種情況出現后未得到及時緩解,且持續作用,頂板承受壓力超過自身承受范圍,巖層變形加劇,最終就會發生頂板坍塌或斷裂。一般情況下,冒頂災害發生前預兆較小,因此,發生頻率也相對較高,因此,成為水文地質災害中的一個主要作用形式。另一種由于壓力活動產生的災害就是滑坡,當斜坡存在過多巖體或土體堆積時,雨水浸泡、地下水運動、河流沖刷等外力作用使其發生形變,在重力作用下,堆積物會出現沿斜坡向下滑動的情況,并且同樣預見性較低,較難提前發現。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當出現大角度構造面陡角時,其涉及到的土體等受施工材料在重力作用下,極有可能出現突發塌方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水文地質因素,即水流沖刷、強降雨以外,還包括地震等外力因素。同時,人類挖空地表下土層,坡腳施工等不合理的施工活動,也會對斜坡的受力平衡性產生不良影響,增大發生塌方災害的可能性。
沉降災害是近些年出現頻率逐漸上升的一種水文災害作用方式。隨著當前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對于地下水的開發速度也不斷加快,隨之而來的,施工過程中對水文地質的負面影響也與日俱增,這種負面影響的不斷累加,最終引發地質沉降的發生;其次,地面塌陷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水文地質災害,其可以理解為是小型的沉降災害,地面塌陷發生時,會對地面建筑的安全性產生威脅,并影響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
針對上述的水位地質災害發生類型及成因,本文提出工程項目水文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設計。防治方案設計整體框架如圖1所示。

表1 防治等級劃分標準及分類

圖1 工程項目水文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框架圖
如圖1所示,為工程項目水文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方案中的4點主要內容,通過該方案降低工程項目水文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
針對由于在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破壞了原有的穩定性平衡,易造成崩塌災害,本文提出通過灌漿加固的方式進行防治。
山體外部形態及其內在巖石結構組成的影響,當施工項目出現大于30°的施工角度時,可以通過灌漿加固的方式進行崩塌災害的防治。灌漿加固主要是通過在已經產生松動,或者有可能產生崩塌位置進行灌漿處理,通過灌漿的防治注入混凝土等密度高,強度大的材質,防止由于土層松動造成的崩塌情況。
通過分析建筑項目的施工角度,抗崩塌承載力,巖層強度,結合當地雨水強度,洪水強度、地震作用力等因素,設計合理的加固厚度;當施工角度較小時,可以采用攔擋的方式進行防治。首先,對明顯凸起和松動部位進行清理,再在堅固的土層上搭建攔截、承接建筑,同時加強排水防滲建筑的質量管控,降低地下水軟化作用對巖土的負面作用,以此實現對于崩塌災害的防治。
為對冒頂和滑坡的進行防治,本文提出通過搭建攔擋工程、排導工程、護坡工程進行防護的方案。
攔擋工程對與崩塌、冒頂、滑坡地質災害的防治都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將作用在易產生地質災害的位置,通過修筑攔砂壩、儲泥池的方式,控制泥石流和雨洪徑流的沖擊,減少災害流量,并起到降低由于冒頂引起的地質變形程度;排導工程指通過修筑急流槽、束流堤,通過這些建筑改變泥石流、滑坡的流勢,以此實現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的目的;護坡工程是通過對施工坡面加固的方式來防治水文地質災害,加固后的坡面可以有效提高抵御地表水的沖刷和滲入作用,加固處理可以通過加設混凝土方格骨架的施工方式,也可以采用種植草皮的生物方式實現防護。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造成塌方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水流沖刷,滲透造成的土質密度下降,作用力失衡。基于此,本文提出通過調整工程項目坡底排水管線排布的方式,提高工程項目對于水流的引導作用,盡可能的降低大范圍降水或山洪造成的水文地質災害。通過調整坡底排水管線,在管線排布薄弱部分加設排水管線,使大范圍降水或山洪帶來的大量底部積水能夠通過徑流、節流排出,從根本上對工程項目塌方災害進行防治。
對沉降災害,在上述防治措施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由于其發生存在較大的突發性,無明顯外在變化過程,因此本文通過建立科學的工程項目水文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完善對于沉降的預警機制。
由于施工環境一般面積較為廣泛,對所有監測點進行統一監測會產生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因此,可以通過對施工環境進行防治等級劃分,在確保安全的同時降低監測工作量。具體劃分標準如表1 所示。
根據表1對施工環境進行防治等級劃分。通過設樁監測的方式,對工程項目的斜坡位移形變、地質環境整體形變、地質結構形變、地下水位變化幅度、汛期降水量變化等情況,進行不同頻率的數據監測,在監測過程中做好記錄,當發現異樣時,及時做出反饋處理,將沉降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以上4種措施,構建針對水文災害的防治方案,降低工程項目中的安全隱患,為生產活動的安全進行提供保障。
由于水文地質因素引起的危害隱患,已經逐漸成為影響項目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對于該問題的防治更是刻不容緩,本文進行工程地質勘查中的水文地質危害及防治方案研究,并通過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防控,最終實現有效提高項目施工過程中安全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