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變者擬定了三種方案:一是計劃在5月9日勝利日閱兵式上直接刺殺總統;二是政變者打算襲擊總統車隊,甚至為此購買了火箭筒;三是攻擊總統的郊外官邸。政變者為此劃撥了1000萬美元的資金,僅給狙擊手的報酬就達到100萬美元。
4月17日,67歲的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和兩個兒子一起前往莫吉廖夫州的一個農業小鎮種樹。對于他來說,此行除了種樹,更重要的是要向全世界宣布一個爆炸性的消息——他和他的家人差一點兒就被政變者刺殺了。
究竟誰是此次刺殺活動的幕后黑手?刺殺行動又是如何被偵破的?隨著這些謎團一一被揭開,險象環生的白俄政壇局勢漸漸清晰。
擬定了三種政變方案
當天晚些時候,白俄羅斯全國電視臺播放的名為《殺死總統》的紀錄片稱,在一段錄音對話中,政變者們討論了有關1981年埃及總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在閱兵儀式上被暗殺的例子。白俄羅斯反對派人士費杜塔說:“埃及經歷了一次成功的轉型,現在需要在白俄羅斯復制?!?/p>
據盧卡申科披露,為了進行這一行動,政變者僅實施方案就擬定了三種。他們最初計劃在5月9日勝利日閱兵式上直接刺殺他,但這一想法在該國實施起來相當困難,所以他們放棄了第一種方案。
隨后,政變者開始考慮襲擊總統車隊,甚至為此購買了火箭筒。但是這一方案也沒有成功實施,原因是車隊行進速度很快,火箭筒命中的幾率非常小。
第三種方案是攻擊總統的郊外官邸。為了毀壞官邸,政變者劃撥了1000萬美元的資金,僅給狙擊手的報酬就達到100萬美元。
幾乎在同一時刻,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公共關系中心也發布了一個報告,稱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安全部門挫敗了一起試圖推翻白俄羅斯政府、刺殺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的政變圖謀,并逮捕了擁有白俄羅斯和美國雙國籍的公民津科維奇和白俄羅斯公民費杜塔。
美國參與了刺殺事件
挫敗刺殺行動后,盧卡申科發表聲明稱,種種證據表明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美國聯邦調查局全程參與了此次事件。
據悉,4月初,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情報機關便鎖定了津科維奇。調查發現,他多次與美國及波蘭情報機構聯系,并與白俄羅斯反對派人士費杜塔關系匪淺。他們共同策反了一名白俄羅斯將軍,并將情況告訴了CIA。CIA要求他們與這名被策反的將軍保持聯絡,以利用其身份進行政變活動。
4月11日,津科維奇和費杜塔根據指示抵達莫斯科,在一家餐廳包廂內接待了這名將軍,并擬定了政變行動細節,包括占領廣播電視中心向全國播放告人民書、封鎖內務部隊和特警部隊、切斷全國供電系統,然后由一支武裝開展奪權行動。之后,盧卡申科將被處決,政權將由“民族和平委員會”接管。兩人還向這名將軍出示了一份名單,上面羅列了將被處死和關押的高級官員的姓名和職務。
根據計劃,在政變成功后,他們將在白俄羅斯實施至少為期五年的國家轉型計劃(軍事管制),波蘭和烏克蘭會幫助白俄羅斯實現“民主”。一旦新政權接管了白俄羅斯,西方國家將立刻承認其為合法政府,并給予援助。
被捕后,津科維奇等人交代了犯罪事實,并承認是在“為美國政府工作”。
4月20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證實,總統普京已在一次美國總統拜登主動邀請的通話中,就此次事件對其發出質問:“美國已經低劣到如此地步?”
拜登本人及美國官方并沒有當場回復普京的問題,之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才出面否認了CIA參與此次行動的可能性。
4月24日,盧卡申科表示,他將修改總統繼任的相關法律,規定如果現任總統在任期內死亡,權力將移交給白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
刺殺背后的美俄角力
美國為何會在此時選擇采用暗殺行動去顛覆白俄羅斯現政權?分析人士認為,首要原因是美國在白俄羅斯國內的活動已經無以為繼,培養的反對派勢力已是強弩之末,無法繼續左右白俄羅斯的政局。
2020年8月9日,盧卡申科在白俄羅斯新一屆總統大選中獲得80%以上的選票,第六次當選白俄羅斯總統。大選之后,白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季哈諾夫斯卡婭拒絕承認選舉結果,逃亡到立陶宛,繼續對歐洲國家進行游說,期待在白俄羅斯進行“民主改革”。
在對外關系上,盧卡申科政府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并不融洽。美國、歐盟都在第一時間宣布不承認選舉結果,指責白俄羅斯政府對示威民眾“過度使用暴力”,波蘭等國家則提議在白俄羅斯建立一個全國委員會,以推進當局與反對派之間的對話。
對于俄羅斯而言,在目前的歐洲地緣政治版圖上,白俄羅斯對其戰略意義至關重要。白俄羅斯周邊的國家幾乎都加入了北約,烏克蘭也不斷表達希望加入北約的愿望,只有白俄羅斯還與俄羅斯保持較為緊密的關系。也正因如此,俄羅斯一直致力于與白俄羅斯談判一體化進程。不過,盧卡申科希望最大程度保證白俄羅斯的獨立性。
刺殺行動失敗后,盧卡申科在4月22日飛往莫斯科,與普京展開了長達4個小時的會談。在會談前,佩斯科夫表示,白俄羅斯發生的事件絕對不會影響俄白一體化的步伐。
政治分析師阿特姆·施萊布曼說:“此次事件使俄羅斯與白俄羅斯更加團結,甚至會推動俄白一體化進程。”
如今,一次未遂的政變畫上了句號。但盧卡申科未來的政治命運,除了與國內反對派的博弈外,也許更大程度取決于如何維持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戰略平衡。
(《環球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