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包”、回扣,到小病大治、重復檢查,再到群眾敢怒不敢言的術中加項、“持刀加價”,這些醫療亂象已成為民生之痛。近日,國家衛健委等九部門最新印發的文件亮明紅線,給從業者、醫療機構和整個行業敲響警鐘。
“小病大治”“持刀加價”
規范的醫療服務行為、良好的醫療環境和醫療秩序是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的重要基礎。然而,近年來,從“紅包”、回扣,到小病大治、重復檢查,再到群眾敢怒不敢言的術中加項、“持刀加價”等現象,已成為民生之痛,百姓反響強烈。類似行為,讓一些醫療機構從治病救人的場所變成訛詐賺錢的商業機器,消耗了醫患之間最重要的信任感,累積了矛盾,也浪費了醫療資源,可謂勞民、傷財、傷心。
另外,一些違法醫療廣告和虛假信息,如屢禁不止的競價排名、“一藥除百病”等,不僅引來諸多質疑,甚至耽誤患者治療。一些商家的廣告未經審批就制作投放,被約談后又悄悄在移動端上“死而復生”。違法成本過低、處罰力度不夠、平臺責任虛置、監管問責不力等原因,導致虛假醫療廣告屢屢冒頭,害人不淺。
還有醫師出租、出借、轉讓《醫師執業證書》,醫療機構買賣、轉讓、租借《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醫師執業證書》,制售假藥、以醫療名義推廣銷售所謂“保健”用品等醫療亂象,違規違法。
種種醫療亂象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也擾亂了正常的醫療秩序,影響了行業信譽,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醫療亂象折射出管理缺失、監管缺位
治愈、尊重和關懷患者,是醫者的職業素養和準則。術前充分溝通、耐心講解,如實告知患者手術費用、可能存在的手術風險以及術后并發癥,本是醫生的義務。即便手術中確實出現特殊情況,醫生也應堅持治病救人在先的原則。
然而,極少數醫生卻在手術臺上臨時增加項目,甚至給患者開刀時“持刀加價”。這種行為不但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擾亂了正常醫療秩序,更玷污了“白大褂”的圣潔。
類似的現象也折射出有關部門管理缺失、監管缺位。其實,《執業醫師法》《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等法律法規對一些違規違法醫療行為早有明確規定。此次新印發的文件進一步亮明紅線,給從業者、醫療機構和整個行業敲響警鐘。
業內人士表示,系統整治、持續打擊醫療亂象已成迫切需求,能夠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供有利環境。
事實上,針對醫療亂象,相關部門及各地此前已開展過多次專項行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日前,國家衛健委等九部門印發了《2021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要求重拳打擊醫療不正之風。其中,術中加項、“持刀加價”等被列為打擊重點。
以群眾的“身邊事”為切入點,整治醫療亂象
根據《工作要點》,九部門將以影響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的“身邊事”為切入點,開展回扣問題專項排查檢查,將醫療機構負責人、重點科室負責人和涉及藥品、器械、耗材、試劑、設備、基建等科室崗位負責人作為回扣治理重點,進一步暢通針對“紅包”、回扣等問題的投訴舉報渠道,對實名舉報優先辦理,嚴查快結。
相關部門要求,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名稱,打擊仿冒混淆、虛假宣傳、商業賄賂及發布違法醫療廣告等行為,整治醫療美容行業使用走私販私、假冒偽劣產品以及保健品領域亂象,嚴厲打擊線上和線下“號販子”“黑救護”“黑醫院”“黑診所”以及威脅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
盯緊群眾治病救命的“錢袋子”,維護醫保基金安全,九部門將依法嚴厲打擊、嚴肅懲戒違法違規使用醫保基金行為,包括分解住院、掛床住院、違反診療規范過度診療、過度檢查、分解處方、超量開藥、重復開藥、重復收費、超標準收費、分解項目收費、串換藥品、誘導協助他人冒名或者虛假就醫購藥等。
醫療亂象的治理必須堅持不懈,打一場持久戰。有關部門齊心協力、精準發力,制定好落實政策措施的時間計劃表,動用真功夫解決陳年痼疾,才能切實讓人民群眾看對病、看好病,保障百姓的健康安全。
(《法治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