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彥淖爾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吳 慧

距離2017年版的新課程標準頒布已三年有余,高中學校在這三年的教學實踐中,是否在課堂教學主陣地中踐行了課標理念?帶著這個命題,筆者在2020年底和教研室同仁一道,對巴彥淖爾市11所高中學校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研。對三年來高中課堂教學的現狀進行了一次系統、徹底的摸底,以期達到了解、交流、總結、提高的目的。通過調研,較全面地掌握了高中課堂教學的基本情況,發現了現階段高中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就師資與教學等方面的改進,進行了深入思考,現整理匯總成文,與同行們分享。
由于近幾年學校對師資的需要,各高中學校補充了不少年輕教師,高中教師隊伍整體較為年輕,特別在規模較大的學校里,體現得尤為突出。雖然年輕教師的學歷較高,但在專業素養上卻參差不齊,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部分青年教師已經成長為中堅力量,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部分青年教師個人的專業素養應該可以勝任,但在教學教法的研究上還十分欠缺;還有個別青年教師專業理論知識不完備,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不到位,更談不上教學的優化設計。
因此,筆者建議,各校要特別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尤其要要求青年教師在備課上下功夫,備課程標準、備學生學情、備教學資源整合、備學習目標敘寫、備學生活動設計、備教學評價設計等。
課程標準是進行教學的依據,也是考試復習和命題的重要依據。本次調研進行了聽課活動,各校大多安排的是青年教師作課,在聽課和交流中發現,教師普遍有課標意識,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發現,課標并沒有對教學起到指引性作用。
通過對各校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校每年甚至是每學期都有對教師的業務能力的考試,其中就有課標的考試內容。但是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心中的課標與教學似乎是兩張皮,究其原因,可能是對課標的理解只停留于簡單的記憶,是為應付考試的;或者是因為課程標準是高度凝練的語言,教師自身研讀有困難,所以缺乏對課程標準的學習與研究,致使課標意識不強。
建議學校要統一進行課標內容的理論培訓和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展示。各校要利用校本教研的時間,分段安排課程標準的深入學習??梢酝ㄟ^收看中國教研網的課標專題培訓或備課組分塊研讀的方法來學習與研討,以提升教師對課標的深入理解,力求使課標成為教學的依據。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指南,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后應達到的質量標準,它在方向上對教學活動設計起指導作用,并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在調研中發現,教師普遍有目標意識,也能書寫學習目標,但是,目標的敘寫仍存在較大的問題,歸納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種情況是把教學參考書的教學目標直接抄在教案上,這種做法不可取,教學參考書是具有普適性的,比較寬泛,各校學情存在較大的差異,照搬絕對是不行的。教參目標表述籠統,缺乏可操作性。第二種情況是教學目標敘寫不規范,目標主體錯位,行為動詞缺失或使用不當,行為條件使用不當。第三種情況是仍然使用三維目標的話語體系來進行學習目標的表述,沒有體現素養目標。第四種情況是目標設計太寬泛,缺乏可操作性。第五情況是沒有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或設計有效的學生活動來實現目標。
建議學習目標的確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分析內容標準,分析教材,分析學情;第二步: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第三步: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確定行為程度;第四步: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確定行為條件;第五步:綜合呈現教學目標。
隨著2017年版高中新課標的使用,基于素養的教學要求將知識情境化、結構化和條件化。其中情境創設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簡潔而有效的途徑。
在調研中發現,年輕教師思維活躍,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在教學中能有意識地創設真實情境,真實情境的應用得當而充分。 例如,利用秸稈焚燒引入微生物的培養,利用胎兒發育、電影《我不是藥神》等引入細胞分化內容等。然而,情景創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創設情境很有新意,但實現的功能過于單一,即只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建議教師不僅要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還要進一步挖掘其情境內涵,盡量使情境創設貫穿于整節甚至整章內容的始末,使其充分發揮作用。這在現行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就有很多這樣的實例,值得老師們借鑒。
教學過程中是否精心設計學習活動是能否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在教學之前,教師對學生在學習之后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作品或作業)的質量要有一個清晰預期,為了達成這個預期,要設計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情境—問題—活動)。但在調研中發現,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未能抓住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或淺或深,無法達成預設目標。建議教師精心設計學習活動,要少而精,要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要有層次性。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原有的課標指導下的教學是告訴老師應該教什么,而素養導向下的教學是告訴老師教的結果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怎樣知道學生是否達成了目標,就必須得設計評價任務。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教師對評價的理解仍然只停留于傳統意義上的練習題檢測,也就是紙筆測試,這屬于結果性評價;而過程性評價是指向學習目標的,是特別關注學科素養的,是無法用紙筆測試的評價,如研究、實驗、實踐、操作、表演類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在現實教學中,多數是一問一答式或大合唱型,過程性評價方式在課堂較少體現。
建議教師依據評價內容和對象的不同,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例如,學生互評和自評、小組評和教師評相結合等。另外,評價方法也應是多樣的,包括課堂表現、課后實踐、成長記錄、作業練習與紙筆檢測等。
教學資源非常廣泛,包括教材、教參、報刊、教輔資料、生活實例、生產活動等。教師要善于挖掘和整合教學資源,優化和利用好這些資源為教學服務,尤其不要被教輔所綁架。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年輕教師使用的教學資源較為豐富,但是,有效整合和應用方面還不能做到自然順暢,有時存在為用資源而用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一是不能精選資源;二是不能充分利用資源。
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最重要的素材。在調研中發現,教師對教材的使用不充分,對教材是如何體現課標意圖還缺乏仔細研究。有些教師甚至拋開教材,一味地使用練習冊組織教學,更是偏離了教學的本真。
使用教材并不是意味著“唯教材教”,而是要實現“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要分析教材是如何體現課標的思想、方法、知識、能力的,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適當取舍。教材取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增加新內容,如補充材料、實驗操作等 ;刪除不必要的內容;更換不合適的內容;整合不同知識點的內容;打破原來學科內容的排序,重新組織內容,使課時安排利于學習。
對此,筆者建議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來選擇并優化教學資源,當然也可以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具體情況選擇有個性化的資源。
總之,通過本次深入基層學校聽課調研發現,老師們雖正在努力學習并自覺踐行新課程標準理念,也有意識積極地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但真正將核心素養入心、入腦,并內化于學生的身心中,還需要廣大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有效方法,總結可行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