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市林西縣教育局 韓中凌
在朱自清諸多炫目的頭銜中,“散文家”當排首位,散文亦代表了他在文學上的最高成就。用朱自清自己的話說,他的散文應“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其中許多篇目被時人譽為“白話美術文的典范”,影響之大,不言而喻。《背影》是其敘事類散文中的經典名篇,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早在建國前就進入中學教材。作家吳晗說:“《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感人的力量源自于真實。1947年,朱自清先生在回答《文藝知識》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雖是寫實,但略去了父子齟齬,只用曲筆寫出兩代人之間愛的不對等、不平衡,到最后跨過歲月的和解。那樣一個肥胖的、衣著守舊的背影,寫滿父親的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亦是舐犢情深,憐子意濃。背影,是情感轉化的關系,有更深層次的美學意味。
這樣一篇經典散文,編排在八上散文單元的首篇,作為寫人敘事散文的代表,如何讓學生在品味欣賞語言的同時,體會父子情感之變,進而感受這類散文的表達特點呢?
教材設計的預習提示:
○ 作家李廣田說,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這篇文章以它的真實與誠摯,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默讀課文,設身處地地體會文中描寫的情景,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
○本文語言平實,飽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實極具表現力。閱讀時要注意反復咀嚼,仔細品味。
且不說引文出錯(應為吳晗。出自蘇雙碧,陳梧桐《吳晗文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頁),關鍵是應由學生探究得來的感受——情感與語言,以提前揭曉答案的方式告知,讓學生由問題探索者變成已知答案的求證者。
課后題設計多達五個,從內容理解、情感變化到語言風格,互相交叉與包含,其中練習一中的第2小問還為自問自答。這樣的問題設計極易導向碎問碎答,肢解散文,不利于學生的自我探索和深度理解。
思考探究
一、朗讀課文,把寫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聯系全文細細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文章以《背影》為題,“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 文章第6段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么寫得這樣詳細?
二、在這篇文章中,“我”對父親的情感態度有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第4段寫父親“本已說定不送我”,卻“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細讀這一段,注意文中的細節,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父親這一舉動背后的心理活動的。
積累拓展
四、本文的語言素樸而又典雅,簡凈而又細致,試以下列語句為例,加以賞析。
1.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
2.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
3.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4.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五、課文第5段中,作者兩次寫到自己“聰明過分”的行為,你怎么理解這里的“過分”?在長輩面前,你也有過類似的表現嗎?讀完這篇文章,你對自己的“聰明”和長輩的“迂”有什么新的體會?說出來與大家交流。
綜觀全文,朱自清圍繞背影鋪陳敘事,并一線串起8 年歲月,4次點題,4次落淚,虛實并用,寫出情感變化。曲筆略去父子矛盾,濃墨凸顯父愛和子悔。學生的“迷思概念”應該在父子情感變化上。至于“語言素樸而又典雅,簡凈而又細致”,我更認同余光中先生的批評:朱自清的藝術成就當然高些,但事過境遷,他的歷史意義已經重于藝術價值了。他的神龕,無論多高多低,都應該設在二三十年代,且留在那里(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
由于時代局限,《背影》還真未達到葉圣陶先生的評價:“這篇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話,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它的語言應該屬于白話文寫作者學步階段的優秀篇,尚未純熟。

比如,文白夾雜導致文的不雅,白的不暢(“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歐化拖沓,過多使用主語“我”和助詞“的”(“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可以表述為“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很快流下淚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用”字純屬多余),還有的屬于消極照搬生活中的大白話,有種“踏踏實實的刻板”(“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相較而言,本文值得品味的語言有三處:一是別有深意的反語,二是背影部分的白描,三是最后一段。第7自然段語言風格與父親書信一致,做到了文白交融,語句凝練而又富有節奏,同時信息量大、情感也更為飽滿豐富。
所以,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于“這一篇”,實事求是地加以選擇。
學習單是閱讀教學中學習設計的載體,要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任務,具體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清晰認識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作為學生思維外顯的可視化工具,要努力呈現學生的思考、理解和學習成果,暴露學習困境與遇到的問題,從而幫助老師更加深入地認識學情,指導學習。
學習單設計要依照“少就是多”的原則,提出具備挑戰性的核心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對于本文來說,就是要設計融內容理解、情感領悟和語言品味于一體的問題。
對此,老師們在集體備課中設計了諸多問題:
1.(結合資料卡片)父親、作者和學生,在面對 《背影》各有怎樣不同的感受?
2.課文前三個自然段與背影沒有關系,起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作者對父親有悔恨,找一找全文,在哪里可以讀出來?
4.找一找共出現了幾次背影,每一次“我”的情感是怎樣的?
5.“我”在什么時候流淚,原因是什么?
6.用小練筆回到自己父母身上,深入體會父母之愛。
這些問題有的綜合性不夠,如第2個;有的偏離散文文體教學,將學生引向文本之外,比如第1個和第5個 ;還有的深度不夠。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對于學生理解上的難易度、復雜性,甚至興趣點的設計,都是由教師來揣測,這樣學生只能成為被動的問題解答者。長此以往,將喪失一項本應掌握的閱讀策略:提問。
所以,要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自主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來自于教師的冥思苦想,還是學生自己的真實問題呢?
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便設置了“提問策略”單元,開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閱讀變成自主探究。提問作為一項閱讀策略,需要學生在不斷應用中學習掌握其方式,從為問而問、無疑而問,到只會提零散的、淺層的低階問題,再到提出整合的、深層的高階問題,這既是閱讀能力提升的過程,也是深度閱讀、自主探究的開啟。
在小學階段,要按“提出問題”→“寫出問題”→“問題分類”→“問題篩選”→“問題解決”的層次進行,逐步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到了八年級,如何讓學生提出既真實又有價值的問題呢?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學習任務單:


任務一,既有明確范圍,又有保障學生個性的開放度。在策略之下,給出了方法——用心讀每段話,聯系上下文,反復思考;給出了范圍——內容矛盾處、語言不解處、情感變化處,從而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聚焦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在提出問題時深入文本,關注內容理解、語言特色和父子間的情感變化,將學習目標與研究問題統一起來。任務二,則要指導協同學習時的內容與步驟,強調傾聽與互助。
學生最后提出的問題有:
1.為什么連用兩次“躊躇”,這樣不是重復嗎?
2.父親在信中為什么剛寫完“身體平安”,緊接著就是“大去之期不遠矣”?
3.作者覺得自己“聰明”,是當時還是后來才有這樣的感受?
4.父親為什么非要堅持自己去買?
5.“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到底是什么意思?
6.為什么讀到父親寫“大去之期不遠矣”會又想到背影?
7.車站里明明沒人,作者還說自己落淚怕別人看到,為什么父親說“快回去吧,里邊沒人”?
8.散文中寫了4次背影,這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9.“我”的情感一直在變化,父親也有變化嗎?
10.“我”已經二十歲,父親去送我原因是“真不放心”嗎?
面對這10個問題,老師簡單區分了難易程度,建議小組選擇有挑戰性的、感興趣的問題,自己研究解決。學生很快確定問題,再次回到文本,安安靜靜地反復閱讀,與文本充分對話。掌握閱讀方法的同學,一邊默讀一邊圈畫批注;能力稍有欠缺的同學,也在認真默讀。接下來,小組自然而然地進入交流,或達成共識,或產生了新的疑問,但始終未偏離文本。
在公共發表階段,老師重點引導交流了第6問:父親信中為什么寫自己“身體平安”,緊接著就說“恐大去之期不遠矣”?有同學說父親其實病得很重,是為了安慰兒子才說平安;有同學說父親其實病得不重,只是膀子疼,有些行動不便,故意這樣說,是為了讓兒子回家相見。身體究竟怎樣?成為認知沖突的疑點。老師讓大家回讀全文,找到更多細節,形成證據鏈。
第二次公共發表,老師在傾聽中串聯,引領學生重點品讀了車站送別時父親的背影,那時父親就已不再年輕矯健,行動笨拙;讀信時又是幾年過去,而且作者說父親東奔西走,家中光景卻一日不如一日,導致老境如此頹唐,應該身心狀態都不佳,所以身體是越來越差。更重要的是,父子間的情感也在不斷變化,才讓他寫出這樣的句子。老師帶領大家再次回溯車站送別,從“聰明”到潸然淚下,發現了熟悉的陌生——父親不復健壯,但愛子之情從未停止。從送別到分別,幾年不相見,引出作者的“隱痛”——“待我漸漸不如往日”;但隔著歲月,作者也成了父親,才有今日讀信時深深的理解與悔悟。學生在幾個重點段落來回穿梭,互相關聯,終于理解了“父親”為何有如此矛盾的表達,也就讀出了這淚后的復雜心理、濃郁情感。老師指導學生一遍遍有感情朗讀對背影的白描,既是對語言的品味,也是與朱自清先生的心靈共鳴。
課上,老師沒有用不夠真實的課后資料鏈接(父親讀到此文為1928年,去世是1945年,并不是資料中的“幾年”),也沒有過多地引入背景資料,向課外生發,對父親作道德批判,而是推薦閱讀同類散文名篇,汪曾琪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感受兩種截然不同的父子關系,來激發學生聯系生活的表達意愿。這是對作者的尊重(朱自清先生不想提及父親納妾丟官之事,只輕描淡寫為“家庭瑣屑”,并對父親少年謀生不易、老境頹唐充滿了理解的同情),也是對散文文體教學基本規律的遵循。
從設計挑戰性問題到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是閱讀教學設計的進階,也是通過應用“提問策略”,開啟學生真實學習、走向深度學習的最佳途徑。教師看起來沒有設計的設計背后,是對學科本質的精準把握,是對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超越。
這也是一個教師由教學執行者、設計者成長為創造者的重要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