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楊,張曉嚴,佟 旸
(1.天津市大數據管理中心,天津 300221;2.天津市水務局,天津 300074;3.天津市水文水資源管理中心,天津 300061)
為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保障國家水安全,2016 年國家出臺了河長制的相關文件,河長制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2017 年天津市出臺了天津市河(湖)長制管理的相關意見和辦法,明確了天津市河(湖)長制管理的工作目標、實施范圍、組織體系、主要任務等。在天津市相關文件指導下,以水利部要求的“管理范圍全覆蓋、工作過程全覆蓋、業務信息全覆蓋”[1]為目標建設的天津市河(湖)長制管理信息平臺,經過1 a 多的運行,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實現了痕跡化管理、快速受理、智能處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社會監督的河湖有序管理,做到了發現得了、處置得好、解決得快。
2017 年,天津市下發了河(湖)長制管理的詳細制度和考核細則。通過解讀相關資料,了解全國其他省市河長制信息化的建設情況,總結出天津市河(湖)長制管理所具有的本地特點。
(1)市區鎮村四級河長巡河的同時,市級河長辦的河道巡查人員每月還需要對市管河道進行巡查,即實行市管河道的雙重巡查。
(2)巡查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給對應河道的管理部門,自動進入涉河事件處理流程。天津市充分協調了市、區各級委辦單位,根據事件的性質自動或通過手工選擇的方式,將事件流轉到相關部門進行處理,有效地實現了上下聯動。
(3)在全市16個區征集了160名義務監督員,監督員每月對其負責的轄區進行滿意度評分。
(4)有完善的月度考核制度。通過河長巡河、發現問題的嚴重程度、水質評分、污水處理廠達標情況等多項數據進行加權算法,實行差異化績效考核評價,每月對16個區及區級河長進行評分和排名。
根據天津本地特點,首先確定了項目建設的指導思想,即“痕跡管理、快速受理、智能處理”,做到涉河事件能“發現得了、處置得好、解決得快”。同時,明確了項目建設的目標,即“管理范圍全覆蓋、工作過程全覆蓋、業務信息全覆蓋”。
(1)管理范圍全覆蓋即實現市、區、鎮、村四級河長對行政區域內所有河湖庫渠的管理,做到管理范圍全覆蓋。
(2)工作過程全覆蓋是將各級河長辦人員的各項業務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全流程化的規范管理,包括市區鎮村四級河長的巡河,多渠道采集的涉河問題的自動流轉處理,下級向上級進行信息報送,市級河長辦河道巡查人員的日常巡查,月度考核的智能計算和考核月報的自動生成,市級河長辦人員的暗查暗訪、督查、督辦,社會監督評價,社會公眾舉報,年度考核等等,做到河長辦各項工作過程的全覆蓋。
(3)業務信息全覆蓋是實現對全市行洪河道、供排水河道、農村干支溝渠、湖泊、水庫、塘壩、建成區開放景觀湖和農村坑塘等名錄[2],各項業務信息,考核斷面水質,污水處理廠,社會監督,河湖管護成效等所有信息進行全覆蓋管理。
依據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確定了平臺的使用用戶近6 000 人,包括市區鎮村四級在職河長5 000 多人,市區鎮三級河長辦,水務局、生態環境局、規資局等市區相關委辦單位,160名社會監督員等。社會公眾可以通過電話或微信公眾號進行涉河事件的投訴。
集“熱線電話、移動App、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電腦端Web 應用”于一體的“五位一體”的河(湖)長制管理信息平臺,如圖1所示。

圖1 “五位一體”的河(湖)長制管理信息平臺示意
市、區、鎮三級河長辦通過運行在Internet 上的Web 系統將全市水系、河湖庫渠、河(湖)長、一河一策等數據進行錄入,同時將河(湖)長與河湖庫渠進行關系綁定。當河(湖)長等信息變更時,可以實時更新。
通過WebGIS 界面將轄區內的河湖庫渠進行在線繪制,可以直觀地在GIS 地圖上進行展示。在保留歷史數據的同時,還為河(湖)長、河湖等各項數據統計提供了便利。
各級河長、河道巡查人員利用移動App 進行巡河時,電腦端的Web 系統可以在GIS 地圖上直觀地顯示他們的實時巡查路線,可以實時查看某位河長或巡查員當前的位置。當接到某個緊急涉河事件時,可以馬上查看是否有河長或巡查員在事發地附近,聯系后讓他們到現場進行核實或處理。系統同時保留他們的歷史巡河軌跡。
涉河事件處理過程中的照片、視頻、處理部門和人員等的痕跡化保存,可以進行問題跟蹤和詳情查詢。
市級河長辦人員利用移動App 進行暗查暗訪、督查、督辦等工作時,可以在現場遠程上傳佐證材料,以便后續查看或考核打分。
河長巡河和巡查員巡查過程中,如果發現問題,可以通過移動App直接將問題反映給對應河道的河長辦工作人員。市、區、鎮級河長辦人員利用移動App或電腦端Web系統,通過判定事件屬性,直接處理或逐級將涉河事件下發給下級河長辦,下級河長辦解決后可以直接結案,該處理結果自動經原渠道反饋。
如果需要市級或區級相關委辦單位進行協同處理,可以由市、區級河長辦通過移動App直接將事件轉發到同級委辦單位的App 中,委辦單位處理完成后可以直接結案。
如果對事件歸屬問題存在疑問,委辦單位可以同級退回,區、鎮級河長辦也可以上報到上級河長辦。
區鎮級河長辦之間可以同級轉發事件,以減少事件處理手續,提高工作效率。
市級河長辦會定期對未結案事件下發整改要求,對已結案事件進行抽查。通過事件上報時的照片、錄像、錄音和辦結時的照片等資料進行比對,可以查看處理結果,對處理情況進行監督。
智能手機App 的使用為事件的實時接收、快速受理和反饋結果提供了高效的處理手段。
社會公眾可以通過熱線電話、微信公眾號進行涉河事件投訴,市級河長辦人員確認事件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后,人工轉入事件的標準化自動處理流程,處理過程和處理后的結果通過原渠道反饋給投訴人。
河長、巡查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直接通過移動App 在線填寫,并上傳佐證材料,問題所在的河道事先已經綁定歸屬區,在工作人員提交問題的同時,該問題自動發送到河道所在區的河長辦工作人員移動App 中,自動進入規范化的處理流程。
在GIS 地圖中可以直觀地展示出以下信息:河長巡河的實時、歷史軌跡;河道巡查員的實時、歷史軌跡;水質站點和水質檢測數據、同比環比數據;全市河湖庫渠的地圖展示,相關聯的河長、一河一策、一河一檔的展示;污水處理廠點位的展示和每月達標情況;利用移動App 采集的河長制公示牌,可以在地圖中顯示點位和公示牌照片等信息;涉河事件點位、圖片和處理過程顯示;視頻監控點的接入顯示等。
系統可以靈活配置月度考核的各項權重指標數據,將河長巡河情況、涉河事件扣分情況、水質和污水處理廠達標情況、社會監督員滿意度情況等多項數據通過不同的權重自動計算產生評分,生成月度考核月報。如,各級河長、河道巡查員巡查過程中,一旦發現涉河問題,可以通過移動App 上報,App 中有問題分類,通過問題類別和嚴重程度,系統自動扣分,該河道對應的區在進行月度考核評分時自動進行扣減;系統自動判斷河長巡河、河道巡查員的巡河次數是否達標,如果不達標,在月度考核時自動進行扣分;各類水質檢測數據通過復雜的計算公式自動生成水質評分報告,通過不同的權重計入月度考核評分;160 名社會監督員通過移動App,每月上報負責轄區河道的滿意度,對于不滿意的情況系統自動扣分。
由于16 個區的河湖管護重點不同,月度考核細則差別較大,如果建設全市區統一的管理信息平臺一定周期長、復雜度高、管理困難。基于以上原因,市級平臺只包含了區級的部分管理功能。區級建設指導意見中明確了區級可以共享或使用市級平臺的內容,區級平臺必須建設的內容和可以選擇建設的內容,市級平臺和區級平臺通過底層數據接口進行數據的傳輸。
平臺總體架構,如圖2所示。

圖2 平臺總體架構
采集層用于實現河(湖)長制業務中各類基礎信息、動態信息的采集,包含河湖數據、河(湖)長信息、污水處理廠信息、水質監測斷面信息以及河(湖)長履職數據、水質監測數據等。采集方式支持數據錄入、批量導入、實時上報、系統對接等。
傳輸層是網絡通信層,表明了系統所基于與支持的網絡類型。市級平臺提供了天津市電子政務外網與互聯網2個訪問入口。
服務層包含運行環境、數據中心、服務支撐三部分。運行環境是系統運行的軟硬件環境,包括服務器、存儲設備、數據庫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數據中心存儲了系統各類基礎數據、空間數據、監測數據等;服務支撐則提供業務層功能相關的基礎支撐服務,包含Web 服務、GIS 服務、數據管理服務、工作流引擎等。本系統部署在津云設施上。
依據對用戶業務需求的分析,應用層包含了天津市河長制管理的各項業務功能,為用戶提供基于PC端Web頁面、移動App、微信公眾號3種訪問方式。
用戶層展示了系統所服務的各類用戶及具體的服務提供方式。用戶包含公眾、各級河(湖)長、各級河長辦、各相關單位等。
主要包括安全保障體系、數據管理標準規范體系、系統接口規范等,用以構建系統建設的標準。
平臺通過1 a多的運行,實現了其建設目標。
(1)實現了業務信息的全覆蓋。通過平臺采集層,做到了全市河湖庫渠、責任河(湖)長、河長制公示牌、入河排污口、污水處理廠、水質監測等基礎數據的電子存貯以及歷史數據的存貯、各類業務數據的留痕。
(2)通過熱線電話、微信公眾號、移動App 等多種手段,拓展了公眾參與的渠道,尤其是涉河事件的快速受理和反饋,充分調動了公眾參與治水的積極性。
(3)智能評分和痕跡化管理實現了雙向考核。不僅對區和區級河長進行考核排名,加大了管理力度,而且通過巡河軌跡、多種來源涉河事件的處理流程跟蹤、督導檢查和信息報送的痕跡化留存等可以監督各級河長、各級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效果,為河(湖)長制相關工作的全流程跟蹤提供了監管手段。
(4)實現了工作流程的全覆蓋。本平臺包括月度考核、年度考核、河長巡河、督查、督辦、暗查暗訪、信息報送、一河一檔、一河一策、基礎信息維護等,涵蓋了河(湖)長制管理的全部業務流程。根據各單位和人員通過手機App或PC 端上報的各類數據,可以進行各種相關的分析統計工作,為領導決策提供了數據依據。
利用現有的前沿技術和手段,系統還有較大的優化擴展空間。如,利用無人機對人工不易或無法到達的河湖進行定期巡查;利用遙感影像對河湖及周邊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增強完善水質、涉河事件的預警機制;充分利用WebGIS 的直觀展示功能,繼續完善地圖圖層建設等。
天津市在2016 年就初步實現了天津市河長制信息化管理的部分功能,2019 年在有了更完整的河(湖)長制管理制度后又進行了系統建設。作為在全國范圍內較早實現河(湖)長制信息化建設的省市,通過正規的行政管理,借助現代化管理手段,天津的水生態環境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保護水生態環境、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短期治理容易,長期保持和進步是工作的重點,河(湖)長制管理信息平臺的建設仍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改進,以便為河(湖)長制的規范化、標準化、協調有序的管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