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莊猛
改革開放30年來,服務區的發展不僅體現在數量的幾何式增長上,更表現為經營業態、運營模式、服務品質、整體顏值等各方面的提升。進入“十四五”期,服務區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筆者認為應該圍繞高度、深度、廣度“三個度”尋找破局方向。



自1988年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以來,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高速公路網絡,截至2020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6萬公里,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隨著高速公路建設進程的加快,作為高速公路重要配套設施的服務區,也在數量上實現了新的突破。根據《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設計通用規范》中的規定,高速公路上設置的服務區平均間距不宜大于50公里,以此估算,截至2020年底,我國現有服務區的數量已超3000對。
毋庸置疑,服務區的發展不僅體現在數量的幾何式增長上,更表現為經營業態、運營模式、服務品質、整體顏值等各方面的提升。如今,服務區已經從具備加油、休息、如廁等基本需求的1.0版服務區,升級為集餐飲、購物、休閑、娛樂、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區,甚至還涌現出以江蘇梅村服務區、陽澄湖服務區以及山東泰安服務區、廣東大槐服務區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網紅服務區。
但從整體上看,我國服務區產業依然存在同質化(一窩蜂打造城市商業綜合體)、盲目化(不考慮車流量盲目加大投資)、表面化(重硬件裝修、輕內部管理)等問題。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面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服務區產業該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筆者認為可以聚焦高度、深度、廣度“三個度”做文章。
加快推動服務區產業從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向體驗經濟的跨越,是提升服務區發展高度、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
1998年哈佛商業評論的《歡迎進入體驗經濟》一文,首次提出了“體驗經濟”這個概念。所謂體驗經濟,是指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作道具,從生活與情境出發,塑造感官體驗及思維認同,并以此抓住顧客的注意力,改變消費行為,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價值與空間。
在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中,作者這樣寫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沿著產品(農業)經濟—商品(工業)經濟—服務經濟過程進行的,而體驗經濟作為服務經濟的延伸,是更高級、更新鮮的第四代經濟形態。

表1.四種經濟形態對比
顯然,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的今天,公眾更愿意為舒適、便捷的出行體驗買單。可以預見,體驗經濟經的出現,將會對原有經濟形態形成降維打擊,助力企業擺脫成本、價格、效率等方面的苦戰,找到全新的利潤增長點。而且,隨著體驗式消費的影響范圍持續擴大,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也將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當前,我國大多數服務區處于工業經濟階段,僅為司乘提供標準化的商品及服務;少部分服務區進入了服務經濟階段,能夠根據司乘需求提供定制化、按需交付的個性化服務;而進入體驗經濟階段的服務區則少之又少。未來,服務區行業必須在體驗經濟上做文章,通過為顧客提供更多個性化(按需服務)、互動性(體驗活動)、記憶性(打造特色)的服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升級。
夯實服務區產業發展深度,最主要的方式是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提升服務區信息化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為服務區發展賦能。
以入區流量(人、車)的數據分析為例。為了向司乘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商品和服務,服務區必須對入區人流量進行大數據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司乘需求。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服務區的數據統計僅停留在入區車流量、車型等基礎層面上,對于更詳細的顧客信息,只能通過人工或問卷調查的形式來收集,數據的精準度和收集效率都不高。

為解決這一問題,江蘇陽澄湖服務區引入了一套人工智能顧客分析系統,可自動對入區司乘的性別、年齡、新老、行進軌跡等進行分析,并形成完整的顧客畫像,從而更好地為服務區業態選擇、店鋪布置、庫存準備等提供精確的數據支撐,實現了科技賦能。

人工智能顧客分析系統界面
如何拓寬服務區發展的廣度,筆者認為可從區域聯動和產業聯動兩方面入手。
區域聯動,即加強服務區與高速公路沿線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將服務區打造為展示地方經濟、文化形象的窗口和企業特色產品展示、銷售的平臺。例如,江蘇溱湖服務區聯合泰興市旅游局在服務區內設置了文化展示館;江蘇竇莊服務區在服務區內建設了丹陽眼鏡展銷中心。
產業聯動,即將服務區產業與多種相關業態進行有機結合,探索“服務區+”,如“服務區+物流”“服務區+旅游”“服務區+體育”“服務區+扶貧”“服務區+能源”“服務區+客運”等,讓更多的產業、更多的產品通過服務區龐大的車流和人流傳播出去。
在國家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的背景下,服務區產業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相信,乘勢而上,圍繞高度、深度、廣度“三個度”發力,服務區產業將會取得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