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秀
現代人壓力大,使得自律神經失調成為一種常見的文明病。有不明原因的暈眩、不定期心悸、呼吸不順、失眠、全身酸痛,或口干、眼干、皮膚干……只要同時擁有上述1~2種癥狀,就可初步自我評估為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但要由醫院確診。
因為人體所有器官的運作都是由自律神經管轄,一旦自律神經出問題,臨床癥狀表現五花八門、從頭到腳。有很多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會在各大醫院的心臟科、內科、胸腔科等巡回一次,平均換10多位醫師,花1年以上重覆折騰,仍難確定病因。建議懷疑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的人們,若出現的是多重癥狀,如同時有心悸、腸躁癥等問題,可直接到醫院進行自律神經檢查;如僅是單一癥狀,可先赴其他科室檢查,排除可能的相關疾病,檢查完仍找不出疾病原因的,再到神經科做自律神經檢查。例如:如果僅有心悸問題,可先赴心臟內科,當做完相關檢查,并排除其他可能性之后仍未確定病因,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轉診至神經科做自律神經相關檢查,病人也可以主動問醫師之后可去哪個科別求診,就可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自律神經檢查中準確度最高的是“心率變異分析技術”,采集身體微弱心電信號,以頻譜分析方式解析出自律神經等數項指數,是目前非侵入式檢測自律神經變化的簡便工具。
皮膚交感神經反應、全身出汗檢查及微神經圖也是常用的自律神經檢測方法。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而是癥候群,通過以下方式可改善:矯正作息;借由有氧瑜伽、心靈咨詢紓緩壓力;多接觸負離子較多的自然環境;食物攝取方面,可多吃蓮子、香蕉等安神食物。
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往往最關心的是是否需藥物介入。99%需要服藥的患者,服用的其實是原本就有的慢性病藥物,只要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控制好,自律神經失調就會解決。但仍有1%的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或姿勢性低血壓者,需通過交感神經專門藥物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該藥物會產生心跳加速的副作用。雖藥物是主流常規治療,但當常規治療反應不好時,非侵入性腦刺激術是目前輔助治療新趨勢。近年來,無副作用的非藥物電磁治療興起,電流、磁波治療可刺激大腦神經元,幫助大腦神經細胞恢復原有的活性。
電磁治療中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運用極低的“微安培”安全電流量刺激大腦,改變大腦異常的腦電波,促使大腦分泌“焦慮”“憂郁”“失眠”“疼痛”等疾病有關的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幫助大腦慢慢地恢復自然的放電狀態。這種療法不僅可迅速降低壓力激素的分泌,改善生理信號,如心率、血壓、肌肉緊張度、皮電、皮溫,有效控制緊張焦慮抑郁,調節情緒狀態,也能改善異常腦電波,讓大腦回歸到正常的狀態,改善腦功能。因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憂郁、焦慮、疼痛等都可使用。
另外,經顱磁刺激療法也可能成為“明日之星”,據國內外研究與臨床經驗,經顱磁刺激療法對于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等也有不錯療效。
(編輯 吳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