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慧
摘要: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對現代皮衣設計及品牌文化內涵塑造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傳統服裝平面結構是傳統服飾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主導著服裝造型、材料和工藝的抉擇。本文總結了現代皮衣創意設計中如何運用中國傳統服裝平面結構的“化繁為簡”“穿著成形”和“因材施制”的設計理念,旨在拓寬現代皮衣的設計思路,豐富皮衣結構設計的藝術表達語言,增強其在現代服裝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也希望能推進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裝 平面結構 皮衣設計 皮革
中國傳統服裝平面結構作為中國傳統服裝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裝造型的主體,在中華數千年的服裝文化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直接與服裝的風格、色彩、情感寄托、身份認同和工藝裝飾等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皮衣以皮革材料縫制為主,皮革是經脫毛和鞣制等物理、化學加工所得到的已經變性不易腐爛的動物皮。革是由天然蛋白質纖維在三維空間緊密編織構成的,其表面有一種特殊的粒面層,具有自然的粒紋和光澤,手感舒適。《國語·楚語下》中曾說:“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也。”韋昭注:“皮,虎豹皮也……革,犀兕也,所以為甲胄。”皮革為動物的皮毛,屬于天然材料,其結構設計方式與中國傳統服裝平面結構“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相符。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皮衣的款式設計和質量。目前,市面上的皮衣結構設計多以西方合體結構為主,如何在現代皮衣設計中傳承與創新中國傳統服裝獨有的結構形態及文化內涵,正在成為新的現代皮衣設計的課題。
一、“化繁為簡”的服裝結構設計手法
《周易·系辭下》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的服裝往往體現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及禮儀文化,其服裝禮制主要體現在服裝材質、紋樣及色彩上,而服裝結構更多的是為了材質和紋樣而設計?!睹魇贰ぽ浄啤分杏袑首宸b的描述,皇帝常服為“袍黃,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繡各織金盤龍一”,皇太子冠服為“袍赤,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繡各織金盤龍一”,親王冠服則為“服青質,青綠緣,前后方龍”,這些服裝同為袍服而花色和紋樣則不同。
為了承載不同制式的紋樣,服裝結構化繁為簡,中國傳統服裝固有“重裝飾,輕結構”這一說法,其平面結構異于西方繁雜的曲面結構設計手法。根據藏于倫敦圖書館中的1735年至1740年服裝結構圖書資料(圖1)顯示,西方的服飾結構設計手法是基于極其復雜的人體曲面變化進行分割設計的。而中國傳統服裝結構,如現藏于湖北省荊州博物館的戰國時期小菱形紋錦面綿袍(圖2)所示,以極簡的幾何形對稱式結構進行設計,除了前上衣中片需要滿足交領的不規則結構外,上下服裝結構都是以簡單的矩形裁片構成,既符合著裝的功能需求,又能凸顯服裝精致繁復的紋樣及細膩華麗的材質,其中也揭示出中國傳統服裝結構具有幾何形的結構設計特點。
皮衣服裝的皮革面料本身已具有極細膩的質地,現代制作皮衣的材料和加工工藝豐富多樣,皮衣的結構設計與傳統服裝的結構設計本質相通。自工業革命以來,服裝設計提倡極簡主義,注重功能性的結構設計。因此,中國傳統服裝結構“化繁為簡”的設計理念在現代皮衣設計中尤為適用,即在功能性的主導下,用最精簡的結構語言還原皮革本真的美。我們在現代皮衣設計中可以采用傳統服裝中以直線為主的幾何形結構設計手法,在滿足消費者著裝需求的前提下“轉曲為直”,以迎合現代簡約實用的穿衣風格。以下通過運用中國傳統服裝局部結構中“化繁為簡”的結構設計理念,在皮衣結構的創意設計中展開簡述。

1.肩袖的結構
中國傳統服裝的肩袖結構異于西方的斜肩與袖窿弧線相結合,肩部結構只在前后片的折線呈現,不產生斜度,袖子與衣身直線拼合,上身的肩斜和曲面變化依靠服裝的寬松量或者門襟的結構轉移而達成,但依然能滿足人體軀干活動的空間需求。在皮衣現代創意設計中可以采用這種直線的肩袖結構設計,直線的肩袖結構在穿著時由于人體的肩斜而產生的量,能直接轉移到衣身中形成一定的量,從而打破傳統的合體修身肩袖設計,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服裝結構特征的審美造型。
2.領與門襟的結構
中國傳統服裝的領與門襟結構以直領對襟、圓領琵琶襟、交領和立領斜襟為主。古代中原漢民族的服裝門襟以右衽(“衽”意為門襟)為主,而少數民族多是左衽,《論語·憲問》中提到“被發左衽”,《漢書·終軍傳》中寫道“大將軍秉鉞,單于犇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后漢書·西羌傳·滇良》中有“羌胡被發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的說法?,F代皮衣多為翻領中縫紐扣和翻領對襟裝拉鏈的款式,其結構形式較為固定,皮革面料若能結合中國傳統服裝的領型結構進行融合設計,必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F代皮衣設計運用傳統服飾的立領對襟和立領斜襟的設計,使得皮衣的款式更符合東方女子淑雅的氣質。
3.衣身的結構
現代皮衣的衣身結構設計多束縛于近幾十年西方服裝固有的立體造型思維中,采用省道和分割線形成合體修身的造型,失去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寬衣結構體系。
中國傳統服裝的衣身結構設計相比西方的立體結構設計更加概括化,符合現代人的穿衣理念。一方面,中國傳統服裝的寬衣結構以“十字形”為主,多是矩形結構設計,不像西方服裝的結構設計,需要精細化計算形成貼合人體曲面的裁片,而是以極概括結構的裁片,縫合后再通過穿著成形,形成內斂含蓄的服裝造型,穿著者的身體也能得到解放;另一方面,傳統服裝簡潔的矩形結構設計使得后期的裝飾加工更便捷,如使用現代電腦繡花、激光燒花和數碼印花等工藝,傳統的結構設計貼合了現代人們在緊張的城市生活中追求輕松的態度。
二、穿著成形的服裝造型方式
現代皮衣成型普遍使用西方的立體結構設計方式達成,如果轉化成平面結構設計則需要人體多個精細測量數據并運用“比例法”制圖。結構設計方式較為復雜煩瑣,通過縫制可直接形成完整的服裝造型,穿著時其廓形不易因身體胖瘦發生改變,甚至可以對人體進行再次塑形,服裝造型對人體造型起主導作用。
中國傳統服裝的寬衣結構體系中,服裝的結構設計只需要通袖長和身高兩個尺寸就基本可以完成,然后通過綁帶、系扣固定,從而形成合體的服裝造型。中國傳統服飾的結構成型方式屬于半成形服裝造型,其最終的服裝造型還需要在上身后進行固定才能最終定型,穿著方式對服裝造型起主導作用。如湖南省博物館藏品朱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圖3)所示,服裝在完成時只是二維的服裝造型,其固定方式起到二次造型的作用。腰帶的松緊可根據穿著者腰臀的尺寸進行調整,下裙的緣邊造型亦可根據腰帶固定的位置進行上下調整。所以在中國傳統服裝平面結構中,穿著方式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區別于西方服飾的結構成形。中國傳統服飾的穿著成形主要包括固定成形和疊穿成形兩種方式,以下根據兩種穿著方式在現代皮衣設計中的應用展開論述。
1.固定成形
中國傳統服飾的固定主要靠腰帶和帶扣實現,帶子通過綁、結、扎、繞等固定手法,根據穿著者的身材及服制的要求進行造型。例如秦漢時期曲裾深衣的固定方式,《禮記·深衣》中記載曲裾為“續衽鉤邊”,曲裾深衣包括中衣和下裙,外加曲裾袍服,曲裾穿著時先將外襟的尖角圍著腰間從左到右纏繞一圈,然后用帶子固定,最后加上腰封,再系上腰帶固定。在纏繞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人體的腰臀圍和曲裾緣邊的層次進行調整。
在現代皮衣創意設計中,常見的通過平面結構設計并利用不同固定方式進行造型的有蝙蝠袖寬松版外套,它是通過腰帶實現固定成形的。在皮衣設計使用固定成形的造型方式時,我們可以嘗試錯位固定,從而打破原來傳統束腰闊胸的結構造型。例如其中一條腰帶的一端在左腰側縫處固定,而另一條在右肩或腰側以外其他位置固定,當穿著時就能形成異于左右對稱的固定位置而呈現有趣的服裝空間造型。當然,造型的美感還與材質、裁片的結構和固定的位置相關。在其他元素都相配的前提下,固定部件錯位的方式可使簡單的平面結構產生豐富變化的造型,通過服裝部件固定的位置和固定方式的設計能使服裝造型發生一定的變化,從而豐富其原來的服裝造型空間。


2.疊穿成形
中國傳統服飾受到儒家美學思想的影響,服飾觀尊尚孔子“克己復禮”“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審美觀,強調服飾的社會禮儀規范和倫理意識。《禮記正義》中記載“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文中的“被體深邃”是指服裝對人體的遮蔽較為嚴密,形成含蓄、內斂的服飾美學特點,同時為了增加服飾的豐富性,而“衣裳相連”,在服裝平面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多層次的穿著進行造型。漢代《太平經》卷一百二十中描寫仙神的穿著“衣者,隨五行色也。今使母含子,居其內,以色相次也。大重之衣五也,中重之衣四也,小重之衣三也微重之衣象陰陽,二也。大集之衣亂彩六重也。”文中描述了服裝的五行色,即木為青色,火為紅色,土為黃色,金為白色,水為黑色,其服裝有五層之多,且從外觀就能看到,由此可見古代服飾的層次有多豐富。如陜西省漢陽陵博物館的塑衣式彩繪直立侍女俑(圖6)“三重衣”的服裝造型,包括內、中、外衣,三件層層疊疊并露出領子和袖口的緣邊,形成層次豐富的服裝造型。
在現代皮衣設計中借鑒疊穿成形方式,同時結合現代解構主義服裝造型設計手法,可創造出富有中國傳統服飾之美的空間結構。例如在服裝分割線中拼接不同材質的裁片,在衣領、袖窿線、門襟、腰頭等分割處拼接活動的裁片,形成多重的結構對比,既打破原來呆板的結構款式,又豐富了服裝造型的層次。
三、“因材施制”的結構設計理念
中國傳統服飾以手工織布為主,手工織布常涉及布幅寬度的問題。北京服裝學院劉瑞璞教授在《中華民族服飾結構圖考》一書中驗證了中國傳統服裝結構是對結構深入研究的事實證明,像漢字結構一樣穩定的古典華服結構與“節約和敬物”的動機有關,建立了裝飾是為完善結構形式而存在,結構形式又以不破壞面料的完整性和原生態而設計(一切都在織布機的寬度下展開)這一全新的理論。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傳統服飾結構是基于面料幅寬的基礎進行設計制作的,其結構具有“因材施制”的設計理念。
現代皮衣主要采取西方“因形施物”的結構設計理念,先按設計理念完成服裝造型方案,再對皮革進行選擇和制作,這樣的設計過程首先考慮的并不是面料的幅寬、尺寸等,極容易造成材料的過度消耗。皮革是一種經過鞣制而成的動物毛皮材料,分為革皮和裘皮。動物皮主要由膠原蛋白組成,具有很好的彈力、透氣性和吸濕排濕性,這是其他面料尤其是化學纖維無可比擬的,比一般面料更加珍貴,而且每一張皮革由于動物的體型不同,尺寸都不一樣,在對其進行結構設計時更應該吸取中國傳統服裝結構中“因材施制”的結構設計理念,合理利用好每一寸皮料,不宜過多地設置省道和分割線,從而破壞面料的完整性。尤其是裘皮,由于其毛長覆蓋在皮的表面,不適合進行分割,傳統服裝的矩形結構設計恰好適合皮革的結構設計。以下分別從皮衣材質和工藝的角度出發,對中國傳統平面結構在現代皮衣設計中的應用展開論述。
1.材質
每一張天然的皮革都有各自的特點,其表面的視覺感、觸感、柔軟度、厚度都會有差異,就算同一張皮中不同的部位也不盡相同。一張皮革不同的位置纖維組織方向不同,厚度、懸垂性、韌性和耐磨性也不一樣,因此需要根據皮革自帶的特性進行結構設計,以保證“物盡其用”,把不同的材質特性安排在不同的造型結構設計中。皮質均勻細膩的部分,適合應用在服裝主視覺位置,例如胸前,領部。皮質耐磨性較好的部分,適合設置在手肘、袖口、領底和膝蓋等人體關節活動較為頻繁的部分。皮質柔軟性較好的部分,適合制作懸垂性的結構造型,例如裙擺或者荷葉邊的裝飾性結構。而皮質硬挺性較好的部分,適合制作挺括的造型和部件,例如領面、腰頭或者工裝風格的皮衣??偠灾谶M行皮衣的結構設計前先選好皮革,根據選定皮革不同的特性再行設計,做到“因材施制”,而不是“因形施物”。
2.工藝
皮革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天然服裝材料之一。皮革從最初的鞣制和動物筋條骨針縫制工藝發展到現在機械化、科技化等各種裝飾性工藝。與結構造型的方式相比,工藝塑型是更為考究的技術,也需借助更多其他領域的技術得以實現。根據不同特性的皮革選擇與之相配的工藝處理方式,能使服裝造型錦上添花。本著中國傳統服裝結構“因材施制”的思路,在現代皮衣設計工藝可通過以下三種手法實現。
浮雕法,主要適用于植鞣革和稍厚的皮革。在簡約挺括的平面結構基礎上,采用皮雕、植絨和激光雕刻的工藝實施立體圖案裝飾。皮雕可形成凹凸的浮雕感,激光雕刻可產生凹刻的浮雕效果。該技術在采用平面結構的裘皮中尤為適合,也能在平整的毛層中形成立體的圖案。另外,針對較薄的皮革可以結合墊布繡,把海綿或者棉花放在皮革下,在底層增加一層密度較高的面料,然后對皮革進行花式刺繡,可讓皮革產生圖案式浮雕感,從而在簡潔的平面結構設計和不改變皮革本身色澤的前提下,形成豐富的立體肌理。
層次法,適用于厚度偏薄的皮革,如小牛皮、羊皮和蛇皮等。層次法主要是進行壓褶工藝處理,通過折疊、疊加、編織、起浪等形式,形成立體的層次感?;蛘呤褂枚喾N皮革材料進行拼合重組、洗水和印花等形成質感對比,從而得到視覺上的層次感。還可以采用皮條層疊及編織進行結構造型。在平面結構的基礎上,層疊的褶皺可在穿著者身上形成跟隨人體曲面變化的視覺美感,恰到好處地展示出人體的曲線美。
鏤空法,主要適用于肌理感比較單調的皮衣設計,例如豬皮和牛皮等其肌理感比鱷魚皮、蛇皮等更加單調。目前,激光燒花技術在皮革雕刻鏤空圖案的使用中已然成熟,在近幾年的皮衣設計中常運用激光燒花進行圖案裝飾,極簡的中國平面結構與激光燒花工藝非常契合。激光燒花在皮革上產生的鏤空圖案不適宜設有省道和分割線,因省道和分割線的拼合處會產生縫份,通過鏤空的圖案能看到面料反面的細節。中國傳統平面結構設計常遵循面料的完整性,結構多為簡潔的大塊面幾何形,在平面結構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鏤空的工藝,可給皮衣造型的視覺效果加分。
四、結語
在現代皮衣設計越來越注重個性化的語境下,中國傳統服裝平面結構中蘊含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格物致知”的載物之道,主導著中國傳統服裝的外觀形態及審美取向。現代皮衣創意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服裝平面結構“化繁為簡”“穿著成形”和“因材施制”的造型理念,為皮衣的設計提供新的設計語言,為其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也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