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雨陽,李恒,楊濤,和獻鋒,彭建勇,沈杰
1.四川省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四川攀枝花6170061;
2.陜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陜西西安710082
世界著名干果核桃,營養保健價值高,一度是高端食品的代名詞。攀枝花位于四川西南山地核桃的鐵核桃產區,明顯區別于四川的其它產區,品質明顯優于毗鄰區[1-2]。攀枝花山地核桃主產區干熱河谷光照充足,光合產物發達,二半山位居干熱河谷上緣,其干燥度相對較低,氣流發達而氣溫較低,蒸發量相對低于干熱河谷區,為偏干性常綠闊葉林和干性常綠針葉林分布區[2],溫度適宜性是攀枝花核桃產業海拔分布的重要因素,是該地域山地核桃高產區建設的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基礎。同時其特征還區別于涼山州的山地峽谷地形干暖河谷,也區別于云南省滇西北核桃主產區,其核桃區劃兼備四川區劃和云南區劃的特征,很有研究價值。
以攀枝花地區為代表的川西南山地區域的氣候復雜多樣,受垂直變化的影響,河谷盆地為少有的干熱河谷氣候[3]。此區域是四川省鐵核桃(Jugland.sigillataDode.)主產區(北部有少量核桃和鐵核桃混生)[2],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礱江流域,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500m以上[3]。核桃分布的溫度適宜性適當向海拔1500m二半山偏干性常綠闊葉林分布區下延伸到干熱河谷區域。亞熱帶地區水分略低但對生殖高產有利[4],經過了幾十年的核桃產業發展,該地區的核桃產業又在進行著深刻的變遷,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在正處于一個很特別的產業抉擇期,這些應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關注[2,5],該研究嘗試對山地核桃產業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路徑進行評述和展望,以期對發展策略有更加明晰的認識。
文章以實地訪談調查、文獻檢索整理的研究方法,重點走訪核桃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以及林農代表等方式,在攀枝花山地核桃主產區的鹽邊縣、米易縣、仁和區設置復核樣地點(產業專項調查)。部分網絡統計數據采集和處理過程參考藺雨陽等[2]學者的方法。基于此提出該地區核桃產業發展演進與路徑選擇建議。
攀枝花山地核桃的發展經歷了以下5個發展階段,該研究在深入調研和文獻查閱、行政管理部門的走訪等,嘗試進行了劃分。
第一階段(山地核桃產業的萌芽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開始,是攀枝花山地核桃產業發展的萌芽階段。開始有部分的林農,充分利用了核桃樹苗木育苗成本低速生的優勢,在自留地,房前屋后、四旁地段散發種植核桃,但并不以核桃為主要目的,多以遮蔭、綠化、觀賞等目標。核桃以原生鐵核桃為主要品種,同時和其他非經濟林樹種混交,形成樹體組團。
第二個階段(山地核桃產業的起步階段):2000年以來,至“十一五”規劃起步實施,是攀枝花山地核桃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經過20世紀的醞釀,較少部分的林農開始對原生鐵核桃的苗木進行了整形等管理和品種優化(譬如嫁接、移栽等措施)。連年豐收和持續走俏的核桃價格讓林農感受到了有木本糧食之稱的核桃確實在攀枝花的二半山區有著很多天然的優勢,比如較少的管理成本,較少的肥力投入,適宜的種植條件等。在一定的實踐基礎上,有較多的林農開始在撩荒地、林緣地、不宜耕種地和少量的退耕還林地塊,進行核桃種苗定植。核桃苗和當地核桃幼齡林有了一定的規模。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前,攀枝花的核桃主要是房前屋后、田邊地角零星種植,自1999年以來,緊密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在適宜區逐步開始集中成片規模種植,到2009年利用10年時間核桃種植面積達到10000hm2。
第三個階段(山地核桃產業的高速發展階段):“十一五”實施以來,至21世紀第1個十年末,攀枝花圍繞干熱河谷上緣的二半山區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生態發展和綠色發展思路,借助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大機遇與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造林補助政策,先后發展了核桃林規模。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核桃產業發展,出臺了《攀枝花核桃產業發展意見》,編制了《攀枝花核桃產業發展規劃》,林業、民宗委、扶貧等部門和縣區政府以項目為載體,積極推動核桃產業發展基地建設,僅僅5年時間,攀枝花核桃種植面積達到32700hm2,比2009年增加22700hm2,實現種植規模翻兩番,平均每年增加4500hm2以上;這一階段,隨著核桃市場價格趨穩,依托核桃的一些細分領域開始成長,攀枝花的核桃種植規模已達到34800hm2,成為了攀枝花的農業主導產業之一,與攀枝花干熱河谷區的杧果產業形成了2個農業發展產業。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優化、農業增效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四個階段(山地核桃產業的飽和發展階段):2010年以來迄今為止,攀枝花核桃產業,在山地可利用土地的空間上發展已經飽和,甚至出現過飽和現象。因發展空間限制,加之近年來核桃價格下降,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發展速度大幅下降,到目前攀枝花地區核桃種植面積保持在34500hm2,處于規模發展期,主要分布在鹽邊縣、米易縣與仁和區,西區、東區有少量分布。特別是近幾年,持續走低的核桃市場價格與細分領域的小眾市場萎縮等多重疊加影響,核桃產業整體利潤率下滑。攀枝花和產業毗鄰區(如滇西北、涼山州等區域)的區域核桃市場投入量劇增,該區域的人工管理成本優勢被擠占,品種雜糅[5]等很多因素逐漸掣肘核桃產業發展。前期核桃規模的滯后性入市,更是加劇和自身產業發展調整的難度。開始面臨維系困難,林農增產不增收的尷尬。下圖S型曲線形象地表達了攀枝花地區核桃產業發展“先抑后揚后抑”的基本趨勢,符合logistic發展的基本趨勢。

圖1 攀枝花核桃產業發展階段示意Fig.1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Panzhihua Walnut Industry

圖2 核桃產業基地連年變化Fig.2 The Changes Year After Year of Panzhihua Walnut Industry Base-site
第五個階段(山地核桃產業的動蕩調整階段):隨著動蕩調整加劇,攀枝花山地核桃產業開始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山地核桃產業重排和資金注入整合的階段,需要經歷陣痛期,小規模、品種雜、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使林農被迫放棄核桃產業或接受家庭農場主的抄底兼并,逐漸形成區域性品牌農業企業與風投資本聯合的精品農業產業發展路徑。其發展勢頭出現小幅度下行,接受市場的調控從而進入平穩階段。
在實地調查基礎上,查閱《攀枝花統計年鑒》和攀枝花市林業主管部門產業辦的數據,經統計得到了近10年攀枝花的山地核桃產業發展的規模情況。從2011年~2014年還處于較低速度的擴張,在2015年間,擴張最為迅速,之后規模增速放緩。2019年~2020年核桃規模出現穩中有降的態勢(圖2)。
而攀枝花的核桃分布主要在鹽邊縣、米易縣和仁和區的山地。鹽邊縣核桃總面積17900hm2,盛果期4530hm2、初果期8070hm2、未結果5300hm2;米易縣總面積14130hm2,盛果期2730hm2、初果期6330hm2、未結果5070hm2;仁和區總面積2960hm2,盛果期710hm2,初果期910hm2、未結果1340hm2。目前攀枝花地區結果面積23300hm2,占總面積的66.30%;未結果面積11840hm2,占總面積的33.70%,其中約有1300hm2核桃未進行嫁接改造(圖3)。
根據2009年初步調查顯示,攀枝花地區核桃栽培品種是核桃和鐵核桃2大類,除本地核桃外,其余品種主要由種植戶自發從云南、新疆以及周邊的鹽源縣等地引進[6],經統計當時攀枝花地區核桃栽培品種多達42個[2]。近年來種植戶通過自發篩選和科研單位對選育品種的推薦,攀枝花地區核桃栽培品種趨于相對集中,目前核桃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為鹽源早(大優1號),從鹽源引進的國家審定品種,面積約16700hm2,占47.44%;其次是攀核1號,從攀枝花眾多核桃種質資源中篩選,并通過省級良種認定的核桃品種,面積約8000hm2,占22.77%;第三是從云南、新疆等核桃主產區引進的新疆系列、漾濞核桃、大姚核桃等,面積約6700hm2,占18.98%;另外零星分布的本地土大泡、紫皮核桃等,面積約2350hm2,占6.64%(表1)。

表1 核桃基地栽培品種統計Tab.1 The Cultivars Statistics of Walnut Base-site
自“十二五”以來,核桃總產量呈現出穩步增加的態勢,總產量從2011年7077t到2017年達到16209t,增加9132t,年均增加1304t,年均增幅達18.43%。隨著核桃投產面積的第次增加和管理的科學化,攀枝花核總產量還將持續穩步增加(圖4)。

圖3 .攀枝花核桃基地主產區分布統計Fig.3 Distribution of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Walnut Base-sitein Panzhihua
核桃加工正處于起步階段,參與的企業極少,2016年以前僅有鹽邊縣某植物油開發公司利用鐵核桃為原料加工核桃油,生產工藝相對規范,產品品質較好,但價格高,消費人群有限,產品銷售困難;2020年以來在鹽邊縣、米易縣出現了加工核桃油的小作坊,面向當地農戶,收取一定的加工費,產品無質量檢測認證,無法進入正規市場銷售,經濟效益不容樂觀;此外在米易縣仙山村、新山村有2家以核桃烘烤為主的小作坊,產量較低,處于小規模小范圍購銷階段;在仁和區啊喇鄉有2個專合社建有核桃冷藏保鮮的氣調庫,以鮮食核桃外銷為主,規模較小,運行費用較高,經濟效益不顯著。
攀枝花地區有林業專合社101個(其中米易縣28個、鹽邊縣17個、仁和區38個、東區7個、西區11個),大部分專合社以核桃種植及林下種養殖經營為主,其中申請納入省級農民合作社項目信息庫25個(米易9個、鹽邊縣12個、仁和區4個)、省級示范社6個、國家級示范社1個,為推動核桃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0年以來,圍繞核桃產業發展編制了《攀枝花核桃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林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攀枝花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核桃產業發展的意見》《攀枝花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林業產業的意見》等文件,同時成立了由林業、發改、財政、民宗、扶貧等10余個部門為成員的核桃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攀枝花的各縣(區)因地制宜,制定了核桃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并成立相應機構,具體抓核桃產業發展的協調、實施、管理。在核桃產業發展過程中,行政力量和社會產業力量通力合作,在項目規劃、組織實施、籌集資金、技術服務等方面加強聯系協調,合力推進核桃產業有序發展。
國家在《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核桃等木本糧油產業。核桃是繼油茶之后,極具產業開發價值的優勢產業樹種。同時攀枝花山地核桃提質增效空間大,能夠成為二半山區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因此各級政府、部門、生產經營者都要堅定信心,發展好經營好現有核桃林。毗鄰區的云南省已達2860000hm2,四川省近670000hm2,攀枝花地區鄰近的楚雄州也已發展330000hm2,涼山州在精準扶貧政策的策動下,又新發展了330000hm2,而攀枝花地區僅34500hm2保有量,橫向比較不具有規模優勢。但根據調研,大部分消費者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沿海地區的消費者尤其喜歡鮮食核桃,而且全國核桃絕大部分都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熟,利用攀枝花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堅持早熟鮮食兼顧油用的產業發展定位,選擇成熟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初的優良品種發展早市鮮食核桃非常可期。
良種繁育是大規模基地建設最重要的環節,優良的品種關系到核桃產量、品質、抗逆性等,只有正確選擇良種并通過良種的擴繁,才能有效地提高基地單位面積產量質量,獲得良好效果。面對攀枝花核桃產業生產中大量良莠不齊的實生苗和劣質苗充斥市場而導致的混亂局面,為從源頭把好核桃栽培品種質量關,各縣區要依托自身水、土、光熱資源及區位優勢,開展核桃良種采穗圃基地建設,為廣大核桃種植戶改良品種提供優良的接穗,以此提高核桃產業發展的良種化率。
加快核桃產業化地方標準制定,編制攀枝花地區核桃產業基地建設、產品培育及質量技術標準,使其技術標準成為建設現代核桃產業的重要支撐,規范核桃產業發展;加快建立綠色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示范基地,在核桃主栽區,按照相對集中成片原則,建立35hm2以上的“三化”示范基地,集中開展優良品種、密度調控、配方施肥、綠色防控、適時采收及采后處理、林下復合經營模式等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的示范展示,在核桃生產經營全過程中,推行技術、管理和工作標準化,推動核桃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
在經營核桃的過程中要樹立系統觀念,不僅要經營管理好核桃樹,且要經營好核桃林地及核桃林地空間,發展立體復合經營模式,提高核桃及核桃林地的綜合效益。在核桃幼樹期可套作中藥材、土豆、花生、甘藍、豆類等農作物,實現長短結合,以短養長,促進核桃產業持續發展,但隨著核桃幼樹的不斷成長,核桃林的郁閉度逐漸增加,與核桃同在一塊土地上種植的農作物生長將會受到影響逐步退出。此時應積極開展核桃林下種植中藥材、種草養畜、種植食(藥)用菌等林下經濟研究,制定和完善核桃林下經濟扶持政策,轉變單一的核桃生產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林下土地利用率,這樣不僅能提高土壤的通氣性能和肥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而且能促進核桃樹生長,提高產品質量,促進單位面積核桃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提升,從而促進核桃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增加農民收益。
攀枝花山地核桃主要分布在二半山山區,土地開發培育核桃原料林是干熱河谷特色,資源基地化建設是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實踐沉淀,最后嘗試出來的可行路子。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客觀上為攀枝花山地核桃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林緣線創面綠化和珍稀瀕危生態和物種搶救性保護的作用,其具有環境水土流失控制、興林促保的積極意義。依照市場需求與區域特色產業的科學發展戰略制定,逐漸構建多特色產業樹種和諧共處的生態產業布局網絡,這需要市場需求保障貢獻中逐漸適應進化,結合原產地及其產業網絡建設,在更大的土地利用尺度上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核桃特色生態產業網絡,需要對現有規模的核桃基地進行精品化的技術加持,再與區域內其他特色生態產業樹種布局耦合和拓展,復合型林農模式是攀枝花山地核桃產業近期可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