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磊
(福建省閩南地質大隊,福建漳州363000)
南勝地熱位于福建省平和縣南勝鎮中心向西約700m處,距平和縣城直線約15km,距離G1523甬莞高速平和入口約13km,省道牛(崎頭)舊(鎮)線自其北側約800m處通過,鎮上基礎建設較為完善,有水泥村道與該公路連通,交通較為便利。
礦區地處環太平洋西岸地質活動前緣地帶,位于平潭—東山北東斷裂帶的西南側,福安—南靖斷裂帶的南端,上杭—云霄北西向斷裂穿過本區。區域地質構造作用下,形成礦區北西向斷裂帶切割北東向斷裂帶的構造格局,其中北東向斷裂帶切割較深,為南勝地熱資源提供深部熱源;北西向斷裂帶巖石較為破碎,裂隙較為發育,形成良好的儲水空間及過水通道,為南勝地熱資源的主要供水構造。
礦區位于南勝鎮小型山間盆地西北角,區內地表水體十分發育,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風化帶網狀孔隙裂隙水以及基巖裂隙水,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源,補給區為盆地四周的低山、丘陵地區。
從礦區取水樣共40個,取樣點性質分別為民井、地熱井、測溫孔、溫泉、冷泉以及溪流,水樣類型涵蓋地表水、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風化帶網狀孔隙裂隙水、基巖裂隙水)。
地熱流體化學成分分析項目包括:主要陰離子(HCO3-、Cl-、SO42-、CO32-)、陽離子(K+、Na+、Ca2+、Mg2+)、微量元素和特殊組分(F、Br、I、SiO2、B、H2S、Al、Pb、Cs、Fe、Mn、Li、Sr、Cu、Zn等)、放射性元素(U、Ra、Rn)及總α、總β放射性、pH值、溶解性總固體、硬度、耗氧量等。
地熱水礦化度為377.2~473.08mg/L,pH值為8.55~8.75,總硬度10.01~12.01mg/L,耗氧量COD為0.49~1.15mg/L,陽離子以鈉(Na+)為主,含量為119.33mg/L,占總陽離子含量的94.54%,陰離子以重碳酸根(HCO3-)、硫酸根(SO42-)為主,含量分別為166.21mg/L、86.62mg/L,分別占總陰離子含量的50.37%、33.33%,因此,地熱水命名為HCO3·SO4-Na型水。
根據《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范》(GB/T 11615-2010)南勝地熱水資源水溫72℃~74.1℃,屬低溫熱水地熱資源,命名為溫水;礦化度為473.08mg/L,命名為淡水;水中氟(F-)、偏硅酸(H2SiO3)含量為3.6mg/L、78.13mg/L,均達到有醫療價值濃度及命名礦水濃度,命名為氟水、硅水。
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該地熱水pH值、氟化物含量超標,不能直接用于生活飲用水。
地熱流體中因含有氯根、硫酸根、游離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組分而對金屬有一定的腐蝕性,可參照工業上用腐蝕系數來衡量地熱流體的腐蝕性。
腐蝕性系數計算:

堿性水:Kk=1.008(rMg2+-rHCO3-)
式中:r——離子含量的每升毫克當量數,mmol。
南勝地熱水pH值為8.75,Mg2+濃度為0.49mg/L,HCO3-濃度為166.21mg/L,Ca2+濃度為3.21mg/L,計算地熱流體腐蝕系數Kk為-2.70,腐蝕性評價為腐蝕性水。
地熱流體中的二氧化硅、鈣、鐵等組分,因溫度變化會產生結垢,評價其結垢程度,可用工業上鍋垢總量H0來衡量:
鍋垢總量H0計算:

式中:S——地熱流體中的懸浮物含量,mg/L;
C——膠體含量,mg/L,C=SiO2+Fe2O3+Al2O3;
r——離子含量的每升毫克當量數,mmol。
計算得出南勝地熱流體中鍋垢總量H0=60.32mg/L,為鍋垢很少的地熱流體。
根據水質分析統計結果,繪制地下水水化學三線圖、地下水K+Na-HCO3--T氣泡圖、風化帶網狀孔隙裂隙水水化學類型分布圖、標性離子(SiO2)等值線趨勢圖及標性離子(F-)等值線趨勢圖,對比分析:
地表水水化學類型主要為HCO3-Na·Ca型,地下水水化學類型: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為HCO3-Na·Ca(Ca·Na)型,風化帶網狀孔隙裂隙水主要為HCO3-Na·Ca(Ca·Na)型,基巖裂隙水主要為HCO3·SO4-Na型。
圖1 (地下水水化學三線圖)和圖2(地下水K+Na-HCO3--T氣泡圖)反映出三種類型地下水的分布,分別為A區代表淺層地下水,主要為泉點、民井,地下水類型為松散巖類孔隙水;B區代表深層地下水,主要為測溫孔,地下水類型為風化帶網狀孔隙裂隙水;C區代表深部地熱水,主要為溫泉、地熱井,地下水類型為基巖裂隙水。A、B、C三個區域相互獨立,反映出相同類型的地下水主要水化學成分含量具有相似性,不同類型地下水中水化學成分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B區位于A、C兩個區域之間,分布位置越是靠近地熱中心的水樣,其主要水化學成分含量越是接近C區的地熱水,分布位置越是遠離地熱中心,其主要水化學成分含量越是接近A區的淺層地下水,反映出深部地熱水到深層地下水,再到淺層地下水的混合過程及主要水化學成分、水溫的變化趨勢。反映到圖3(風化帶網狀孔隙裂隙水水化學類型分布圖),北西方向為地熱水的優勢擴散方向,與推測的斷裂是一致的。

圖1 地下水水化學三線圖

圖2 地下水K+Na-HCO3--T氣泡圖
圖4 ~圖5標性離子(F、SiO2)等值線趨勢圖,反映出地熱異常區風化帶網狀孔隙裂隙水水化學成分中F、SiO2兩種的離子的含量分布趨勢與基巖面水溫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分布范圍的長軸方向為北西、東西兩個方向,推測北西方向為地熱流體的主要排泄或擴散方向,東西向為次要排泄或擴散方向。

圖3 風化帶網狀孔隙裂隙水水化學類型分布圖

圖4 標性離子(SiO2)等值線趨勢圖

圖5 標性離子(F-)等值線趨勢圖
南勝地熱資源地熱流體水化學類型為HCO3·SO4-Na型,屬于硅氟水理療熱礦水溫淡水資源,可應用于旅游、療養及水產養殖等;其pH值、氟化物超標,不能直接用于生活飲用水及農業灌溉;為鍋垢很少的腐蝕性水,利用過程中設備、管道等要注意采取防腐、除垢措施。
礦區深部地熱水沿斷裂出露后,以斷裂帶為中心,先是沿風化帶網線孔隙裂隙往外擴散,后是沿著松散巖類孔隙往外擴散,優勢擴散方向為北西向,與推測的北西向斷裂走向一致,次要擴散方向為東西向,推測工作區可能存在東西向斷裂,進一步工作區及物探工作應布置在北西向、東西向斷裂的交匯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