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23日文章,原題:教育內卷化雞娃難逃脫填鴨式提前教育、白熱化名校競爭、漲瘋的學區房價……中國家長為子女的教育焦慮毫無止境。說到下一代教育,張亞芬(化名)語氣中透露出無奈。接受采訪幾天前,張上中學一年級的女兒剛參加完托福考試。張自認“并不屬于把孩子逼得特別緊”的家長,但10年前就和丈夫買下一套學區房。砸重金買學區房在中國城市里極為普遍。她感嘆道:“身邊有好多瘋了似的家長,我們根本不算什么。”
北京家長的焦慮是近年來中國教育激烈競爭生態的典型縮影。輿論用“內卷”形容這種現象:一個領域因過度競爭,導致人們相互傾軋、內耗的狀態。
教育內卷更向文化課以外的領域迅速蔓延,當奧數、英語成了標配,家長須花更多心思讓孩子接受才藝培訓等素質教育。北京世紀金源購物中心六樓號稱“北京最大素質教育中心”,匯聚各式各樣的兒童培訓機構,街舞班、圍棋班、芭蕾班、編程班……帶著孩子趕赴各種培訓班、樂此不疲的父母被稱為“雞血”家長,孩子被稱為“雞娃”。海淀黃莊方圓幾公里匯聚了最受歡迎的名校,也是“雞娃”的戰場,一座座不起眼的寫字樓駐扎著數不清的培訓機構。
不過自今年3月起,北京市叫停各種與文化課相關的課外培訓課后,黃莊的瘋狂按下暫停鍵。有分析指出,官方給熱絡的課外輔導行業降溫,除了減輕學生壓力,也希望通過降低家庭生活成本來提高生育率。在中國家庭養育子女的成本中,教育開銷占了一大塊。
資本對教育的強力滲透下,以營銷為目的的焦慮販賣,已引起官方關注。官媒指出,若不有效約束,資本將以高獲利為導向,甚至不惜制造群體性焦慮。但約束資本左右教育,能否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教育現狀,并不讓人樂觀。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于海說:“家長和全社會都被拖入這場瘋狂游戲……人們或許能看清問題,卻不大能對抗集體表象和心理。”中國民眾受教育的機會一直在增加,但文憑貶值、精英教育思維固化等,都在強化家長希望通過教育讓下一代成為“人上人”的觀念。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說,跟風是普遍現象,這也源于中國社會從根本上缺乏深處的靈魂。▲
(作者楊丹旭)
環球時報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