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吉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新發展階段,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面臨新形勢新要求
一是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特征更趨明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緊迫性上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國際力量對比、全球產業分工模式、全球治理機制等加速調整。在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背景下,唯有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才能形成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國際國內雙循環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這對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國際經貿規則向高標準、邊境后演化,優化營商環境、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面臨更大壓力。當前,以世貿組織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仍是全球貿易規則的主渠道,同時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為代表的高標準自貿協定不斷涌現,推動區域貿易自由化深入發展。國際貿易規則既要適應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等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新形勢,也要適應資本更加便捷跨境配置的內在需要,將不斷向高標準、邊境后演化。對于我國而言,優化營商環境、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面臨更大壓力。
三是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要求更好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創新能力,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四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要求更加注重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一系列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政策創新不足等問題有待突破,需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打破思想束縛和利益藩籬,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也是改革,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有力地促進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增進人民福祉。
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本內涵
一是在范圍上,加大西部和沿邊地區開放力度,與區域重大戰略形成良性互動。我國對外開放自東部沿海地區起步,近年來中西部地區開放步伐加快,但整體上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依然不高。要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促進區域間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鞏固東部沿海地區和全國特大城市的開放先導地位,完善中西部開放布局,加快沿邊地區開放,形成協同、高效、互補的開放布局。
二是在領域上,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穩妥推進金融、人員、技術、數據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近年來,全國貨物和服務貿易增幅差距拉大,服務貿易成為未來的主要增長點,而這恰恰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短板所在。要推動服務業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全球優質服務資源,鼓勵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進口。深化金融開放,穩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探索推進服務貿易數字化,運用數字技術提升服務可貿易性。
三是在結構上,協同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快形成優進優出的開放結構。我國產業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但在其中的位勢并不高,開放型經濟發展中高價進、低價出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要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進口,降低進口制度性成本;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升出口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出口附加值。堅持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提升利用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和產業升級效應。穩妥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有效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
四是在層次上,更加注重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等高標準開放,加快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制度帶有根本性,制度型開放是穩定、透明、可預期的開放,突破開放制度環境的痛點和賭點,必須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等開放新高地的作用。要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深化首創性、集成化、差別化改革探索。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初步建立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借鑒和對標國際先進經驗,完善我國涉外經貿法律和規則體系,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五是在格局上,協同推進與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合作,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將始終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的開放既有利于自身發展,也造福世界各國。要繼續深耕發達經濟體市場,拓展亞洲、非洲、拉美等市場,逐步提高自貿伙伴、發展中國家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拓展與世界各國的利益匯合。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三、共建“一帶一路”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一是打造內外聯通的國際經濟走廊,是優化國內區域對外開放布局的有力牽引?!耙粠б宦贰苯洕呃葟奈鞑炕驏|北地區出境,西部陸海新通道則也為西部省份開辟出一條出海新通道,這有助于發揮中西部省份連接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吸引國內外產業轉移,打造東部地區制造業轉移承接地和面向沿線國家的生產和貿易基地,推動形成我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
二是統籌推進“五通”合作,是拓寬對外開放領域的重要突破口。“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覆蓋范圍廣,不但包括制造業,而且包括基礎設施、金融、科技、人員等服務領域,未來還將擴展到數據等新興領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還涉及產業園建設、制度規劃對接、自由貿易區建設等一系列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是廣泛而靈活的合作機制,有助于拓展我國對外開放領域。
三是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場合作,是提升我國國際產業分工地位的有效抓手。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應有之意。綜合集成我國、沿線國家、發達經濟體三方優勢,積極推動我國優勢產能、過剩產能等向市場規模大、綜合成本低、資源要素多、產業潛力強、基礎設施完備的沿線國家投資轉移,在境外投資設廠、建設境外生產和出口基地,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位勢。加強境外園區建設管理水平,探索符合沿線國家特點的運營模式,有效集聚全球優質要素資源,有利于與國內產業園區形成集成效應。
四是強化“軟聯通”和戰略對接,是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重要保障。加快制度型開放是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承包、成套設備出口等,可以有力地促進我國技術標準走出去。同時,通過雙邊投資協定、自由貿易區等方式,可以探索實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產業金融深入合作等方面的國際規則和制度,形成反映沿線國家發展要求、符合沿線國家承受能力、彰顯“一帶一路”特色的國際經貿新規則。這些都將有效促進我國制度型開放的深化。
五是深入推進文明互學互鑒,是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的強大動力。共建“一帶一路”倡導發揮好現有合作機制作用,不搞封閉的排外機制。隨著中國進口博覽會等重要國際合作平臺作用的不斷提升,以及公共衛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合作的持續深化,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命力將更加強大,有力地促進各國利益契合點和交匯點擴大,使得更多國家受益。
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舉措
順應國內外發展形勢的新變化新要求,瞄準“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亟需破解的短板和問題集中發力,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支撐體系,通過重點方向、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集中突破,提升共建“一帶一路”的質量和在國際經濟合作方面的統合作用,帶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構建、對外開放發展模式創新和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完善內陸和沿邊開放體制機制,引導沿海內陸沿邊優勢互補、協同開放發展。強化中西部內陸地區對外開放大通道建設,探索多式聯運下的投資貿易便利化機制。加快內陸、沿邊多層次開放平臺構建,強化相關配套政策支持。依托加工貿易,培育開放型高端產業體系,逐步放寬外資行業準入,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強區域開放合作,促進沿海與內陸優勢互補、協同開放。
二是以優化出口和擴大進口為導向,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貿易發展空間。優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出口結構,促進出口貿易由貨物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資本輸出相結合轉變,實現我國出口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優化進口結構,促進進口新體制構建。
三是完善對外投資的政策和服務體系,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和重點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有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高“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質量和效益。深化對外投資體制改革,促進“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四是以國內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沿線自由貿易區網絡建設為抓手,加快涉外經貿法律和規則體系的國際化對接。發揮好國內自由貿易試驗區匯集全球高端生產要素載體作用,對標國際標準加快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體制機制改革。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為重點,進一步加快自由貿易區網絡建設步伐。
五是統籌制度開放和國內市場化改革,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加快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統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權保護,推動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六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反對保護主義,堅定維護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全球多邊貿易和投資秩序,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改革,支持二十國集團機制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的地位。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托,提供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公共產品,密切同各國在參與全球治理中的合作,助力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全球性挑戰的應對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