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坤靜

《野火春風斗古城》電影劇照
長篇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自1958年末問世以來,相繼被譯成英、日、俄、保加利亞、朝鮮等十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1963年,它被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同名故事片,1995年、2005年又兩次被改編攝制成同名電視連續劇。此外,它還被編排成同名話劇、歌劇和多種地方戲劇上演,在群眾中影響很大。鮮為人知的是,這部情節曲折生動的紅色文學經典,來自作者李英儒的親身經歷。
李英儒1914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市清苑縣李家橋村。上世紀30年代初,李英儒考入保定市志存中學。讀書期間他積極投身于學生運動,并開始嘗試寫作,分別在《幽燕》副刊、《河北民聲》上發表過一些詩歌、散文。1935年,李英儒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組織——抗日民族先鋒隊組織。
1937年高中畢業后,因在河北省會考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李英儒被保送到北平燕京大學深造。但是“七七事變”徹底粉碎了他的讀書夢,他放棄學業,毅然返鄉投身于抗日救國事業。當時,國民黨保定軍校曾以非常優厚的待遇聘請他去工作,可他卻毅然于1938年春參加了八路軍游擊隊,在游擊隊政治部辦的《火星報》社當過編輯、記者、主編。

不久,李英儒奉地方黨組織委派,回到清苑縣組織抗日武裝。他打聽到一個從張學良部隊回來的名叫張豹子的老兵,是出了名的好身手。于是李英儒登門拜訪,經一番動員,張豹子同意跟隨李英儒抗日,后來成為獨立團的第一連連長。李英儒走村串鄉,廣泛發動群眾,很快在家鄉集結起上百人的頗有戰斗力的抗日隊伍——晉察冀軍區北上抗日先遣支隊獨立團。
李英儒在自己出生入死的同時,還讓妻子張淑文參加了送情報的危險工作,并在自己家里設置了黨的地下交通站。戎馬生涯之余,李英儒不忘筆耕,把親身經歷寫成一篇篇文章,如反映攻打武強的《夜摸城》、反映攻打安平的《子弟兵夜襲安平城》、反映攻占文安縣城的《攻占文安》和《沒有太陽的都市》等作品,都發表在當時的《冀中導報》和《晉察冀日報》上。
1942年上半年,李英儒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1日,侵華日軍糾集日偽軍數萬人,對冀中抗日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瘋狂的“拉網”式大掃蕩。八路軍游擊隊的處境極為艱難,冀中區黨委決定派李英儒打進保定城,開辟一條由冀中通往山區抗日革命根據地的安全地下交通線。
為了讓李英儒早日進城開展工作,組織上來不及給他辦理相片加蓋鋼印的“合法證件”,只在近敵區給他弄到了一紙沒有相片的證明書。該證明書經過技術處理后,又填上了假名字,加蓋了手印。
闖進保定城后,李英儒找到一家與游擊隊地下黨有聯系的糧店,由糧店老板與其熟識的偽河北省政府經理科科長經過一番斡旋后,將李英儒安插到經理科供職。為了使自己站穩腳跟,李英儒把每月薪水除留下一部分以維持生活外,其余全部賄賂給科長。
因工作之便,李英儒得以親眼目睹、了解了漢奸省長吳贊同、杜錫鈞等諸多可恥可恨的內幕。后來他在創作長篇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時,便把這伙漢奸的罪惡行徑及其丑惡靈魂,淋漓盡致地寫入其中。而那位經理科長正是小說中李歪鼻的原型。
在險惡的斗爭環境中,李英儒很快就發展了一批自己人,建立了保定地下工作站,擔任該站站長兼黨總支書記。一條黨的地下交通線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建立起來了。李英儒還策反了一個在日軍據點里當差的伙夫,讓他不斷地把日寇內部的情報送出來。此舉意義重大,當年委派李英儒進城的敵工部負責人史立德,在許多年后不無感慨地對李英儒的女兒李小龍說:“是你爸爸開辟了全國第一例將內線安置到日軍內部的先例。我們火速將這個事例向黨中央匯報,才有了后來的南方敵工部的效仿之舉。”

野火春風古城》電劇照
北平和平解放后,李英儒擔任了解放軍總后勤部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宣傳部副部長等職。1954年,他根據解放前的革命經歷創作出版了長篇小說處女作《戰斗在滹沱河上》,被譽為建國初期優秀長篇小說之一。
從1955年起,李英儒有感于自己抗戰時期在保定城開展地下斗爭的親身經歷,構思創作了34萬字的長篇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它首先刊載于《收獲》1958年第6期,同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文革”中,《野火春風斗古城》被誣蔑為“大毒草”“反動小說”,李英儒也于1970年初被投入秦城監獄。獄中八年,李英儒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創作出了上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女游擊隊長》和《上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