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兆利 圖/要要

現實中,一些流傳多年的“老話兒”、俗語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百姓的日常生活。盡管人們都這么說,但在作為行為準則時,還應當用法律的“尺子”衡量一番,看是否與今天的法律規定相悖。正所謂“情理道理、明辨法理,誰是誰非、法斷是非”。
幾年前,退休干部老李承包了某村棄管多年的一個荒山果園,與村委會簽訂了為期20年的承包合同。在投入數萬元資金加精心管理后,老李的果園第三年收入就達10萬余元。對此,部分村民開始眼紅,紛紛要求村委收回果園遭到老李拒絕。于是,全村有50余人在“法不責眾”觀念的蠱惑下,強行闖入果園,哄搶水果1萬余公斤,損壞果樹600余株。事后,認為“法不責眾”的村民受到了治安拘留和罰款處罰,并賠償老李的全部損失。
點評:果真“法不責眾”嗎?回答是否定的。一方面,法律不會因為違法者人數極少而嚴加懲處,也決不會因為違法者人數眾多而放寬尺度。按照我國《民法總則》《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等法律的有關規定,根據情節輕重,行為人要分別承擔返還財產或者賠償損失的民事侵權責任、治安拘留和罰款的行政違法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另一方面,“眾”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局部來看,參與者似乎人多勢眾,但與法律所保護的整個主體相比,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極少數的。因此,任何違法犯罪行為,一經查證屬實,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
賈老漢一向為人隨和,樂行善事,只要左鄰右舍有困難,他都施以援手。兩年前,朋友小王做生意要貸款5萬元,便請賈老漢擔保,他毫不猶豫地在擔保書上簽了名。誰知小王生意場上失利,無力按時償還貸款。后在銀行的多次催促下,賈老漢只好以擔保人的身份代替小王償還了全部到期貸款本息。
點評: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當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債務時,就應由保證人履行或承擔連帶責任。《擔保法》第六條規定:“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根據這一規定,“媒人不挑擔,保人不還錢”的諺語是一個有違法律的誤解。
因生意需要,薛大伯向信用社貸款5.8萬元,貸款期限為兩年。第二年,薛大伯突發疾病去世,身后遺有老舊平房四間。還款期限屆滿后,信用社將大伯之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擔還款責任。法院經審理認為,信用社與薛大伯簽訂的借款合同依法成立。現借款人死亡,被告作為其惟一的繼承人,應在繼承父親遺產的限額內,為其清償債務。最后判決被告以其父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返還原告借款本金及利息。
點評:“父債子還”是天經地義還是有前提條件?按照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父與子是兩個獨立的民事主體,不因血緣關系的存在而混同,父債與其子無直接關聯。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愿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根據這一規定,如果“父”遺留下來的債務超過遺產,“子”完全可以選擇放棄繼承從而不必替“父”償還債務。即使“子”選擇了接受繼承,也只以繼承的遺產為限對“父”生前所欠債務負償還責任。在“子”用“父”遺留的全部財產來償還債務后,無論債務是否已清償完畢,“子”都沒有法律義務用自己的財產來繼續清償,任何人都不能要求繼承人在繼承的遺產的范圍之外用自己的財產償還被繼承人生前所欠的債務。當然,有不少子女自愿替父還債,這種美德應予支持、提倡。
已故的石老太原有兩兒一女,均已成家另過。近些年,老人的兩個兒子不履行贍養義務,日常起居照料均由其女兒承擔。去年初,老人被查出胃癌晚期。了解病情后,老人想把自己的一處房產遺留給女兒。兩個兒子知道老人的想法后,以“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為由堅決反對。無奈,石老太為女兒辦理了遺囑繼承公證。老人辭世后,她的兩個兒子與女兒為爭奪遺產而鬧上法庭。法院根據石老太女兒出具的遺囑公證書等相關證據,判決她的遺產由女兒繼承。
點評:《繼承法》第十六條規定:“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第九條規定:“繼承權男女平等”。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當事人通過公證遺囑形式處分自己的財產,既充分體現了本人的意愿,也完全符合我國保護公民合法處分個人財產權益的法律原則和精神。同時,女兒也是法定繼承人,其繼承權受法律保護。本案中,石老太擺脫世俗偏見,自主行使遺產處分權,立遺囑指定其女兒繼承遺產,顯示出老人法律意識的覺醒。另外,除了上述俗語外,還有諸如“一人做事一人當”“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嫁漢嫁漢,嫁狗隨狗”“吹牛不犯法”“家丑不可外揚”等等,也與今天的法律規定格格不入。在日常行為和經濟交往中,老年朋友都應當細加甄別和澄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糾紛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