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杜超英

從海拔4200米的瑪多縣城出發(fā),向南翻越了海拔4302米小野馬嶺,在路的右側(cè)高坡上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群野驢。停車細看,的確是野驢,灰不溜秋的顏色,與高坡的土色幾乎融為一體,若不是野驢體毛上的白色,很難辨別清楚。
本以為在最容易遭遇野生動物的瑪多縣北面、鄂陵湖、扎陵湖周圍及大野馬嶺都落了空,反而在小野馬嶺南側(cè)有了收獲。野馬嶺果然是野驢出沒生存的地方。十多頭,這么大一群,可惜離我們太遠,目測距離約有500到700米。
怎么辦,去還是不去?同行的攝友都在猶豫,在看我的決心,我也吃不準。此處是海拔4200米的高原,鬧不好會有高原反應。
往前走,下路基,越過一片平坦的草地,再向前是洼地,一片水汪汪又寬闊的濕地,回頭看攝友跟上來了,我勇氣倍增。踩著高出水面的草叢,跳躍著走出了水凹地。抬頭望,野驢還在。

前面一道鐵絲網(wǎng),走到那個位置可以仰拍野驢。從一處坡底爬上去,不會被野驢發(fā)現(xiàn)。艱難地爬到目標位置,看野驢更加清晰,高大健碩的體格,褐色背毛像是在脫落,一片濃密、一片稀疏,比起內(nèi)地農(nóng)村常見的小毛驢,野驢顯得高大強壯,跟馬區(qū)別不大。
藏野驢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棲居于海拔3600至5400米的地帶,對寒冷、日曬和風雪均具有極強的耐受力。
在距野驢群有200米的位置,用400焦距的長鏡頭拍攝,成像還是有點小,還得靠前。翻過鐵絲網(wǎng)缺口,彎腰前進十多步,停下喘氣,舉機拍攝,野驢豎起耳朵望著我,判斷著我的意圖,我不動,野驢群也放松了,低頭吃草,只有一頭像哨兵一樣始終看著我。高坡上有很多水坑,是野驢群有吃有喝的好地方。看準了一處干涸的坑,一腳踏上去,卻是稀泥,滑得我劈了叉,一屁股坐在了坑邊,動靜太大,野驢跑遠,快翻過坡頂了。我沮喪萬分,然而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野驢群回來了,是被一頭強壯的大家伙趕回來的。
壯驢是群主?或許是家長,也可能群驢是他的妻妾。
同行的攝友邊靠近邊拍攝,驢群常常是齊刷刷地豎起耳朵盯著我們。有時也會動起來,動作優(yōu)雅悠閑,步履輕快,長長的驢臉并無怒意,只是好奇地打量著我們這幾位不速之客,始終與我們保持在六七十米的距離。
這里是野驢的領地,不過,我們的造訪他們并不反感。

最精彩的瞬間是驢群慢跑起來,要遠離我們,那頭壯野驢又出現(xiàn)了,迎頭擋住驢群的去路,驢群折返,縱向和我們照面,轉(zhuǎn)橫向跑起,再被壯驢追上趕回,驢群再次折返,又給我們縱向的畫面。
這一來回折騰,我們簡直喜出望外,相機跟蹤拍攝,快門如機關(guān)槍一般地連發(fā)不停。
太刺激了,太不可思議了,驢群在為我們表演草原探戈,高潮迭起,精彩極了。
追蹤拍攝野驢群,不知不覺中用去了兩個多小時,我們慶幸發(fā)現(xiàn)了野驢群,我們自豪戰(zhàn)勝了高原反應,我們竊喜野驢群竟然會為我們盡情的表演。
遺憾的是,我的尼康D3高速連拍時出了狀況,快門休克了數(shù)秒鐘,錯失了一段精彩畫面。事后找原因,可能是存儲卡的記錄速度跟不上高速連拍的問題。
野生動物是天地的精靈,是萬千物種的組成,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我們?nèi)祟惖呐笥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