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網站5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奇跡增長的催化劑:快速城市化和綜合城市規劃過去幾十年,中國城市化最顯著的特點是其無與倫比的速度。中國人對城市化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有著強烈的認識。
為實現國家在各級政府中推動經濟增長的總體目標,整個城市治理均圍繞實現這一目標。權力集中在中國共產黨的主要職能部門。但地方也有足夠的回旋余地,這樣不致因條條框框而妨礙好的倡議。對政府官員的評估主要是以他們所管理的地區的經濟表現為標準。
對比美國、中國和印度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上述現象。美國用了約兩個世紀(直到2000年)才將農村與城市人口的比例從80%和20%扭轉為20%和80%。而在中國,直到1950年,只有1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1951年,印度的城市化率為17.3%。今天,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的城市化率已超過60%,而印度約為35%。上述事實凸顯了三國城市化速度的巨大差異:美國歷時兩個世紀才將城市人口占比從20%提高到80%,印度很可能需要兩個半世紀,而中國只需要一個世紀。
經濟增長和城市化加速,得到了積極的城市規劃戰略的支持。一旦確定了地理和人口維度,城市規劃政策就會啟動。中國城市規劃分三層進行:區域規劃是為省級城市化而設計的;總體規劃則針對某個規劃區(通常為期20年);詳細規劃是某個城市明確的、可操作的計劃。這些規劃不是孤立的。低層次的規劃必須與較高層次的規劃保持同步。
在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城市通過為收入和就業的增長創造條件,成功地避免了失業和貧困。然而,中國的城市化并非沒有問題,例如,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急劇擴張,促使中國的決策者考慮可持續性和管理問題。
中國“十四五”規劃為城市發展制定了新的目標。其中包括計劃吸引約一半的農村移民在5個超級城市群定居,分別是京津冀、長三角、長江中游地區、大灣區以及成渝城市群。每一個城市群都被設計成既能促進“內循環”,又能充當推動中國和全球經濟“外循環”的樞紐?!?/p>
(作者拉馬納塔·吉哈,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