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子
在新冠疫苗研發競爭中,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小猴子竟成了這場戰役中最搶手的資源之一。以猴子為代表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是眾多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實驗對象。不同的科學實驗會用到不同的實驗動物,包括最常見的嚙齒類即小鼠,可愛的兔子、犬類、雪貂和小豬,以及不那么可愛的烏鴉、果蠅……但如果以實驗的復雜性和成本來衡量的話,處在這個鄙視鏈最頂端的,非猴子莫屬。但是眼下,擺在全世界科學家面前的一個難題是,新冠疫苗與藥物研發任務緊迫,但能立即使用的實驗猴卻不多了。
為何“一猴難求”?
一只小猴子從野外走向“商品”,需要兩代猴的努力。按照相關規定,每只實驗猴都必須有詳實的遺傳檔案和健康檔案,只有要求的病原微生物檢測陰性的、人工飼養的子二代及其后代才能用于實驗研究。對實驗動物的嚴格要求在保證研究質量的同時,也拉長了實驗猴的供應周期。第一批子二代“商品猴”最快也要8年才能出欄,此后進入相對穩定的供應周期。“這是當前甚至今后三到五年實驗猴供應緊張的一個客觀原因?!?中國實驗靈長類養殖開發協會書記趙勝利說。
食蟹猴和恒河猴是兩種最主要的實驗猴。中國實驗靈長類養殖開發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秘書長張玉超告訴記者,目前全國兩種主要實驗猴存欄24萬余只,除幼猴、種猴外,實際商品猴存欄約10萬只,如果再去除被海外預訂、包銷的,年齡太小的或“更年期”猴,國內存量僅有約3萬只。
新藥臨床前試驗是國內用猴量最大的地方,每年約消耗2.5萬只猴子,主要為食蟹猴。而生物醫藥產業的迅速發展無疑是推動實驗猴用量猛增的根本原因。
中國實驗靈長類養殖開發協會首席科學家李秦介紹說,國內實驗猴銷量和使用量,從2013年的七八千只漲到了2019年的近3萬只,主要用于藥物研發和安全評價?;A研究則是實驗猴的另一個主要“使用場景”,每年用量大約在5000只。
“一猴難求”的背后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中國實驗靈長類養殖開發協會創始人熊萬華介紹說,食蟹猴占中國實驗猴產業總量的80%~85%,但它并不是中國本土物種,需要從東南亞引進。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實驗猴產業的主營業務“出口”受到影響,猴子一度滯銷,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中國暫停了種猴的進口。直到2018年底,國家才特批了部分猴場的進口申請。但因新冠疫情的暴發, 2020年1月26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要求“各地飼養野生動物場所實施隔離,嚴禁野生動物對外擴散和轉運販賣”。中國實驗猴進出口業務又就此暫停。
在趙勝利的印象中,“猴荒”早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了,猴價隨之越炒越高,逐漸超出科研單位的承受范圍。實驗猴身價從2016年下半年的1.5萬元/只飆升到了現在的6.2萬元/只。很多研究人員向協會反映“買不起、買不到猴子”。在此背景下,一些大藥企開始收購、兼并、建立自己的猴場,把半歲、1歲的猴子先買到手養著,留待后用。
昂貴的基礎研究資源
在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的紅磚科研樓樓頂建有一處獨特的空中猴園,小猴子在里面蕩著秋千,隨時享用鮮美的水果,或是擺弄小玩具自娛。這里是該校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實驗室,飼養著超過700只食蟹猴和300只恒河猴。作為省部共建非人靈長類生物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夠提供靈長類基因編輯、靈長類動物大腦MRI影像數據等多種綜合服務。
“如果想把所有研究問題都認真探討清楚的話,猴子肯定是不夠的。很多時候,會根據現有動物資源適當調整或砍掉項目,把動物需求量降到最低?!崩ッ骼砉ご髮W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牛昱宇告訴記者。
據介紹,自2020年1月26日到6月29日,行業協會已從各會員單位協調出3551只實驗猴,專供新冠相關的基礎研究。2020年5月,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領銜的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SARS-CoV-2病毒滅活疫苗的快速開發》在《科學》雜志發表,成為全球首個公開報告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文章宣布,由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疫苗安全有效。該實驗就是在恒河猴身上進行的。
牛昱宇介紹說,從“十三五”時期開始,在生物醫學領域,不論是國家科研項目的立項,還是各科研單位自己的研究,都會涉及靈長類動物,大家都意識到用猴子開展研究能回答更多原來在嚙齒類動物身上未能找到答案的基礎科學問題。在國際范圍內生物學前沿研究的發展,也有進行靈長類動物實驗的需求。
猴實驗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費用昂貴。一般需要用猴子的科技部重點項目,經費都在千萬元量級,其中近1/3用在了實驗猴的模型建立上。猴子在研究以外的時間需放在專門機構由專業人員看護,每只猴子的購買及養護成本已經達到了5萬元~10萬元。
隨著國內新藥臨床前試驗用猴量的增加,逐漸擠占了原本給基礎研究用的猴量?!耙咽袌鲂枨笈c科研及國家需求用猴區分,保障基礎研究的實驗猴用量?!敝锌圃涸菏考揪S智告訴記者。他呼吁建立國家級非人靈長類研究中心,一是用靈長類動物來研究生命科學的前沿基礎科學問題,二是針對復雜疾病建立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疾病發病機制,找到治療方法。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