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不顧國內外質疑和反對,于4月13日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廢水排放入海。這將是世界歷史上首次有國家將核事故產生的污染水直接向海洋排放。目前,該決定引發國際公憤。日本為何執意為之?國際社會又將如何應對?核廢水對全球有何影響?成為時下各方關注的焦點。
欺人欺己:美日政府同流合污
日本這一決定被宣布之后,國際社會普遍對此持不贊成的態度。耐人尋味的是,一向關注環保的歐美大國此次卻表現得異常低調“平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竟然發推特公開“感謝”日本處理核廢水的“透明努力”。
在4月13日內閣會議后的記者會上,日本財務相麻生太郎稱:“核廢水作了處理……那些水喝了也沒什么事。”對此,有日本網友稱,“你應該親自喝一杯給大家看看。”“要真沒問題就該將核廢水倒進東京灣?!?/p>
日本政府還采取各種伎倆,極力宣傳核廢水入海的安全性。比如日本政府和媒體此前把核廢水稱為“氚水”,稱氚元素半衰期僅12.5年左右,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危害。但后來日本科研機構發現核廢水中還含有大量碳14、鍶90、碘129等放射性物質。核專家伯尼稱,日本采取的多核素水處理技術根本不能去除碳14、鍶90等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會在海洋食物鏈中長期積累,時間甚至超過千年,并且通過食物鏈回到人類社區。
“核恐怖活動”破壞生態系統
日本政府這一決定,立即激起了國內和國際上強烈反對。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多個日本市民團體當天向日本經濟產業省提交了共計約6.4萬人“反對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的簽名,這些簽名來自包括日本在內的88個國家和地區。在東京、福島等地,許多民眾當天都自發舉行集會抗議。
前來抗議的東京退休職工田中一郎對記者說,海洋并不僅僅是日本的,也不是福島縣所單獨擁有的。如果核廢水排入海洋,那將是污染全球的問題。對于日本政府聲稱排放前會稀釋達到安全標準以及“風評被害”的說法,他說,稀釋濃度達到安全標準是糊弄老百姓不懂核輻射的說辭而已。
由31個韓國公民團體組成的“脫核市民行動”13日發表聲明,譴責日本政府擅自決定向大海排放核電站廢水,并將日本政府的決定界定為“核恐怖活動”,稱將謀求一切手段阻止污水入海。該組織表示,日本政府稱將用海水稀釋污水后排放,盡管如此,入海的放射性物質總量不變。這會給海洋生態系統乃至人類帶來不可挽救的災難。
中國外交部連續三個工作日發表聲明,明確要求日本“在同各利益攸關國家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充分協商并達成一致前,不得擅自啟動排?!?。韓國外交部13日召見日本駐韓大使表示嚴正抗議。
日本評論家本澤二郎表示:“日本政府在用謊言掩蓋謊言?!彼f,日本人自己現在都已不吃福島等地的蔬菜和海鮮,今后將被迫割舍日本所有海產品。
核污水將禍害全球
眾所周知,核污水中含有氚、碳14等大量放射性物質,其中氚可能導致細胞死亡、DNA遺傳損傷。這也是引發國際社會普遍擔憂的主要原因。
日本對此解釋稱,經過精密的過濾程序,絕大部分放射性同位素都可以清除,只剩下“氚”無法清除。而在排放核污水入海前,他們會對廢水進行二次處理,將氚的濃度稀釋到日本國家標準的1/40,在緩慢地流入大海后,廢水中“氚”的濃度還會進一步降低,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
對此,國際社會并不認同。綠色和平組織核專家認為,日核廢水所含碳14在數千年內都存在危險,并可能造成基因損害。
來自德國的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的計算結果顯示,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并可能導致生物變異。
深受其害:多途徑影響中國海
來自海洋領域的一位中國學者表示,根據海洋環流模擬測算,核廢水從日本福島入海后,至少有三種途徑可以影響中國海:一是平流擴散途徑,沿著日本海岸向西南方向擴散進入中國海,該途徑相對來說進入中國海的時間較短;二是通過再循環環流,通常幾年時間可以進入中國海;第三種途徑是太平洋表層環流系統,包括黑潮延伸體、北太平洋環流、加利福尼亞環流、北赤道流以及黑潮,通過巴士海峽和東海陸坡進入中國海。
相關鏈接
核廢水怎么處理
核廢水除了排放入海,日本政府也并不是全然沒有其他選擇。
日本經濟產業省就曾提出蒸發釋放、電解排放、稀釋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層等五種方案。不過,出于操作成本等原因,部分方案被舍棄。
考慮到去除放射性元素的困難,專家建議可以繼續采用儲存的方法,等待放射性元素自行衰變。在福島核電站之外建造更多儲蓄罐,廢水儲存60年后,最難去除的氚的衰變率將達到97%,它會被自然去除。
(綜合《環球時報》、中新社訊、《新京報》、中國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