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汞礦工業遺產舊址群位于新晃侗族自治縣城西,最早開采于秦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清代中期,開始提煉汞。清光緒二十八年至解放初期,先后有英法商人、外省商人、湘軍統領以及當地商人、匪首、官府等各路人馬介入煉汞。解放后,當地人民政府對礦山礦洞進行了清理整頓,并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改造,使礦業發展蒸蒸日上,成為我國三大“汞都”之一,當時歸屬國家冶金部管理。1977年,新晃汞礦職工總人數達1900多人,整個礦區生活人口達4000多人,形成了一個小社會群體。
新晃汞礦舊址有著許多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礦洞內留有大量遺跡遺物,如采礦工人數百年來開鑿的石梯、隧道、刻槽、標記、礦柱、巷道等,還有在采礦、選礦和冶煉中形成的一整套獨特而先進的工藝技術,是我國汞礦史的縮影,是研究我國汞礦礦業史的珍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