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孩子學習情況不是很理想,我們在幫助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看著他的作業就非常著急,會說話重一些,但是我們發現孩子越來越敏感,逆反得厲害。我們和孩子該怎么溝通會比較好?
北京東方小學校長孫亞桂: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關鍵就在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能不能做到“有話好好說”。
首先要有“好語氣”。通常語言表達的是字面直接的思想,語氣則表達的是自己內在的意愿,直接反映說話者的態度。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說話時,商量的語氣要多于命令的語氣,鼓勵的語氣要多于打壓的語氣,平和的語氣要多于急躁的語氣。
同時要抓住“好時機”。有時候時機不恰當,即使父母有“好語氣”也不一定收到預期效果。如父母情緒煩躁的時候,別批評孩子;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火上澆油”;想教育孩子一定要在雙方都心平氣和時進行,不要在外人面前數落孩子;不要父母一起批評孩子。一天中什么時機適合談話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至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晚飯過后,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傳達其觀點了。
還要選定“好地點”。不同的溝通地點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總體原則就是找一個能夠讓人放松的談話地方,如孩子的臥室、書房或者小區的休閑場所等。
再者講話要有“好內容”。家長想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應減少隨意性表達,提前進行語言“加工”。如梳理一下想通過談話達到什么效果?說哪些內容?怎么開始說?牢記這樣的原則,多用肯定的方式表達,少用否定。面對受挫的孩子多說“鼓勵”的話,保護自尊心。面對犯錯誤的孩子要將批評轉化為希望,這才是批評的最終價值所在。永遠不帶臟字,說臟話,給孩子樹立一個“有教養的長輩形象”。
此外還要講究“好方式”。不同年齡的孩子心理特點不同,親子溝通的方式也要善于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尤其是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單純的口頭語言溝通有時候還會產生反作用,因此對于特殊心理時期的孩子,采用文字溝通也是舒緩親子關系的好方法。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