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傅中望是中國當代最具代表性和標志性的雕塑藝術家之一,他投身雕塑藝術創作已經近四十年。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巧妙結合,使榫卯結構的雕塑作品在中國當代雕塑藝術中自成一家,這使他在中國當代雕塑藝術的發展進程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對傅中望藝術創作的分析與研究,不僅可以探尋傅中望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內涵與藝術價值,還可以發掘獨屬于中國當代雕塑藝術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并窺探中國當代雕塑家們在創作中不斷探索求變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傅中望;榫卯結構;藝術語境
傅中望個人的創作歷程與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發展變化極為吻合,是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史發展的代表性人物。作為中國當代著名的雕塑藝術家之一,傅中望的成就主要歸功于他獨特的創作思維與形式。他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榫卯結構與現代的社會生活相契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不僅給傳統空間文化帶來了新生命,也給當代雕塑藝術發展帶來了新方式。
一、傅中望藝術語境的發展
起初,傅中望與許多其他藝術家一樣,創作一些含有集體價值觀的社會現實主義雕塑。這時期的雕塑作品“主題大多都是重新建設、土地改革、世界和平、中國人民大團結、偉大領袖、還有軍事與勞動英雄”[1],但這些雕塑并非是傅中望所追求的藝術,它們缺少了形式上的唯美和個性上的張揚。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西方現代藝術文學著作與思想觀念地大量涌入,無疑加速了中國藝術家的蛻變與創新,比如星星美展、八五新潮美術運動、八九現代藝術大展先后出現。
在這種環境下,傅中望對藝術的認知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開始思考和改變在藝術上的學習和創作方式,追尋區別于過去的視覺體驗。即使面對中國傳統雕塑的學習和具象寫生時,傅中望也會思考怎么去把它進行變異和抽象化處理,高度概括、尋求形態上的純粹性,從具象逐步衍化到抽象結構,甚至是材料物性的表達[2]。當時,他對唯美的、抽象的、個性的藝術表達非常向往,臨摹和借鑒了許多西方現代派藝術家,如布朗庫西、阿爾普、賈科梅蒂、亨利·摩爾的作品,并創作了早期具有唯美傾向的代表性作品《生命使者》。雖然《生命使者》是傅中望用精煉的語言和抽象的形式創作出來的單純的、富有張力的新穎雕塑,但仍舊屬于傳統意義上的雕塑作品。
此后,傅中望接觸到了美國雕塑家大衛·史密斯的結構主義雕塑,他便開始借鑒大衛·史密斯的手法,這對傅中望日后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傅中望在1985年以后,關注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材料的組合與焊接,并由此去創造具有抽象意味的結構主義作品,而不是去雕塑一件件具有明顯內聚力的堅強實體[3]。他先后創作了《天地間》《金屬焊接系列》,并取得了重要的藝術成果。《天地間》利用石膏、鐵和布塑造出了富有中國文化元素的作品,而《金屬焊接系列》則是利用廢棄金屬做的展現對工業文明思考的作品。雖然傅中望利用西方現代藝術的創作觀念與手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并沒有一直延續這種創作方式,而是開始探尋一條能夠展現中國特色、傅中望特色的藝術創作道路。從其作品《天地間》摻雜了與西方觀念不同的中國因素便可了解到,傅中望對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有著很深的情結。
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傅中望就轉變了創作姿態,從“參考”和“拿來”轉變為“挖掘”和“原創”。此時,由于西方的創作觀念與模式都過分地占有了中國當代雕塑藝術的創作,導致中國的雕塑家缺乏原創性與自我性,中國的雕塑作品無法反映人們對時代的思考與現實的體驗,這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極其不利。就在藝術家們普遍無視中國本土文化價值的同時,傅中望卻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值得發掘和使用的東西——榫卯。他在榫卯結構中發現了根植于中國、流傳幾千年的中國本土空間藝術,這使傅中望的藝術創作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新天地。傅中望深刻意識到中國的榫卯結構蘊含著獨屬于東方的造物意識,利用榫卯進行藝術創作將產生無比新穎的造型狀態、視覺感受與物性表達。此后他的作品幾乎都圍繞著榫卯而創作和延展,榫卯結構也就成為了傅中望最擅長的藝術語言。由此,榫卯結構在傅中望手中擁有了獨屬于當代雕塑藝術的新身份,釋放出了源源不斷的現代藝術語境。
二、榫卯結構的藝術語境內意
榫卯結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傅中望卻將它巧妙地轉變成了現代性的藝術語言與表現形式,改變了榫卯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形態,賦予了榫卯獨特的藝術價值。傅中望的作品將不同的榫卯結構相互反復地勾連穿插,進而構建出豐富多樣的空間結構與造型。其中無論是獨立完整的榫卯造型與外界空間的呼應聯系,還是榫卯結構自我內部建構出的獨特空間,都能營造出強而有力的藝術氛圍,展現出富有生命力與動感的藝術語境,并向觀者傳達出鮮明的藝術內涵與趣味。而傅中望正是通過對榫卯結構的創作,徐徐傳達出他內心對現實社會的思考與想法,揭示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關系”。
(一)榫卯結構
傅中望之所以使用榫卯結構穿插的銜接方式替代了西方結構主義雕塑的焊接,是因為他發現榫卯結構更能直觀貼切地展現出中國本土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意識,營造出具有東方文明色彩的藝術語境。在傅中望的作品中,榫卯結構的藝術語境就是關系的語境,榫卯結構的接點代表著兩者之間的關系,其中“凹”和“凸”就隱喻著一個關系學問。榫卯結構不僅可以“討論”任何兩者之間的關系,如社會關系、自然關系、國家關系、時代關系等,還可以“描述”任何一種關系,如矛盾、和諧、對立、統一、無序、整齊等。傅中望從90年代起,始終致力于將榫卯結構運用到雕塑作品中,而這些以木頭或其他材料為媒介,榫卯為語言的雕塑作品又有著強烈的結構感與物性,這有助于傅中望去反思、剖析和強調現實社會與人類生存中許許多多的關系。其實,傅中望與榫卯結構的關系,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哲學關系。
除了關系語境外,榫卯結構還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陰陽哲學觀。榫卯中榫頭與卯眼的連接方式紛繁復雜,這種豐富蘊含著一種長期積淀的文化形態與哲學基礎,那就是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因此,在傅中望作品的“凹”和“凸”所形成的關系中,也就是物性關系的構合、分離、契接、插入,傅中望把中國古典文化中最富有暗示性和涵蓋力的符號物質化,即榫與卯所對應的陰與陽成功地轉化為切合當代文化和生存問題的現代視覺語匯[4]。因此,榫卯結構的陰陽哲學語境能夠更好地揭示社會現象與問題,帶來深刻的價值警示。
在傅中望以榫卯結構為藝術創作母語的初始階段,其作品還是以審美趣味為主要呈現點。這一部分作品主要有《榫卯結構·合》《榫卯結構·老樁》《榫卯結構·拱》《榫卯結構·柵欄》等。這些作品尚未完全脫離對審美傾向與形式感的重視,但已經開始嘗試將社會的價值判斷與思考、文化的喻示與觀念注入作品中。而傅中望真正完全以榫卯的關系語境為核心,展現他對社會及藝術的認知實踐和思考表達的是《世紀末人文圖景》《操縱器》《地門1》《打樁》等作品。這些作品由重視對物象的具體塑造,轉變為著重表現對現實生活現象與關系的剖析,使作品有著濃厚的時代感。如《世紀末人文圖景》將榫卯結構解構,以單體的形式無序地布置,讓觀者可以自由出入、搬動重組,這種裝置性雕塑可以讓觀者沉浸式感受作品的氛圍。其代入感使觀者仿佛進入世紀末的社會,與榫卯產生共情,并自發地進行社會性思考。此后,傅中望不斷深入與時代、社會及文化的交流反思,進一步探索與豐富對榫卯結構的表述,創作了《長壽椅》《大木作》《隨方就圓》《十種關系》等作品。傅中望的榫卯語境總能從時代的角度介入,最大范圍地去表達當下的關系。
(二)異質同構
不管是在創作材料、思想觀念還是藝術語言上,傅中望都不曾停止探索與創新。他為了能夠讓作品展現出更多的當代性,開始在延續榫卯語境的同時,使之與當下更多的材料產生聯系,如金屬、石頭、陶器、電子廢棄物等,都成為了傅中望作品中與木頭產生榫卯關系的新材料。這種新的榫卯關系成就了木材與現代物品的交流連接,使藝術作品能夠更好地介入現代生活中,觸發社會人群在生活體驗中的共情與反思。此后,傅中望不斷嘗試使用兩種不同的材料構造新型榫卯關系,并由此進入了“異質同構”的創作階段。傅中望的“異質同構”徹底改變了此前榫與卯材料的一致性,使榫卯結構的藝術語境進一步得到拓寬與延展。
在榫卯結構中,當兩種不同的材料、質感與造型嫁接到一起時,便發生矛盾與對抗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二者之間會產生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解讀的過程,最終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異質同構不僅可以為傅中望的藝術創造更多的偶發性和可能性,進而解決藝術作品在視覺上和形式上的多樣性,還可以豐富藝術語境的自由表達,從而增加思維觀念在表達上的強度與可能性。正是在這種“異質同構”的作用下,人們才能在美術作品的形式中更直接地感受到“活力”“生命”“運動”“平衡”等性質[5],并觸發人們的社會性思考。異質同構是傅中望在與時代對話中產生的重要藝術語言與創作方式,讓榫卯結構充滿了當代性,其作品有《異質同構》《榫與卯》《鐵木方舟》《昨天和今天的形式》等。
不僅如此,傅中望還對榫卯結構做出了更寬泛和發散的理解,他常常通過暗示來表達關系。如《中國帽子》將榫卯結構穿插的表現形式隱匿起來,通過人的頭部與帽子之間穿插的行為來暗示榫卯結構的關系語境。《四條屏》則是通過中國畫的條幅形式,將畫面“鏤空”放置于室外,利用鏤空產生“異時換景”“異地換景”的效果,進而反映關系的語境。此類作品還有《面鏡》《地門2》《框架中的搖籃》《全民互動》等。
如今,榫卯結構及其延展已經成為當代雕塑藝術創造空間形態的一種重要形式和語匯。可以說,榫卯結構的藝術語境正是中國空間藝術在當代“繁衍呼吸”的一個縮影,是中國雕塑藝術擺脫西方觀念束縛的成功探索,也是中國空間藝術復興、發展與進步的重要突破口。
(三)楔子的獨立
楔子語匯作為榫卯結構語境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帶給觀者的是無限遐想與思考。楔子的造型帶有獨特的力量感與隨適性,這顯然成為楔子語匯發展的優勢。雖然早在1991年,傅中望的作品就出現了楔子,但那時的楔子只是依附榫卯結構的一種表述,始終為榫卯結構的藝術語境而服務。然而,經過傅中望對楔子的不斷豐富與構建之后,楔子才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語匯。楔子本是使器物牢固,而在其空隙處填充的一種木橛或木片。但在傅中望的藝術作品中,楔子則是一種介入性元素,這種元素在藝術作品中展現了豐富的侵入感與參與性。
楔子的斜面和尖端在視覺形象上有著強烈的力量感與沖擊性,它蘊含著豐沛的精神與能量指向,對問題與關系的發起能夠更加鮮明、突出。這種力量使楔子在與其他結構、材料或環境的接觸與交流中構建出充滿隱喻的時間或空間片段,進而促使觀者進入潛意識的思考。而楔子的質感、顏色、體積與數量和介入對象的關聯性也決定著藝術作品的對話方式與程度。可見,楔子不僅是用來介入時間和空間片段的重要語匯,還對藝術作品的造型及語境有著巨大的協調性與建設性作用。
楔子造型的精練使楔子的語匯有著較高的隨適性,這種特性讓楔子能夠與不同的環境相結合、相適應,隨即產生不同的關系及內容。傅中望不僅將楔子介入藝術作品,還介入美術館的走廊、美術館的建筑外觀,甚至將楔子隨身攜帶,隨時隨地介入生活中的任意場景,這使楔子達到一種“見縫插楔”的狀態,是楔子藝術生活化、公共化的展現。其實,楔子就是一個榫頭的簡化象征,而它可以隨時尋找自己的卯眼,每進行一次介入,就是一次榫卯結構的構建,從中可以發起和拋出一次關系問題的反思。這體現了傅中望給楔子語匯的獨特地位,即“話題的發起者”。楔子在具體場域或是文化現場較易發聲,這讓藝術家能夠及時與社會、與生活、與人群對話,做到把握時機、隨時隨地提出公共話題。楔子的隨時發起、無處不在,使楔子參與的一切物品都能成為傅中望的藝術作品。其主要作品有《楔子》系列、《庚子年》等。
楔子是榫卯結構關系語境的一種簡化和升華,它形成了一種抽象而精練的藝術語言與元素符號,促進榫卯結構作為一種觀念藝術逐漸成熟,也使傅中望的思想語境與公共語境得到快速轉化。在楔子成為傅中望藝術創作的一種主體語言后,榫卯結構藝術語境的豐富性與延展性再一次得到證實。
三、結語
傅中望榫卯結構的藝術作品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本土情懷的表述,還是社會生活和時代特征的展示。傅中望獨特的創作模式,是在盡可能展現當代思考與體驗的前提下,從榫卯結構的關系語境和哲學語境中去尋找參考與轉化的。他將榫卯從一個純粹的力學結構脫離出另一種藝術身份,使榫卯的藝術身份能夠促進或是替代其他藝術作品的效果與表達,從而更好地展現當代的社會現象、文化關系與哲學思考的深層涵義。榫卯結構至此徹底從一個單純的結構形態轉變為一種藝術文化的觀念形態,并幫助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在世界雕塑藝術中占據一席之地。
傅中望的榫卯結構藝術創作極具時代意義,它不僅能顯現民族的文化內涵,還可以促進東方當代審美的開拓與構建。因此,這種原創性藝術語言,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與很強的國際性意義。此外,傅中望的榫卯結構藝術讓中國本土文化帶著它的新生命站在多元的、現代的世界中,使中國當代藝術家看到發掘和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發展是非常有希望、價值與空間的,并為避免西方現代藝術的話語體系占領中國藝術界作出巨大貢獻。榫卯結構藝術化的成功也為今后中國當代藝術如何既擺脫傳統模式,又不依附于西方藝術觀念模式的作品做了一個優秀范例。
參考文獻:
[1]蘇立文.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M].陳衛和,錢崗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75.
[2]嚴虹.傅中望:榫卯不是榫卯,而是一種關系[J].東方藝術,2018(7):46-59.
[3]魯虹.傅中望:從“去中國化”到“再中國化”[J].榮寶齋,2011(8):164-173.
[4]孫振華.中國當代雕塑[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107.
[5]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4.
作者簡介:盛書偉,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