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葉

課程背景
金字塔是古埃及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但它是怎么建造出來的,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為此,我設計了這個基于STEAM理念的項目化學習課程,與學生一起探究。它有效整合了科學思維、工程設計、數學計算、藝術加工與3D建模,讓學生在探究金字塔的建筑智慧過程中,培養合作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學生在完成主題任務時,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創新設計為目標,兼顧考查知識學習、數據分析、建模制作、合作體驗。
教學目標
價值體認 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力量和智慧;體驗從工程實踐的思路去創新辦法、科學計算、建模設計,開展科學探究。
責任擔當 通過探究設計制作過程,體驗合作探究、創新分享的快樂;體會設計制作的艱辛,勇于實現自己的想法。
問題解決 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制作,了解古人的智慧,并創新思路提出建造金字塔的具體辦法。
創意物化 體驗情境遷移和3D建模在創新實踐中的應用,創意性地完成金字塔創建的思路方案。
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教師提供自己搜集的視頻及資料,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搜集金字塔的相關資料:金字塔建筑數據、金字塔建筑歷史、金字塔建筑環境。
學生小組合作搜集整理資料,然后交流匯報資料搜集情況,并談談對金字塔的初步認識。
二、實施階段
(一)情境遷移,創新解決策略
1.依據搜集材料,提出金字塔建造過程中的具體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金字塔建造工程的難點、特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問題參考:(1)古埃及人怎樣將重達2.5噸的石塊從很遠的地方搬運到建筑工地?(2)古埃及人怎樣將巨大的石塊從地面向上抬升到140多米高的金字塔塔身?
2.練習結合情境提出問題解決方案
(1)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核心是移動和抬升重石塊。(2)依據情境遷移的“中介原理”:利用可以遷移或有傳送作用的中間物體,把另一個物體(易分開的)暫時附加給某一物體。(3)根據金字塔建筑位置環境選擇可以遷移或有傳送作用的中間物體。(建議選河流、運河等)(4)根據古埃及生產實際選擇易分開的物體,暫時將石塊附加在上面。(建議使用圓木筏、充氣皮筏等)
(二)精確計算,論證方法可行性
1.提出具體方法:(1)在圓木上綁縛羊皮筏,利用浮力將石塊在水里抬升。(2)利用尼羅河水勢修建運河,利用運河搬運石塊。(3)在金字塔正面修建斜面,背面再用巨石牽引,將建筑石塊向上抬升。
2.提出計算問題:(1)運輸2.5噸的巨石需要多大的皮木筏?如果是羊皮筏,需要多少只?(2)要將2.5噸重的巨石向上抬升到140多米高需要多少人力?(3)修建運河工程量是多少土石方?
3.學生活動:搜集數據,搜索計算辦法,交流計算結果,論證方法可行性。
(1)論證在圓木上綁縛羊皮筏,利用浮力將石塊在水里抬升的可行性。解決的問題是運輸2.5噸的巨石需要多大的皮木筏。
要使皮木筏與巨石在水中上浮,必須讓皮木筏產生2.5噸的浮力。浮力等于排水量,所以皮木筏和石塊需排開2.5噸的水。水的密度是1000kg/m3,
2.5噸水的體積是2.5立方米,也就是說皮木筏和石塊必須要排開2.5立方米的水。而石頭的平均密度為2.5kg/m3,2.5噸石頭的體積是1立方米,可以排開1立方米的水。按此計算,綁在巨石上的皮木筏只要再排開1.5立方米水就可以讓巨石上浮。(皮木筏重量和木材體積暫時忽略不計)按每只皮筏充氣后體積為0.03立方米計算,需要50只皮筏。
(2)論證利用尼羅河水勢修建運河,利用運河搬運石塊的可行性。解決的問題是計算修建運河和斜面的土石方數量。
皮木筏體積為2.5立方米,尼羅河距金字塔10公里,運河修建按下底5米、上底8米、高5米計算,土石方約為325000方,上下游兩處運河合計約65萬方。
金字塔傾角為51°52′,塔原高146.59米,假如斜面角度最大為45度,最大寬度為50米,計算土石方約為12萬方。
(3)論證在金字塔正面修建斜面,背面再用巨石牽引,將建筑石塊向上抬升的可行性。解決的問題是抬升2.5噸巨石需要多少人力和物力。
一個成人的平均拉力為200牛頓,在平面上拉動2.5噸重的石塊大約需要1500人,要將石塊向上抬升,即使使用斜面或圓木,也是困難的。如果用3噸重的巨石從金字塔背面作牽引力,則可以大大減輕人力。
結論:根據前面論證結果,抬高運河水位,綁上羊皮筏讓巨石在水中浮起,然后放水解筏,讓巨石下落,就可以牽引建筑石塊抬升到金字塔上面。
教師指導要點:保證搜集數據的準確性;計算辦法以網絡搜索計算為主,不需要學生掌握計算辦法和原理。
三、3D建模,設計最佳方案
(一)修建運河,采石搬運
在采石場到尼羅河之間修一條環形人工運河。在采石場周圍依據地形圍堰可蓄水成湖。從尼羅河至金字塔正面修一條運河,可以將石塊從采石場一直運送到金字塔腳下,3D模型如圖1。
1.采石上筏。在采石廠就地采石,并按要求將石塊打磨編號。先在石塊上分層綁上木筏,然后在每層木筏上綁上一定數量的充氣羊皮筏。
2.放水搬運。羊皮筏綁好以后,打開采石廠運河上游閘門放水。皮木筏經采石廠運河下游進入尼羅河,然后順尼羅河一路北下,進入金字塔附近運河,最后抵達金字塔附近河面。
(二)修筑斜面,牽石砌塔
金字塔底座修好后,距運河水面有一定高度,繼續修建使其最終與地面距離達到146.59米。為減輕拉力,需要修建斜面并利用石塊牽引。怎樣利用石塊牽引石塊呢?先沿人工運河將一塊約3噸重的石塊運送到金字塔背面,作為牽引石塊(附皮木筏)。然后關閉閥門,并向閥門內注水,讓牽引石塊上升到最高水位。再將牽引石塊通過金字塔頂面、斜面,和運河中準備砌塔的石塊連在一起。放掉閥門內的水,讓牽引石塊下落,拉動砌塔的石塊沿斜面上升。(同時使用人力或畜力,并輔助使用圓木滾動)重復向閥門內注水,向外放水,直至砌塔石塊上升或平移到指定位置。
(三)繩索及圓木使用
金字塔高約150米,塔身斜面長約210米,修建引石斜面長約300米,從牽引石塊到建筑石塊,需要繩索最長約550米,不管是長度還是承重,古時候繩索都不能達到要求。解決辦法是用圓木作為接力棒,如圖2,每隔50米用一根圓木棒連接兩端繩索。
圓木棒不僅可以連接繩索,也有利于人力畜力展開作業。另外,在金字塔頂端平面和建筑石塊下面放上圓木,還可以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更加省力。
教師指導要點:結合金字塔建筑地理環境設計圖紙;要體現石塊運輸、提升、平移的細節問題。(比如運河修建具體長度、方位閘門具體高度、位置、繩索長度及其承重限度);方案應經過交流合作,并多次修訂;施工方案寫出解決問題要點即可。
四、答辯質疑,評選優秀方案
小組指定個人現場陳述方案設計詳情,其余小組或教師提出質疑,答辯小組進行解釋。
全班表決評選優秀設計方案。評比要求:問題要點明確,解決思路正確,語言表述清晰;圖紙設計規范;建模美觀精細。
教學反思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創新能力強。小學開設STEAM課程與創客教育課程,并開展創新教育活動,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天賦、拓展學生的成長空間,培養具有創新能力與核心素養的高競爭力人才。
本課程活動設計融合多學科內容,通過數字網絡科技,進行基于問題的研究和項目式的學習。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信息搜集整理,學會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結合具體情境解決問題,在搜集、思考、設計、計算、建模過程中學會合作,享受快樂,提升了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