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宏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是一個相互補正、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更需要家長和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和諧共育。
一、家校共育規范化
規范化的家校共育能夠最大化地挖掘雙方潛能。為使家校共育發揮最大作用,學校成立了家長學校講師團,成員包括學校行政、優秀班主任、骨干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及校外專家等。每學期,學校都以沙龍、論壇等多種形式開展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活動。同時,學校還會給不同學段的家長贈送家庭教育資料,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斯托夫人的教育》《兒童時間管理全書》等。新生入學前,學校還會組織全體新生家長進行崗位培訓,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以及形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等。這些措施讓家庭與學校的聯系更加緊密,也讓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更加專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
疫情防控期間,家長學校開展了“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主題研討活動,許多家長積極參與。家長們參考“疫情下的思考與成長”“面對危機的家庭教育反思”“率先垂范與公民擔當”等話題,紛紛展開研討,探索生活中親子間的相處之道。通過疫情期間的多次親子對話,家長們認識到,應當在雙方平等的前提下,盡力給孩子創造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增強孩子自我表達的信心。在親子互動中,孩子感到被理解、被認可,親子之間實現了真正的平等對話,親子感情也變得更加深厚、堅固。
二、家長活動多樣化
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家長活動,能夠使家校合作更為密切。如學校109班的家委會組織全體家長和學生開展親子趣味運動會;學校96班的家長們自發組織本班學生在暑假的清晨給城市美容師(環衛工人)送上愛心早餐;還有多名家長利用周末的休閑時間,帶著孩子走上街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這些都增進了親子間的了解。
學校充分挖掘家長教育資源,開展的“家長百科大講堂”也成為家校合作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在“家長百科大講堂”中,家長們深入班級,走上講臺,從自身職業角度出發,給學生進行校園防欺凌、防性侵、青春期變化等主題教育。家長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這樣既發揮了家長的榜樣作用,也讓學生在家長的關懷下健康成長。
三、家校溝通多元化
和諧家校共育關系的建立離不開家校間良好的溝通交流。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家校溝通方式更加多元化,但傳統形式的家訪并未落伍,反而更能增進家校之間的交流。教師親自走訪,可以將學生的情況了解得更加具體,能夠有效增進教師與學生、家長間的感情。
上門家訪需要耗費教師大量時間和精力,對此,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還有V校平臺、班級優化大師、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等網絡平臺,讓家校溝通更加及時暢通,在日常的交流中深化家校間的合作互動。
家長與學校充分合作,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家務勞動、體育活動,并發布在各種數字化平臺上,陪伴、見證孩子的成長,做孩子成長的引路人,也讓學校的家校合作教育向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研究”子課題“家校共育數字化促進小學低年級段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成果論文(課題編號:AHA180015-20461)】